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脓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脓耳

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耳中有粉红色脓液溢出。《丹溪心法》:“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谓之脓耳。”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因风热蕴结成毒而致者,发热,口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捲净吹之(《临证指南》)。

脓耳

病名。又称“聤耳”、“耳疳”、“耳底子”,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特征。脓液自穿孔的耳膜流出,病位较深,听力损害。起病急,伴耳痛耳鸣,发热者属实证,多因风热邪毒侵袭,或肝胆火盛引起,治宜疏散风热,泻肝解毒;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脓质清稀者属虚证,多因脾虚湿泛,或肾亏毒聚所致,治宜健脾渗湿,补肾培元。外治应清除耳道内脓液,用药液或药末滴、吹耳内。

脓耳

脓耳

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特征的耳病,称为“脓耳”。是耳科的常见病。其脓液经穿孔的耳膜而流出,病位较深,与耳道部疔疮溃脓不同。历代文献,对于该病记述甚多,病名和分类也不甚一致。其中有不少文献,称之为聤耳,如《诸病源候论·卷48》说:“耳,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锦囊秘录·卷6》中将聤耳分为五类,脓耳是其中之一,谓“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沍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外科大成》、《医宗金鉴》等文献中,又称之耳疳,则将聤耳包括在内。如《外科大成·卷3》说:“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除此,还有“底耳”、“耳中生毒”、“耳湿”、“肾疳”等名。这些病名的含义虽不尽相同,但皆以耳中流脓为其特点,故今统称之“脓耳”,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
脓耳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热邪毒侵袭,或沐浴污水入耳,湿邪停积,引动肝胆火热上蒸,灼烁耳窍,血肉腐败,化生脓汁,溃破耳膜而出。或温热病后,体质虚弱,余邪未清,结于耳窍而发。若脾肾素虚,或调治失时,邪毒久滞耳窍,兼之运化失健或虚火上炎,均可使之演变为慢性。若邪毒过于壅盛。或脓液引流不畅,流溢入脑,热入营血,可出现变症,如耳根毒、脓耳口眼斜、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根据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及属性不同,可分为实证脓耳与虚证脓耳两大类。实证脓耳其发病较急,耳痛、头痛、耳内流脓,脓质粘稠、脓色多黄或带血,并见全身实热症候。虚证脓耳其病程较长,病情较缓,或呈反复发作,日久难愈,流脓质较清稀,色白,全身可有脾肾亏虚见症。但是虚证脓耳虽以正气虚弱为主,然而由于邪毒滞留,也常表现为虚中有实,虚实兼杂。
由于耳内流脓,必致听力损害,严重者可妨碍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更甚者可引起变症而危及生命,故应积极预防和及早彻底地治疗。实证脓耳初起有风邪者,治宜疏散风热,解毒消肿;若肝胆火热盛者,宜清泻肝火,解毒消肿;若湿热重而脓多者,宜渗湿解毒,活血排脓;若营血有热,热扰神明而有神志异常者,宜清营凉血,解毒开窍。虚证脓耳治疗,着重扶正祛邪,托里排脓,脾虚为主者,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清热渗湿;肾阳虚为主者,宜温壮肾阳,托里排脓。若有变症,更应密切注视病情变化,而灵活施治。
对于患耳局部的清洁和治疗,也是非常必要。常用药液滴耳或药粉吹耳等方法,目的是消肿止痛,解毒排脓,敛口生肌。另外,在脓耳没有彻底治愈之前,要避免污水入耳,以免染毒而加重病情,对于某些能诱发流脓、促使脓量增多的食物,也应适当避免。

☚ 耳闭   实证脓耳 ☛

脓耳nóng ěr

❶otitis media suppurativa
❷pyotorrhe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