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脑血栓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脑血栓形成

供应脑某一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引起的脑坏死。在脑部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外,常在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等情况下形成血栓,以致血管腔闭塞,导致急性缺血,局部脑坏死,症状因血栓形成部位而异,如最常见的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偏瘫,伴感觉障碍和同侧偏盲。应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脱水减轻脑水肿、抗凝溶栓为主,必要时外科清除血栓,恢复期可行针灸、按摩促进瘫痪肢体恢复。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供应脑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发生坏死,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伴有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脑动脉硬化,使动脉壁逐渐增厚,管腔变窄,管壁表面粗糙并失去弹性。血液流经此处时速度变慢,甚至发生凝血,当狭窄的脑血管发生堵塞时,就产生脑血栓形成的一系列症状。由于心脏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流速度缓慢,血压降低或由于脱水,出汗过多,血液中脂质过多,血液粘度和血液凝固性增加时,也可诱发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的特点:
❶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常在睡眠时或清晨醒来时发现偏瘫。
❷约有1/4的患者在脑血栓形成前有TIA发作史。
❸头痛不剧烈,患者通常意识清晰。
❹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视病变血管和缺血脑组织的范围而定。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时可出现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时可出现眩晕、复视、构音和吞咽障碍,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等。个别病人由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四肢瘫痪、昏迷,常迅速死亡。多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1~3天内达到高峰。当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送往医院进行检查。重要的是与脑出血相鉴别。除临床表现之外,颅脑CT检查为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鉴别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但是在脑血栓形成发病6小时内进行颅脑CT检查显示不出低密度病灶,故不能因CT正常而排除脑血栓形成。必要时可在发病24小时后进行复查。脑血栓形成后除进展性和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外,病情稳定的,症状轻的患者可在家休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脑复康、维脑路通、尼莫地平或藻酸双脂钠等药物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除非血压过高,一般在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减少,使病情恶化。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病死率约为5~15%,在存活患者中约30%可部分或全部恢复工作。

☚ 脑栓塞   脑出血 ☛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指脑动脉管壁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以致血流受阻引起脑组织梗塞性病理变化而出现的临床征象。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因病变血管的部位而异。治疗急性期以抗凝及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及降低脑压为主要原则。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本病系指因脑动脉管腔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流和引起脑梗塞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以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小动脉硬化为最常见病因,各种动脉炎或动脉内膜炎等所致者较少见。这些动脉管壁的病变是产生本病的基础。系因动脉内膜粗糙和管腔变窄,为血液有形成分尤其是血小板粘附到病变部位创造了条件。在血液粘滞性或凝固性增高(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和高血脂症)、血流缓慢(休息或睡眠)、血压降低(休克或服用降压药过量)和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下,促成了血栓形成。当动脉管腔一旦狭窄或闭塞后,即可引起脑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和水肿、梗塞,并使梗塞区的脑组织软化、坏死,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及体征。坏死软化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后,遗留胶质瘢痕,大的软化灶可形成囊腔。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前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史,以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如头昏、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等)。起病较缓慢,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但少数患者也可在活动中急骤发病。除较大血管受损时可发生昏迷外多无意识障碍。因病变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故可出现病灶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同向偏盲,瘫肢手指和腕部常有浮肿。如病变位于显侧大脑半球时,尚有运动性失语。脑脊液成分及压力多正常。生命体征改变轻微。多数病情在病后数天内日趋稳定。由于脑水肿消退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症状逐渐减轻,瘫肢和语言功能逐渐恢复。患者可有肩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可能与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有关。如血栓形成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可导致脑干和小脑受损。且以后下小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延髓背外侧部脑梗塞最多见,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病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霍纳征;病侧头面部和对侧躯肢痛觉也有减退或消失。
本病预后比脑出血为佳,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完全康复;年老、体弱、出现昏迷和合并症,或反复发作者预后不良。
凡动脉硬化患者,于休息或睡眠中起病,意识障碍无或较轻,局灶性神经体征明显,无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试行脑血管造影或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助确诊。尚需注意与其他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血肿以及散发性脑炎等病相鉴别。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尽快地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❶对抗脑水肿:如脑水肿明显和伴有意识障碍者,可选用脱水剂、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❷改善微循环: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和血液稀释疗法等。
❸扩张脑血管: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局部缺血。可静滴盐酸罂粟碱、烟酸、654-2、葛根黄酮等或抗凝、溶栓剂。但近年认为急性期使用血管扩张剂,对病灶区已处于麻痹状态的血管不起作用,只能使病灶周围未受损部位的血管扩张,导致病灶区的供血反而减少和病情加重,故对病情较重者不宜应用。
❹促进脑组织代谢功能: 可使用维生素B族、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及辅酶A等。
❺中药治疗: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达补气、活血、通络目的。进入康复期后,除继续急性期内有关药物治疗以外,应及时进行理疗、体疗、针灸治疗,以及瘫肢和言语的功能训练,以促使病情恢复。对疗效欠佳的适当患者,还可试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以求进一步加强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和功能的恢复。

☚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它系由于血栓形成使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血栓形成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栓塞等统称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其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等。20~30%的血栓形成发生于颈部的较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多侵犯较大和中等管径的动脉。病变部位动脉内膜增生,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有时钙化,常可导致管腔狭窄。因为该动脉远端部分有充分的侧支循环供应,能保持正常的血流量,临床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当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休克、失血及过度疲劳等,或睡眠时,由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及血液凝固性异常,则易于发生血栓。其它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各种脑动脉炎、头颈部外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刀状细胞贫血等。年轻病人脑血栓形成则以结缔组织疾病,先天血管发育异常以及各种脑动脉炎引起者较多见,偶亦可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近年来研究证实引起脑梗塞还有一重要原因,即由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又称血栓-栓塞现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及其附着物脱落,造成其远端动脉闭塞,这种栓子多系胆固醇结晶,纤维素血凝块和血小板组成的栓子。它不但可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也可以造成脑梗塞。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血栓-栓塞症,已成为现代研究重点课题之一。另外,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常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亦可导致脑梗塞。至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微梗塞,多由脑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的纤维化所致,其发病机理和动脉粥样硬化不完全相同(参见“微梗塞”)
病理 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非常敏感,故当某一动脉完全闭塞时,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很快出现缺血性坏死即脑梗塞,或称脑软化。大体检查,在动脉闭塞后6小时以内,常看不到明显病变,改变为可逆性的。但从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7~14天脑软化、坏死、逐渐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如系动脉主干如大脑中动脉发生闭塞,病变范围较大,脑组织高度肿胀,则可引起中线移位,甚至脑疝形成。3~4周后坏死组织液化、被吞噬和移走。同时出现胶质纤维增生的修复现象。小的病灶可变为胶质疤痕,大的病灶则可变为中风囊。完成此修复过程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个别病人起病缓慢,在1~2周内呈阶梯式加重。神经症状、体征的发生和发展,因病变血管管腔狭窄 (或闭塞)的程度和代偿功能状况而不同,临床上有时不易与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IND)区分。前者系一过性局限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2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则完全恢复。可逆性脑缺血发作,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才开始恢复,最长可持续约三周。实际上这是较轻的一种脑梗塞。进展性中风系指局限性脑缺血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这种情况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而完全性中风则指病情在起病后6小时以内即达高峰。病情一般较重,常为完全性瘫痪,甚至昏迷。此型亦可由进展性中风发展而成。据统计,约40%脑血栓形成病人,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常因病变血管部位不同而异。(1) 颈内动脉:常似大脑中动脉阻塞的临床症状,有的尚伴有精神症状或单眼失明。如侧支循环良好,来自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血流,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临床亦可不出现症状。检查时在颈动脉处可能听到血管杂音,早期还可发现病侧视网膜中心动脉压较对侧降低,颞浅动脉额支扩张、充血和搏动增强,眶上部位皮肤温度低于对侧。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呈逆向运动,对诊断本病有帮助。本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还是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看到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双侧颈内动脉闭塞较少见。
(2) 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阻塞,可见到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名性偏盲,如在主侧半球还可有失语、失读、失写现象,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皮质分支阻塞仅出现部分功能缺损的症状,偏瘫以颜面及上肢为重,视野改变常不明显。
(3) 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分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瘫痪以下肢为主,可伴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脑性瘫痪。
(4) 椎-基底动脉:包括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内听动脉、桥支、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阻塞可表现为眩晕、耳鸣、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由于椎动脉系在颈椎横突孔内走行,故当颈椎病、颈部外伤时常因受压而引起症状。另外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过长、扭曲、打结等亦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比较罕见。一旦发生,病情十分严重,病人四肢瘫、延髓麻痹、昏迷。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两侧面瘫和延髓麻痹,只能依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病变主要在桥脑基底部。
(5) 小脑后下动脉:实际上常为椎动脉闭塞所致,血栓形成后,延髓背外侧梗塞。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面部浅感觉减退和肢体共济失调,对侧轻偏瘫和浅感觉减退,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
(6) 大脑后动脉: 临床表现为顶枕综合征。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矇等相当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还伴有丘脑综合征,有偏身感觉障碍及感觉异常及锥体外系症状。
实验室检查 除一般血、尿常规、血沉以外,还应检查血液生化包括血糖测定、尿素氮、肝、肾功能检查以及血脂测定(包括高密度和低密度胆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等)。心电图检查也应列为常规。腰穿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不高,细胞数和蛋白在起病时大多正常,但发病数天后可以稍高于正常。脑超声检查在急性期多正常,但如梗塞范围较大,发病2~3天后可见到中线波移位,持续2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头颅X线检查除可帮助排除颅脑外伤和颅内占位病变外,有时还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动脉钙化影对诊断亦有帮助。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血管闭塞或狭窄以及由于脑水肿引起的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但在极少情况下脑血管造影可出现合并症。故对老年人、严重高血压及不考虑手术治疗者,宜慎重选择适应证。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对诊断脑梗塞亦有一定帮助。但在发病后一周内多无改变,第2周后病变部位可出现放射同位素浓集区。一般在6~8周后逐渐消失,亦有少数可持续半年以上。脑电图对诊断帮助较少。大脑半球较大范围梗塞时,在发病后1~2周内,可有局灶性改变,但4周以后大都恢复正常。CT脑扫描对脑梗塞诊断有较大价值,可明确显示梗塞部位、大小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还可和脑出血、脑肿瘤鉴别。如能用造影剂作对比观察或连续观察,意义更大。
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
❶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❷既往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❸起病缓慢,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在几小时到1~2天内症状发展到高峰。
❹意识多不丧失,不伴有头痛、呕吐。
❺腰穿脑脊液压力不高,细胞数与生化基本正常。
❻眼底有动脉硬化改变及颈动脉搏动减弱,颈部或锁骨上窝听到血管杂音者。
❼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扫描、CT脑扫描等有阳性所见,支持脑梗塞者。本病常需与其它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栓塞等鉴别。此外,还需与脑肿瘤、脑内血肿、颅脑外伤等鉴别。
防治 本病应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防治。凡已发生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则需防止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对已经发生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则应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血压使其不可过高或过低,影响局部脑血流量。必要时应吸氧、补液。昏迷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静脉滴注,可以稀释血液,减少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流速度,有利于微循环。每日一次250~500ml,7~10日为一疗程。在不影响病人心脏功能情况下,适当快速滴注。
(3) 对脑血管扩张剂的应用,仍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疗效不肯定。常用的药物包括:罂粟碱30~90mg静脉滴注,吸入含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以及服用环扁桃脂,己酮可可碱、培他定等。
(4) 抗凝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疗效,对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病人,有防止病情进展,减少发作的作用。对完全性中风作用不大。但凡有出血倾向、溃疡病史、严重高血压、肝肾疾患和年龄过大者忌用。急性期可用肝素静脉点滴,以后改用口服双香豆素、毕法令、新抗凝片维持,原则上应使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正常值的2~2.5倍,每一疗程应不少于3~6月。治疗期间如发生出血时,应即停用,并给予维生素K治疗。
(5) 抗血小板药物有降低血小板积聚的作用,对预防血栓进一步扩展和复发有帮助。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0.3g口服每日1~2次,潘生丁25~50mg每日3次等。
(6) 高压氧舱疗法,用2个大气压的高压氧舱治疗脑梗塞病人,对部分病人似有一定疗效,但不肯定。
(7) 外科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阻塞的病人,采用血栓摘除术或搭桥手术,证实有一定疗效,特别对预防TIA和脑梗塞有帮助。至于颅内动脉狭窄和阻塞引起的脑梗塞,近年来也有人主张进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手术 (旁路手术)以改善其侧支循环,也证实有一定效果,但在继续研究中。
(8) 中医及针灸治疗。祖国医学对治疗中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又有了发展,活血化瘀剂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治疗效果。针灸在恢复期治疗瘫痪有肯定的疗效。

☚ 短暂脑缺血发作   脑栓塞 ☛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