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脑损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脑损伤 脑损伤naosunshang由于暴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在颅脑损伤的全部病理过程中,脑组织可产生两类性质不同的病变: ☚ 胎儿大脑发育 脑震荡 ☛ 脑损伤 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伤、脑干损伤及颅内出血等。 直线减速运动所致脑损伤示意图 1. 外力撞击所致的脑挫伤 2. 因负压吸引所致脑出血 3. 颅骨变形所致脑损伤 4. 因牵拉作用引起脑血管撕裂 脑组织冲击伤和对冲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概括起来有: ❶暴力作用于枕部时,额叶眶面、额极及颞极常发生对冲伤,于着力点的枕叶损伤较轻或不发生损伤。枕部着力点越高,颞叶和额叶的对冲伤愈易发生。 ❷暴力作用于枕部的一侧时,对侧的额叶和颞叶常发生对冲伤;暴力着力点愈近中线愈易出现双侧额极和颞极的对冲伤。 ❸暴力作用于额部,颞极和额叶眶面可直接受到冲击而发生脑挫伤; 枕叶因后颅凹内面较平滑故很少发生对冲伤。 ❹暴力作用点在头部的侧方,局部可发生浅表性挫伤,对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可发生浅表而广泛的对冲伤。 ❺暴力作用于头顶部,若作用力朝向前方,常发生额叶和颞叶的对冲伤;若作用力朝向后方,可发生同侧枕叶内侧面的对冲伤。 根据上述脑组织的冲击伤和对冲伤发生的部位,可推测头部受暴力作用的部位和作用力的方向。 脑挫伤的程度 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 轻度脑挫伤: 脑组织的损伤及出血程度轻微,仅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能是合并脑震荡的表现。 中度脑挫伤: 受伤后在短时间内未死亡,昏迷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以上,受伤后出现阳性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反映出脑挫伤的部位,从而可推测暴力作用的部位。顶叶皮质受伤,可出现对侧精细感觉障碍。额叶皮质受伤,可出现双目同侧视运动障碍(凝视麻痹)。额颞叶受伤,可出现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症。枕叶皮质受伤,可出现偏盲。脑干受伤,可出现去大脑强直症状。视丘下部损伤,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并出现严重的中枢性高热。颅底部损伤可使某些颅神经损伤。若伤及大脑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可发生偏瘫。若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尚可发生呕吐及颈项强直症状。病情进一步恶化,可死于生命中枢功能障碍,或合并大量血性液体、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死亡。 重度脑挫伤: 受伤后立即发生深度昏迷,并可于短时间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并发重度神经原性肺水肿而死亡。 脑挫伤的形态改变 在损伤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皮层及皮层下出血点,多呈灶状聚集,切面并可见脑回凸起部位的皮层呈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圆形、椭圆形或长条状出血灶,有的呈楔状,其底部朝向脑膜侧,尖部伸入皮层下,累及一至数个脑回。严重的挫伤尚可见软脑膜撕裂。脑挫伤在早期呈出血性变化,1~2天后,出血灶部位的脑组织坏死逐渐明显,颜色由紫红变为紫蓝色,约5天后开始软化。5~6周后,软化极显著。病变区呈凹陷状,继而变成囊状,其中含有黄色或棕色透明液体。小的挫伤可形成瘢痕,其中因出血灶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呈黄褐色斑。大的呈囊状。因挫伤出血侵及硬脑膜下者,出血机化后硬脑膜与脑组织发生粘连。镜下:挫伤灶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皮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灶,血管收缩,管腔空虚,神经细胞呈大片坏死而消失,残存的神经细胞呈缺血性改变,细胞体积轻度缩小,尼氏小体消失,胞核固缩,核仁消失。可见胶质细胞反应,血管壁呈玻璃样变,同时可出现白细胞浸润及血浆渗出。在液化期常有大量的格子细胞出现,星形细胞增生、肥大,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多,最后形成胶质瘢痕而修复。 脑干损伤 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处,因而脑干损伤是急性颅脑损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干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脑干损伤 暴力作用于头顶部,使头部发生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促使脑干发生移位和扭曲,可造成基底动脉分支的破裂出血,或使脑干内小血管因周围组织的牵引作用而破裂出血。坠落时,头部撞击在地面上,呈减速运动,脑干随暴力作用方向移动,与斜坡、小脑幕切迹游离缘和枕骨大孔等处相撞,在脑干不同部位可发生损伤。从山坡滚下时,头部呈旋转运动,可使脑干因扭曲或牵引而受伤。 继发性脑干损伤 外伤性颅内血肿或急性脑水肿引起海马钩回疝,使幕上压力急剧增高,造成脑干受压变形,横径缩短,前后径拉长,引起脑干侧向压迫或向下移位,使来自基底动脉供应脑干的动脉受到斜向牵引,引起脑干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发生脑干缺血或出血。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压迫脑组织,是较常见的致死原因。按出血部位,分为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出血。 硬脑膜外出血 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外出血。大都为暴力直接作用,引起颅骨(特别是颞骨及顶骨) 骨折并伤及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出血大部分发生于脑膜中动脉分布的区域,如颞部,其次为额顶部或颞顶部。线状骨折处板障静脉破裂亦可引起出血。骨折线横过矢状窦时可发生矢状窦旁、小脑幕下或幕上硬脑膜外血肿。暴力直接作用部位。由于颅骨变形,使脑膜中动脉自颅骨内板剥离或牵引,致血管撕破而出血。开始时血肿大多呈扁平状,大小不等。一般出血70ml即可出现脑压迫症状。出血量达100~150ml以上,可在受伤后3~4天内发生死亡。血肿无包膜形成,易于剥离。受伤后4~10天以上死亡者,血肿呈黑红色,中央有褐色液体,外面被以褐色肉芽组织。硬脑膜外血肿绝大部分发生于小脑幕上,其中以颞叶为主并侵及邻近脑组织者为最多见。发生于小脑幕下或后颅凹者很少见,但死亡率却很高,大都为枕部直接受暴力所致。血液主要来自撕裂的枕部静脉窦(横窦、窦汇)。 受伤后立即出现原发性脑损伤症状,经过短暂的昏迷期,一般不超过15~30分钟,神志又清醒,而后由于血肿逐渐扩大,引起继发性脑压迫症状,再度发生昏迷。即头部外伤先引起原发性昏迷,经中间清醒期后又发生继发性昏迷。这是幕上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硬脑膜外血肿的死因主要由于血肿压迫脑组织,特别是脑干,导致中枢衰竭死亡。 硬脑膜下出血 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脑膜下出血。大都发生于脑挫伤的基础上,血液直接流入硬脑膜下腔或血液先积聚于脑实质形成脑内血肿,然后穿过皮质及软脑膜、蛛网膜,流入硬脑膜下腔。一般发生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有的在着力点或其附近。少数案例头部受暴力作用后,不发生脑挫伤,但脑实质移位或牵引某些浅静脉使之破裂出血。常见汇入上矢状窦的大脑上静脉入窦段撕裂。血肿主要发生于额顶叶或整个大脑半球的硬脑膜下。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常与着力方式、方向及部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头部处于静止状态受钝器打击时,着力部易发生硬脑膜外血肿,对冲部发生脑挫裂伤,并发硬脑膜下血肿。在减速运动引起损伤时,若一侧顶枕部受力,在着力的对侧额颞叶常发生严重的对冲性脑挫伤,并常合并硬脑膜下血肿。 根据血肿形成和发展过程,硬脑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受伤后2~3天内形成的血肿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受伤后4天~3周内,称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受伤后3周以上,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大都呈卵圆形或碟形,血肿的凹面朝向蛛网膜表面;血肿重量一般为10~200g,大多数为50~100g左右,根据形态变化可以估计血肿发生的时间: ❶发生在外伤后30分钟~10小时以内的血肿,呈典型湿润的半液状的紫红色血凝块。 ❷受伤后12小时~3天,则呈黑红色,比上述血肿硬而干,与硬脑膜有粘连的倾向。 ❸伤后数天至15天左右,血肿呈巧克力色,与硬脑膜粘连并含黄色液体,血肿周围有包膜形成。 ❹约一个月以上,血肿完全被新生的包膜所围绕,呈巧克力色,含有褐色液体,呈典型的囊状。 ❺数月以后,血肿逐渐溶解被吸收,包膜呈玻璃样变,然后发生钙化。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有脑挫伤,若发生于额颞叶,受伤后立即出现昏迷;若血肿形成较快并出现海马钩回疝的症状后,再度发生昏迷,与原发性昏迷延续,可不出现“中间清醒期”。若昏迷继续加深,则颅内压升高,随后继发脑干损害,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硬脑膜下血肿伴有硬脑膜外血肿时,上述症状更严重,死亡过程亦更快。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形成常在头部外伤较轻微的情况下发生,当时未加注意,或因日久遗忘外伤史,头皮多无外伤痕迹。是一种较少见而病程较长的颅内血肿。常在伤后数周或数月才逐渐出现脑神经症状。出血来源多为大脑皮质汇入上矢状窦的大脑上静脉入窦段撕伤引起。主要分布于额顶叶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一般不伤及蛛网膜和脑实质。因此,血肿多较局限。初期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不多,随后形成包膜。包膜内的血肿逐渐分解成液体,渗透压增高,脑脊液和包膜的新生毛细血管内的水份不断渗入,同时这些毛细血管又可破裂出血,使血肿体积逐渐增大,出现颅内慢性高压症状。随着血肿的扩大,逐渐出现显著症状。最终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引起海马钩回疝综合征,导致中枢性衰竭死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颅骨骨折、脑挫伤及颅内出血均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时,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受牵引断裂出血。有时,硬脑膜骨化,头部的轻微外伤即可刺破蛛网膜下血管。出血的部位不一定局限在受伤处。流出的血液与具有抗凝性的脑脊液混合一起,沿着蛛网膜下腔播散,常将大脑半球覆盖,并积聚于小脑延髓池和基底池内。临床上常出现全头性剧痛、呕吐以至昏迷。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可导致突然死亡。或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升高,压迫脑干,引起中枢性衰竭死亡。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可出现上述症状,应注意鉴别(见“急死”)。 外伤性迟发性脑中风 头部受轻度外伤后引起脑组织小软化灶。外伤与出血的间隔为2~3天至3~4周,一般在三周内突然发生脑溢血症状。关于本病的发生原因有下列四种: ❶脑软化。外力引起脑室壁附近或部分白质的多发性软化灶。 ❷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血管壁的继发变化。 ❸再发性出血。外力波及血管引起原发性小出血,出血灶消退后,形成小动脉瘤,后因血压突然升高,引起小动脉瘤破裂。 ❹外伤后脑内小血管破裂,其周围有凝血块包裹,引起一时性止血作用,后因血压增高又发生出血。外伤性迟发性脑卒中发生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在判断出血原因时,应非常慎重,特别注意脑组织有无挫伤,患者原来是否患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管畸形等疾患。 脑疝 由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和脑水肿挤压邻近或远隔部位的脑组织,使之向某些生理间隙或孔道移位所形成,是颅脑损伤的一种继发性严重病变。比较重要的是海马钩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 海马钩回疝 又称小脑幕切迹疝。由于小脑幕是位于颅腔后部的一个脑膜隔,在枕叶与小脑之间,中央高两侧低,小脑幕上有血肿或压力增高时,使海马钩回受幕上特别是颞部压力被挤入小脑幕游离缘的内侧,并向下占据部分脚间池压迫同侧中脑,阻断上行性网状结构,患者由清醒逐渐进入昏迷或深昏迷。如颅内压持续升高,中脑继续受压而向下移位。在血肿一侧的动眼神经受大脑后动脉的嵌压,使该侧瞳孔先缩小,旋即散大,对光反应迟钝以至消失,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征象。疝出脑组织直接压迫同侧大脑脚时出现对侧锥体束受压症状。脑疝继续发展,昏迷进一步加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出现双侧锥体束征或频繁的“去大脑强直发作”,血压骤降,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最终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小脑扁桃体疝 又称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前后径约3.5cm,横径约3.0cm,其下缘相当于延脑与脊髓的衔接处。枕骨大孔的前上方为延脑,后上方为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力增高或幕下压力增高时,枕骨大孔上方的脑组织被挤向枕骨大孔形成脑疝。应指出,死后较久才解剖者,可发现轻度小脑扁桃体压迹。这是由于尸体仰卧时,脑本身重量使小脑扁桃体压在枕骨大孔边缘所致。因此,必须看到双侧小脑扁桃体向下突出,并形成锥状,才能定为小脑扁桃体疝。 ![]() 海马钩回疝及小脑扁桃体疝 右头顶部着地,两颞叶对冲伤,外伤性脑水肿引起两侧海马钩回疝及小脑扁桃体疝 颅脑损伤死亡案例,其死因多与小脑扁桃体疝有关,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为脑疝形成前。受伤者逐渐或突然发生昏迷,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有时也可伴有轻度呼吸深快,脉搏频数,血压升高,这些症状主要由于颅内压增高及缺氧程度突然加重所引起。中期,脑疝已经形成。此期除颅内压增加所致的脑症状较前严重外,脑干局部受压的症状也已开始出现。昏迷加深,四肢肌张力增强,呼吸加深或减慢,脉搏缓慢有力,血压更加增高,体温上升。晚期则出现中枢衰竭征象。呼吸不规则,呈周期性或间歇性发作,并可引起呼吸骤停 血压急速波动,并逐渐下降。四肢肌张力消失。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 头部损伤 胸部损伤 ☛ 脑损伤 脑损伤脑损伤的发生率不论战时或平时皆占全身各处损伤的10~20%,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二位,但死亡率却居首位。脑损伤分闭合性与开放性二种。 ☚ 脑先天畸形 损伤性颅内血肿 ☛ 脑损伤 脑损伤小儿脑损伤多因跌伤、车祸与运动事故所致。小儿脑损伤有以下特点: ☚ 颅骨骨折 颅内出血 ☛ 脑损伤brain damag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