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疾病
脐部疾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前者是指先天性发育异常,包括卵黄管和脐尿管残留症;后者包括脐炎和脐出血等。
卵黄管残留 胚胎发育早期,于原始消化管和卵黄囊之间有一交通管,名卵黄管,又称脐肠系膜管、脐肠管、肠卵黄管或卵黄蒂。正常情况下,胚胎发育第5~6周,卵黄管闭塞萎缩,与原始消化管断离,逐渐退化消失。如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则于脐部和回肠之间形成脐息肉、脐窦、脐瘘、卵黄管囊肿、残留卵黄管索带及美克耳憩室(参见美克耳憩室条)等异常。
脐息肉 为残余的卵黄管粘膜,故又称粘膜残留,或称脐茸。脐带脱落后,脐孔处可见一小片鲜红色粘膜样组织,局部经常有少量粘性分泌物,须与慢性脐炎肉芽肿鉴别。需作手术切除。
脐窦 系卵黄管脐端遗留一段较短的盲管,其回肠端则完全萎缩消失。局部表现类似脐息肉,但可发现小孔,用探针或造影剂检查便能明确诊断。手术时见有与回肠相连的束带,应一并切除。
脐瘘 系卵黄管全部保持开放,脐与回肠之间遗留一根交通管。脐带脱落后,脐孔处可见一圆形突起的鲜红色粘膜,正中有一瘘口。管壁结构与回肠类似,偶尔可见异位的结肠、胃或胰腺组织。瘘管狭小者,局部仅有粘液或恶臭分泌物;大的瘘管经常有液状粪便排出,甚至有回肠自瘘管口外翻和脱出,产生肠梗阻或肠绞窄。
卵黄管囊肿 卵黄管的脐端和肠端均已闭合,中间留有一开放段,空腔内聚集分泌物而形成囊肿,囊壁内衬肠粘膜。临床极为罕见,一般无症状;当囊肿明显增大或肠襻受压时,下腹部可触及一囊性肿物或有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出现。术前一般难于确诊。
残留卵黄管束带 是卵黄管管腔闭塞而管壁肌层残留,于脐和回肠之间形成一纤维束带,故又称纤维性卵黄管残留。束带的一端可能附着于美克耳憩室,另一端则附着于脐部;或一端附着于脐窦,另一端附着于回肠。一般无任何症状,但可因肠襻环绕束带发生扭转,或因肠襻受压产生肠梗阻症状,临床多于剖腹探查时发现。
脐尿管残留 胚胎早期,膀胱与尿囊之间有脐尿管相连,以后闭塞形成一纤维索带,根据其闭塞、萎缩情况可分为:
❶脐尿管完全未闭,膀胱与脐相通,形成脐尿管瘘,脐部经常有漏尿。
❷仅脐尿管的脐端未闭,遗留一段短的盲管,经脐孔通向体外,称脐尿管窦; 若仅脐尿管内端保持开放,与膀胱相通,于膀胱顶部遗留一膀胱憩室。
❸脐尿管两端闭塞,中段有管腔残留,则形成脐尿管囊肿,位于脐部下方正中的腹壁深部,介于腹壁肌层和腹膜之间有时于囊肿与脐或膀胱之间有细小的管道相通,囊腔内容物可能是囊壁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样液体,或为尿液、血液或脓液等。
脐炎 新生儿脐部感染主要因结扎、剪断脐带或脐带脱落后,处理不慎所致。轻度炎症时仅有充血、水肿及触痛,有少量脓性渗出液;严重者病原菌可沿淋巴管扩散,而发展为脐部蜂窝织炎,甚至可通过未闭的脐血管侵入血流,产生败血症和腹膜炎。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保持脐部干燥、局部敷以酒精及应用抗生素,可避免严重并发症。
脐肉芽肿 是新生儿常见脐部疾病之一,脐部慢性感染后,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用硝酸银烧灼,敷以酒精棉球,保持局部清洁,即可治愈;遇有顽固不愈者可切除肉芽肿;多次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可能为脐尿管或卵黄管残留。
脐出血 有两种:
❶脐带残株出血,多于剪断、结扎脐带后24小时内发生。系由于结扎线松脱、结扎线过细或结扎过紧,割裂或割断脐静脉所致; 或脐带脱落后,与残留卵黄管伴行的血管出血。
❷脐肉芽组织出血,多于婴儿出生后第二周出现,渗血量一般较少,如渗血不止,则应考虑有出血性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