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病
初生儿脐部疾病,多由断脐结扎欠妥、脐部护理不当或啼哭过多所引起。分脐湿、脐疮、脐血、脐突四种。
脐湿: 断脐后,脐部为水湿所侵,如洗浴不慎,被水浸渍,或因潮湿尿布久浸脐部而成。其症为脐带脱落后,脐孔渗出液体,或稍有红肿。治宜收敛固涩,用渗脐散,或白矾散加煅牡蛎、炉甘石粉,干扑脐部。
脐疮: 由于脐湿长期不愈,皮肤破损,感染邪毒,壅于脐周,酿成脐疮。轻则仅局限于脐部; 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至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不安,唇红口干等。治宜清热解毒,佐以疏风散邪,收涩止痒,可先用防风,银花煎水,洗涤局部,拭干后,再以金黄散,或渗脐散,干扑脐部。如重证兼见壮热,昏迷,抽搐者,可内服清热消毒散,或犀角消毒饮。
脐血: 即脐部出血,其因有二,一为断脐后由于结扎部松脱而出血,出血大多于生后24小时内发生。二是由于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或先天禀赋不足,气不摄血所致,多见于生后第二星期。如断脐后脐部渗血,经久不止,症见发热,面赤,唇干,口热者,为胎热内盛,治宜清热凉血止血,用茜根散,或犀角地黄汤;若面色不华,唇舌淡白,四肢不温,脐血淡红者,为气不摄血,治宜益气摄血,用当归补血汤加党参、阿胶、蒲黄。如初生儿在24小时内脐部渗血,而无其他原因者,可重新结扎脐带。
脐突: 即脐疝。指脐部高突如球的一个症状。婴儿尤其是未成熟儿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3~4岁以后小儿很少再发病。婴儿腹部肌肉嫩薄松弛,脐环未闭,因啼哭叫扰过多,不时用力努挣伸引,致小肠脂膜突出脐中。随着小儿腹部肌肉的发育,疝环常能逐渐缩小而闭合,绝大多数可不治自愈。如加用胶布粘贴脐孔,能加速脐环的闭合。但年龄在二岁以上仍不闭合、脐环超过2厘米以上、或内脏与脐疝囊有粘连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脐病的预防,首先是断脐时必须严格注意消毒,断脐后加强护理,24小时内尤须注意脐孔有无渗血现象,防止脐带结扎松脱。脐部勿使水湿,尿液浸渍,要保持清洁干燥。发现婴儿啼哭过多,则需及时检查,是否有衣着不适,尿布潮湿或饥饿等因素,应及时处理。避免过多啼哭,可减少腹腔内压,防止发生脐突。
脐病
脐病系初生儿脐部疾病的总称。多由断脐结扎不洁,脐部护理不当或啼哭过多等引起,分脐肿、脐疮、脐风三种。
脐肿 初生儿断脐时,手和所用的器械没有彻底消毒,或洗浴时不慎,被水浸渍,或因潮湿尿布久浸脐部等而成。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脐孔渗出液体,或红肿,按之高突而坚硬,甚则发热。治宜清热消肿,用小白蒿、酒糟、独活、玉竹、黄柏、小茴香、花椒等分煎煮温敷脐部; 或用动物脑、小白蒿、酒粬,用白酒调和涂敷于脐部,以促收敛。如因啼哭过多或赫依寒邪而脐部高突者,可用黄油温敷局部,或用花椒、火麻仁炒热后用洁净白布包裹施以热敷。
脐疮 由于断脐后脐部渗血或液体,长期不止,则致皮肤破损,感染粘毒,壅于脐部而化脓成疮。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仍水湿不干,进而糜烂,脓水外溢,严重则可向周围蔓延,同时发热,烦躁不安,面赤唇干,口热,啼哭等。治宜以清热解毒, 收敛固涩为原则。 药物宜𠯫木朱尔涂敷患部,或将初生时剪断之干脐带焙干研末后干扑脐部。内服清热解毒之药。
脐风 由于初生儿断脐时不注意,被风寒水湿之邪或粘邪感染而成,一般在生后五日左右发病。临床表现,出现四肢强直,腹胀脐肿,牙关紧闭,面呈苦笑,不能吮乳,唇口收缩,啼不出声,舌强唇青等症状,本病预后多不良。治宜以清热,祛风,止痉为原则。药物用十三味大鹏金翅丸,驱风五味散,令母子共服,外治针刺十指尖微量放血。
脐病的预防,产妇必须住院分娩,或请助产士接产。断脐时要注意消毒,断脐后加强护理。注意观察脐孔有无渗水渗血现象,防止结扎松脱,洗浴时注意水湿,防止尿液浸渍,脐部和尿布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啼哭,以防发生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