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脏腑病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产生病理改变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因外邪引起,还是由内伤导致,都会造成脏腑功能活动的紊乱,并导致气、血、津液的改变。因此,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归纳其异常状态时的病变规律,就成为临床运用辨证的理论依据。
疾病既然发生,必然要出现一系列症状。这是医者借以认识和处理疾病的主要根据。这些症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地反映着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基础物质发生病理改变等状况。中医学在具体分析、归纳、判断各种证候的病变机理时,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且各具特点,但若要确切地阐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则必须落实到脏腑上,才能使临床辨证和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脏腑的病变机理,对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脏腑病机,要注意神志与五脏的关系。神志系指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它是阴精和阳气运动变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是生命运动的最高主宰。《内经》根据精神情志活动的不同表现,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神和喜、怒、悲、忧、恐五志。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神。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肺志为悲,脾志为忧,肾志为恐,是谓五志。分析脏腑病机,应当静观神志变化,察其是否正常,其中心肝两脏与神志关系尤为密切。
研究脏腑病变的机理,除必须依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外,还需要联系病因的“六淫”、“七情”;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基础物质的气血津精;气机的升降出入等。只有综合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较为全面、深刻、具体地认识疾病。
研究脏腑病机,还要注意以下几层关系,这几层关系也是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的共同规律。
结构系统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学理论,从长期实践中体验到六腑、五体、五官与五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于是形成以六腑、五体、五官从属五脏的五大生理系统。某脏一旦发生病变,可从本脏所有的生理功能和所属各个方面反映出不同的征象。例如:肺主气之宣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卫外为固,上通于喉,开窍于鼻。所以,肺脏有病,常从肺脏、肺系、肺卫、肺窍各个部位反映气和津液的盈亏状态。又如:心藏神,主血液的循环运行,外联脉络,下合小肠,开窍于舌。所以,心脏有病,常从心、神、血、脉、舌五个方面反映其病变征象。只有联系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其病变本质。
五脏六腑之间的协同关系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指出了五脏之间是相通的。各脏的功能活动既是本系统的紧密配合,也需要五脏间的协同合作。五脏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才能完成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五脏之间是不可分的。分析任何一脏的病机,都要考虑五脏间的协同关系。
脏腑功能与基础物质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六腑赖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源。相反,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泄又反映了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所以,如果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正常,就不可能进行基础物质的正常代谢; 没有基础物质的正常代谢,五脏亦就不能正常进行功能活动。任何一脏发生病变,无论属于功能障碍还是功能低下,总要影响气血津精发生病理改变,不是阻滞,就是亏损。分析脏腑病机,必须注意气血津精的盈亏状态和二者间的有机联系。
基础物质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
基础物质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就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为营卫,以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和生化的关系一旦失常,就会成为病态。所以,分析每一脏腑病机,都要注意气血津精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正常。
脏腑气机与基础物质的升降出入
脏腑功能和气血津精都反映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肾之阴阳相济,肝胆司升降疏调,反映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作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和输泄过程,也就是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内容。所以,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实质就是气血津精的升降出入。例如,元气发源于下焦,由阴精化为阳气,经肾阳的蒸腾,肝脾的升运,心肺的宣发,体现了向上向外的态势;肺气的肃降,胆胃的和降,心阳的下交,肾气的摄纳,又反映了向下向内的趋向,故物质之气是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的。血液运行于脉中,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亦总不离乎升降出入这一基本规律。至于《素问·经脉别论》所论述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更充分反映了津液在体内升降的复杂过程。五脏六腑与气血津精之间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所以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障碍,必然要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失调,而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失调,亦将导致脏腑的功能障碍。分析脏腑病机,必须联系基础物质的升降出入以阐明二者间的因果关系,
五脏六腑宜通的病理特点
五脏六腑都在为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泄进行着功能活动,而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又无不以气血津精为其物质基础。由此可知,五脏六腑之间是相通的,五脏六腑自身亦宜流通。否则,这些物质就既不能生成转化,也不能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脏与腑虽然都具通的共性,但五脏流通的是精微物质——气血津精,宜藏而不泻;六腑流通的是功能活动产生的废物、糟粕和废液,宜泻而不藏。六腑以通为用,古人早有定论,五脏宜通和五脏相通之说,《内经》虽早有论述,却未被后人重视。如《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重于肓膜,散于胸腹。”这里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营卫运行于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则详细地阐述了水液运行时的升降过程,以及与肺脾肾的关系。《内经》对脏腑不仅作了生理上宜通的论述,也作了不通的病理分析。如《素问·举痛论》说:“五脏卒痛,何气使然?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生于五脏也。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热论》又说:“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结合五脏的解剖、生理、病理进行观察和分析,五脏所藏的气血津精,确是以流通为正常,壅滞为病态的,用通与不通的观点分析每一脏腑的病机,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五脏宜通之说,即是对一切皆变,一切皆流这一恒动认识的深化。
上述六个方面的共同规律,反映了整体观和动态观两个特点,充分把握这些规律去分析病机,是能够揭示其病变本质的。

☚ 中医病机学   肺与大肠病机 ☛
000095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