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脏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脏腑tsaŋ44 fu53

本指人的五脏六腑,借指人的胆识,不畏人而人畏之: 那人~硬,鬼怕人惧。

脏腑4998胆量。兰银官话。甘肃兰州〖〗。

脏腑

太极拳养生基本概念。源于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五脏为: 心、肝、脾、肺、肾; 六腑为: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与经络互为贯通,形成气的网络。为人体内结构,是太极拳 “内练”的主要对象之一。

脏腑zàngfǔ

〈名〉中医称人体内部的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以胃、胆、三焦、大肠、小肠、膀胱为六腑,合称脏腑。

脏腑

“五脏六腑”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六腑。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人之将死,其~必有先受其病者。”

器官1

器官1

器(消化~;生殖~) 官(~能;五~;感~)
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灵;~思)
人体外露的器官:形藏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五脏六腑 五藏六府
心肝脾肺肾等器官:脏(脏器;脏腑;内脏;血脏;五脏) 藏(内藏) 五内 众内
胃肠膀胱等器官:腑(腑脏;六~)
眼耳口鼻舌等器官:窍(耳~;七~)
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腺(胸~)
某些器官的边缘:唇(阴~)
人的各个器官及整个身体:五官百骸

另见:功能 体内各部

☚ 体内各部分   循环器官 ☛

脏腑

见脏象。

脏腑

五脏六腑的统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列别藏府。”

脏腑

脏腑

气功和传统武术理论中,对人体内脏器官和机能的总称。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包括: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属阴。六腑包括:小肠、三焦、胆(又隶属于奇恒之腑)、胃、大肠、膀胱。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属阳。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等。脏腑以五脏为中心,每一脏与每一腑均有通过经络相连的对应关系,各脏还与身体的各“窍”(如眼、耳、口、鼻等)有联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等。五脏与精神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主要应明确:每一脏或每一腑的概念,不仅是指解剖学和生理学中某一个器官及其功能,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各组器官的功能。

☚ 精、气、神   经络 ☛
脏腑

脏腑

人体内脏的通称。古作“藏府”。其内容包括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的功能特征是“藏精气而不泻”(《素问·五脏别论》),即贮藏精气,不使外泄。“腑” 的功能特征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即消化和传输水谷等物,排出糟粕,不使内停。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某些脏、腑具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如肾与膀胱、肺与大肠等。脏腑概念的形成,在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依据解剖人体所得的实际知识,如心就是现代解剖学的心,肺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肺等等。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以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中医古代脏腑知识超越了解剖学所能了解的范围,形成了将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糅合而成的内脏单元。例如心,实际上包括了今心血管系统及脑的许多内容;肾不但与水液代谢有关,而且是生殖系统的主要脏器。因此,中医的某些脏腑虽然在名称上与现代医学的内脏器官相同,但它的内涵有时却有较大的区别。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今称之为脏象学说 ( “脏”通指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等条。

☚ 运气   五脏 ☛

脏腑

又称“藏府”。人体内脏器官组织的总称。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脏腑

脏腑

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是人体内脏的统称。脏腑知识对于指导健身防病、抗衰防老、诊治各科疾病,均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有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五脏 即心、肺、脾、肝、肾。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贮藏精气,兼藏神志。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其各自主要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司血之清浊敷布;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先后天之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密切相关,主持水液代谢,主纳气。五脏与神志活动的关系:心统主藏神,在志为喜;肺藏魄,在志为悲;脾藏意,在志为思;肝藏魂,在志为怒;肾藏志,在志为恐。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灵枢·本脏》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的机能特点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通降太过或不及均为病态。其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主受盛胃中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燥化,小肠下注糟粕,传导粪便;膀胱主贮藏津液,排泄小便。三焦,为中医学特有的脏腑名称,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功能有整体和局部之分。上焦,位于横膈膜以上,心肺居其中,以摄纳清气、水谷,布散精气为主要功能,故说上焦“主入”、“如雾”;中焦位于膈下脐上,脾胃肝胆居其中,以化生精气为主要功能,故说中焦“主化”、“如沤”;下焦位于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居其中,以排泄二便为主要功能,故说下焦“主出”、“如渎”。三焦的整体功能可概括为运行水谷,通行元气,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其实质是对人体新陈代谢全过程的高度概括。明代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认为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所以,三焦一腑离开其他脏腑,便无其局部或整体功能可言,若其他脏腑离开三焦,亦无其各自的功能可言。胆,以贮藏排泄胆汁并参与部分精神活动为主要功能。由于胆不直接传化水谷,胆汁属精气,且参与精神活动,其功能类似五脏,而其形态为中空的管腔状,胆汁又需不断疏泄排出,泻而不藏,以通为用,胆又与肝有表里配合关系,故其又与其他五腑相同。因此,胆又属于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总的功能特点,类脏藏精气,“藏而不泻”,且多与神的活动相关,而其形态中空又类似六腑。因其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
区别脏与腑,有助于临床分析病理,如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有助于指导治疗,如腑虚补其脏,脏实泻其腑等。又,从解剖形态学角度看,中西医的脏腑所指除“三焦”外,基本是一致的,仅是详略之别,大同小异。若从生理、病理学角度看,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不纯是形态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学的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学的几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学的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学的几个脏腑功能之中。因此,不能把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与西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应注意求同存异。

☚ 藏象学说   脏腑相关 ☛

脏腑zàngfǔ

五脏六腑的统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列别脏腑。”

脏腑

脏腑

人体之内脏,总称为脏腑。五元精华所藏之实心的器官叫脏,五元精华之糟粕聚积的具有空腔的器官叫腑。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叫脏腑学说。它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脏就是五脏,指心、肺、肝、脾、肾;腑就是六腑,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精府。依脏腑各自之实体及其在人体内所占的位置以及生理功能之各不相同,故对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亦不同。但脏腑通过赫依之运行,与白脉、黑脉紧密相连,在生化水谷,分解精华糟粕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脏腑中的心、肺、肝、脾、肾等脏器,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相同,单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也大致一致,但在生理、病理的概念上,却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心脏”在解剖学的实体上以及主管血液运行的功能上,虽与现代医学的心脏大致相同,但它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就不能和现代医学的心脏完全等同;又如“肾”,其功能除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之外,还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这也和现代医学的肾脏有所区别。
人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多种的联系。不仅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机体各种组织(如皮、肉、脉、筋、骨等),脏腑与机体各个器官(如鼻、口、舌、目、耳等) 之间也有着简单的或复杂的、单一或多种的,程度不同的关系。而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七元素,它们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为脏腑功能活动所化生。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补充,并完成其运行和输布的全过程。
五脏 五脏之首为心,位于胸中巴达干之总位,外有心包络裹护。心为五元中之空元素精华所藏之处,是全身所有脉管和孔道之中心,它主宰人体之生命活动,故称君主脏器,以突出其重要性。如果心的功能正常,其它脏腑各守其职,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就能保持人体健康,外在表现得有神。在心驻有普行赫依,也是病变赫依窜行之道。它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并通过黑脉把血液推行周流于全身,循环不息,以供应全身之需要。同时把滋养七精华特别是精液之至精华输送全身各部,起到补益正精,丰泽颜色之效。在心还驻有能成希拉,因而有增强智力,精神饱满,思维不乱,延年益寿的功能。空元素之精华藏于心,而其糟粕聚于小肠,所以两者在生理功能上有着前者管辖后者的关系。舌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的关系较为密切,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直接影响到舌。所以,有“心开窍于舌”与“舌为心之华”的说法。
肺位于胸中巴达干之总位,五元中之气元素精华所藏之处。运行于鼻、喉、气管等呼吸道之司命赫依、上行赫依同肺之正常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肺主气、主声、司呼吸。亦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肺通过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不断地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得到交换,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了重要条件。气元素之精华藏于肺,而其糟粕则聚积于大肠。所以,两者有着前者管辖后者的关系。在生理功能上两者互相影响,如肺有病时,大肠功能亦出现异常。鼻为呼吸的门户,鼻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与肺气有关。肺气调和,则呼吸畅利,嗅觉灵敏。鼻与肺的关系,也表现在病理上。如病邪犯肺,多从口鼻而入,除出现肺的病变外,常有鼻的症状,轻者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孔干涩,重者可见鼻翼扇动。所以,肺与鼻如根与华的关系。
肝位于右侧上腹,横膈之下,希拉之总位,五元中之火元素精华所藏之处,也是变色希拉之所舍。也是病变希拉窜行之道。肝的生理功能是通过分热能和变色希拉之作用,使水谷之精华生化为血液,同时把肝内生成的血液之糟粕——胆汁输送至胆囊。并有初步生化肌肉、脂肪、骨胳、骨髓和精液等之精华的功能。由于火元素之精华藏于肝,而其糟粕则聚积于胆囊,因此,肝与胆有着前者管辖后者的关系。在症状表现,辨证、用药等方面,两者是基本一致的。肝开窍于目,目得肝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如果肝之功能正常,精气旺盛,则眼睛视物清楚。若肝有病变,往往表现于目。如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则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减退,两眼红肿疼痛等症状。所以肝与目有根与华之关系。
脾位于左侧上腹部,希拉之总位,五元中之土元素精华所藏之处。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脾有辅助胃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的功能强健,则营养充足,保证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需要。如果脾的功能减退,就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输的障碍,发生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等症状。土元素之精华藏于脾,而其糟粕则聚于胃中。所以脾与胃有着前者管辖后者之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营养成分的作用。两者常相提并论,同时互相影响。口唇为脾之上窍,脾之健否,表现于口唇,如脾之运化功能协调,则食欲正常;若脾失健运,则可引起食欲减退和口味异常,如口淡泛味,或口腻、口甜等。所以脾与口二者有根与华之关系。
肾位于腰部赫依之总位,五元中之水元素精华所藏之处。也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肾除有调节体内水液之平衡功能外,还藏生殖之精华,主管人体生长发育,所以在临床上保护肾火,防止下身为寒邪所袭,尤为重要。水元素之精华藏于肾,而其糟粕则聚于膀胱。所以,肾与膀胱,前者管辖后者的关系。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之健否反映于听觉,如果肾的正精不足,就会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因而肾与耳有着根与华的关系。
; 胃位于膈下上腹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希拉之总位,也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五元中之土元素精华之糟粕聚积于胃中。另外消化三能——磨碎巴达干、消化希拉和调火赫依虽然共存于胃内,但以磨碎巴达干为主,所以胃亦为巴达干之所舍,食道为司命赫依之通道。从消化功能的角度,胃亦有不消化部位之说。食物借司命赫依之作用被咽进胃内,尔后为磨碎巴达干所腐熟成甘味泡沫状乳糜,此时巴达干亦得到滋养;其次被消化希拉所溶解转化为酸味,此时亦能滋养希拉;最后被调火赫依分解成苦味的精华和糟粕,同时赫依亦能得到滋养。胃把所受纳的水谷,经过如此腐熟消磨之后,下传于小肠,其中的精微物质由脾吸收后并加以运化,以供养全身。所以,胃与脾二者,后者被管辖的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希拉之总位,也是病变希拉窜行之道。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小肠为五元中之空元素精华之糟粕聚积之处,所以,小肠对心脏,有着被管辖之关系。亦有消化与不消化间的场所之说。消化三能之消化希拉和调火赫依二者并列运行于小肠内,但以消化希拉为主。小肠主要受消化希拉和调火赫依之支配以及借胆汁的作用,消化吸收由胃传送来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为精华与糟粕。精华输送至肝,糟粕则下注于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赫依之总位,也是病变赫依窜行之道。上端与小肠相通,下端为肛门。大肠为五元中之气元素精华之糟粕聚积场所,所以,大肠对肺,有着被管辖之关系。亦有已消化之场所之说。调火赫依和下行赫依并列运行于大肠内。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借下行赫依之作用,把小肠下注的饮食物之糟粕,经吸收其中剩余的水液,使之变为成形的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胆附于肝,希拉之总位,也是病变希拉窜行之道。是五元中之火元素精华之糟粕聚积处,胆囊内藏胆汁,来源于肝。胆对肝有着被管辖的关系。胆的主要功能是排泄胆汁,注入肠中以滋养希拉特别是消化希拉,加强胃火促进食物之消化。胆汁亦分解成精华与糟粕,其精华转化为黄水,糟粕转化为尿渣而排泄体外。
膀胱位于下腹,赫依之总位,也是下行赫依运行之道和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途。五元中之水元素精华之糟粕聚积于膀胱。膀胱对肾有着被管辖之关系。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底部为平滑的三角区,其两端有输尿管开口,三角的尖端为尿道口,在古籍中称二输尿管及尿道为三水脉。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多余的水液在肾中生成尿液,经过三水脉的通调而下达膀胱。并借下行赫依之作用排出体外。
精府位于下腹,赫依之总位,贮藏饮食五元之精华——红、白精。同时也是男女精液聚积之处和维持三根平衡相处的场所。精府有男女性之别,男性精府包括睾丸与精囊; 女性精府则位于子宫两侧之卵巢。精府为生殖的基本物质,有在下行赫依之作用下,使男子射精,女子行经,繁衍后代的功能。由于精府为五元精华最后运化之处,故属聚合型器官。
脏腑亦可归属于五行之中,如在 《四部医典》(后续本)里有如下记载:“春季,地上草木萌生,在前七十二天中,在脏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而运行之时; 夏季,地上树木枝叶茂盛,为降雨季节,在前七十二天中,在脏为心火脉与小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 秋季,大地上谷物成熟,在前七十二天中,在脏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 冬季,地上为水土冰冻之时,在前七十二天中,在脏为肾水脉与膀胱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每季的其余十八天则皆为脾土脉旺盛而运行之时。”根据这一论点,把脏腑归属于五行则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这是来源于中医学的理论。如上所述,运用五元学说与五行学说归类的内容相互有所区别,因为他们是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理论。蒙医则对此两种学说历来因事制宜地灵活运用。但因五行学说目前尚不能同三根理论紧密结合,所以在解释脏腑之生理功能时,主要运用五元学说与三根理论。而在诊脉学上主要运用五行学说。

☚ 胚胎   五官 ☛

脏腑

脏腑

脏即储藏和运化五元精华的器官,内实,通过五官和皮肤发挥识、味、嗅、视、听等感觉作用,有心、肺、肝、脾、肾等五脏;腑即受纳和运化五元的糟粕的器官,内空如囊,有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精府(精府即男精囊、女卵巢,藏语为“三木塞”)等六腑。脏腑通过隆、赤巴、培根等三因素和白脉、黑脉等经络与体形的诸窍和体表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联络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的生理功能除生化饮食精微、分解精华与糟粕之外,还有供给温暖、湿润和主司意识和生殖等功能,这些与现代解剖学功能有一定的区别。在病理方面,脏腑又互为各自产生病理变化的因素和结果,如胃有病则不能将食物精微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精华和糟粕混合流入肝脏便导致肝脏疾病发生,肝不能将精华分解为血和血的糟粕胆汁,便导致胆囊疾病等。因此,脏腑的这些表里关系和相互影响为临床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在临床实践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五脏 有心、肺、肝、脾、肾五脏。
心脏 心为五脏之首,像国王一样端坐在胸腔正中。心是五元中的空元素的精华所藏之处,是三因素中隆和培根的基地。《蓝琉璃》:“心脏如八瓣莲花状,中心有马尾丝状‘阿哇杜德’脉之王,四周和上下有6条空心分支脉,上名为绿脉、下名为青脉、东为黑脉、南为红脉、西为黄脉、北为白脉。东脉主听觉、南脉右侧主视觉、西脉背面主嗅觉、北脉左面主味觉、上绿脉主身、下青脉主意识,是六识流通之处。”心是黑色命脉(血管)结成的果实,形如含苞未放的莲花。心尖朝下,也就是全身血与风(气)元素混合的红脉和血与火元素混合的黑脉之海洋。心是动脉“若、姜、吾”三脉汇合之处。心脏在流通于孔道意识的作用下,跳动不止。心脏内有持心脉(音译为义桑玛)分布,心包有6根脉络联络。心脏是人体生命依存的中心,故称之谓君主脏器。心脏是遍行隆存在的中心,遍行隆由此运行于全身,遍行隆将心脏中的隆(气)和血液源源不断地推送到阿玛脉等脉道后遍布全身,同时又通过体内精华运行的7孔道将七大精华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从而营养身体、润泽肌肤。七精华的精光存留在心脏,形成人的精神,使人神色光泽、面有华色。心脏又是能作赤巴存在的部位,依靠能作赤巴的功能,心主意识和精神,壮胆量、生谋略、长骄傲、滋欲望等。如果心脏一旦发生病变则出现神志不安、意识模糊、喜怒无常、精神萎靡、健忘、谵语狂妄及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容光失华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心、小肠皆属火,火元素的精华藏于心,而其糟粕聚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使舌的味觉灵敏,若心有疾病,舌便出现异常变化。
肺脏 肺居于胸腔高位,处于前胸的5小叶像太子贴紧心,保护心脏,称五子肺;居于后胸的5小叶像大臣扶持心脏,又像母亲怀抱孩子一样将心脏抱在怀中,精心保护,称五母肺。肺是五元中的风(气)元素精华所藏之处,性热。肺是气的源泉,在气的作用下食物糟粕储存于大肠,肺、大肠由肉眼看不见的旗带脉相连,故肺与大肠相表里。维命隆和上行隆主要通行于胸部及喉、鼻等处,在它们的作用下,肺进行呼吸,交换体内外气息,故肺主气,司呼吸,主声、打喷嚏、语音嘶哑或失音。肺开窍于鼻,鼻的呼吸和嗅觉功能与肺气有关,肺功能正常则鼻息畅通,嗅觉灵敏。在病理上,肺一旦发生病变则常有鼻塞不通,流清涕、鼻孔干涩,不辨气味,鼻翼扇动,鼻准歪斜及鼻色不华等症状出现,这为诊断肺是否有病提供了依据。
肝脏 肝居于腹右侧肋下,与膈膜相贴,色酱紫,形如上厚下薄的马蹄状。肝和脾脏像国王的大小两妃子,伺候着国王。肝是五元中之火元素精华所藏之处。食物精微经过胃的消化分解,其精华通过联络脉道进入肝脏,在居于肝脏中的变色赤巴的作用下生化成精华和糟粕,精华生化为血液,血液通过脉道依次生化成肌肉、脂肪、骨、髓、精液等;糟粕为胆汁,被运送于胆囊,因此肝为藏血之脏,是血液所依存的基础。胆与肝有脉管连通,肝的糟粕胆汁聚积于胆,肝胆皆属火,是一切热病产生的基地,故此两者相表里,有着管辖关系,因而当病理变化时两者症状表现基本一致,辨证和用药也基本一致。肝开窍于目,肝与目脉络相连,目得肝血的濡养,视力功能则正常。如果肝发生病变,出现肝血不足,肝火上炎等,目失所养往往则出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赤痒痛等症状。
脾脏 脾居于腹左侧肋骨下,与膈膜相贴,色黑褐色,形态像边缘厚中间薄的饼子。脾为五元中土元素精华所藏之处,有辅助胃消化食物和运化水谷精华的功能。如果这种功能旺盛,血液则得以生化,全身脏腑组织有充分的营养,就可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就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腹泻、倦怠消瘦等症状。由于土元素的精华藏于脾,而其糟粕胃粘液聚积于胃中,胃脾有脉络贯通,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中相互影响,故脾与胃相表里。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常将两者相提并论,辨证施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果脾脏有病,反映到唇则苍白无华,或口淡无味,唾液减少。临床上根据这些症状来诊断脾脏的病变。
肾脏 肾居于腹内第14椎骨的左右,两旁各一颗,是培根依据的主要部位。肾是五元中水元素精华所藏之处。肾主水有调节体内水液、湿度和控制小便的排泄及明听觉等功能。肾还有藏精功能,肾如果虚衰,封藏不固,往往导致遗精、滑精等生殖功能的病变。水元素之精华藏于肾,而其糟粕聚积于膀胱,故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主要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虚衰,则影响到听力减退,造成耳鸣耳聋。
六腑 有胃、小肠、大肠、胆囊、膀胱、精府六腑
位于剑突下,紧贴膈膜,上连食管,下通小肠,似一口锅,是受纳饮食,消化和吸收食物精微的器官。五元中的土元素糟粕聚积于胃中。饮食由维命隆送进胃后,由主要存在于胃的三火,即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消化分解成营养。其中能碎培根先将食物磨碎、熟腐变成稍有甘味的泡沫食糜,其性质与培根相同,因而也使能碎培根之力量得以增强,然后由能消赤巴将上述食糜温热消化分解,由于热力和培根水、土功能作用下,食糜被消化为稍有酸性的汁状物,其性质与赤巴相同,因而也使能消赤巴之力量得以增强。最后汁状物在伴火隆的作用下清浊分开,变成稍有苦味的物质,其性质与隆相同,因而也使伴火隆的力量得以增强。上述清浊之中的清者就是精微,通过连通胃与肝的脉道进入肝脏,生化成血、肉、脂等,营养全身。浊者为糟粕,被排入小肠。胃与脾相表里,脾通过与胃连通的脉道协助胃消化食物和运化精微变成血液。
小肠 上接胃,下连大肠,是运化饮食糟粕的渠道。小肠是五元中的空元素的糟粕聚积之地,属于赤巴依存的位置。小肠与心脏相表里。三火,即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的一部分存在于小肠、大肠及其他精华物质中,因此流入小肠的饮食精华又由存在于此处的三火和胆汁腐熟生化,其精华又运送到肝等器官变成血液,营养全身;其糟粕又分为清浊两种物质,浊者送入大肠,清者通过小肠襞管状脉道网运送到肾,由肾分解后运送到膀胱变成尿。
大肠 上接小肠,下连肛门,是居于腹中的隆依存的位置,其功能是运化糟粕。大肠是五元中的风(气)元素的糟粕聚积之地,与肺相表里。在下泄隆的作用下将小肠下输来的饮食糟粕变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若发生病变,则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胆囊 附于肝脏之下,形如鼓风皮袋,空腔,居于赤巴依存的部位,是五元中火元素的糟粕聚积之处。胆与肝有脉道贯通,内藏肝生化的胆汁,因此与肝相表里。胆囊的功能是贮存胆汁和向肠内排泄胆汁,同时向全身输送它所生化的胆汁的精华黄水,以润滑肌肤和关节。胆汁的糟粕转化为“垢亚”(尿液中的浑悬物),排入膀胱。胆汁帮助胃肠消化食物,温热和生化食物精华。若肝发生病变,不能正常排泄血的糟粕胆汁进入胆囊,则能导致胆囊疾病发生;胆囊不能正常转化胆汁,则导致胃肠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口苦、呕吐苦水等症状,也会造成胆汁外溢而窜入脉道和肌肤,出现黄疸等疾病。
膀胱 位于少腹,居于隆依存的位置,形似口朝下的盛水皮袋,是五元中水元素的糟粕聚积之处。膀胱的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饮食进入胃部消化后,由伴火隆将精华和糟粕分离开来,糟粕注入小肠,在大小肠衔接处再次分离成清浊两种物质。浊者为粪便;清者通过众多细小的伴肠脉管注入肾脏,由肾生化成尿液,排入膀胱,故肾与膀胱关系密切,互为表里。另外,胆汁的糟粕“垢亚”,通过细小脉道排入膀胱,“垢亚”是尿诊中诊断脏腑中是否有热症与寒症的主要依据。
精府(藏语“三木塞”) 是贮藏五元精华之器官,即人体七精华生化的最后一种物质精血的糟粕——男精女血(卵子)所藏之处。《月王药诊》:“三木塞为精血腑,形状大小如鸡蛋。踡居于脐之左侧,正与左肾相连接。与第十三椎及阴部,皆有脉络相联系,伴有肺肾等三脉,产生种子是此器……眼睛虽不见此腑,状如初月或满月。男性子宫空萎缩,欲望盛则精盈满,女性子宫空而小,受孕后满渐变大,有带与脐相连通。”《祖先口述》:“男女在脐下有三脉相聚汇,形成淋巴结样的脉结者,称之为‘三木塞’,这是贮藏黑白精血的容器,即男性七精华的白精(精液)通过姜玛脉聚积于三木塞;女性的赤精(经血)通过若玛脉聚积于三木塞,男女交媾产生快感,红、白精血便从三木塞流出。”可见女性的三木塞为子宫或卵巢,男性为精囊。其功能贮藏红白精血,并在下泄隆的作用下射精或行经,繁衍后代。也有“三木塞”为中医三焦之谐音,有名而无实物,功能是盛黑、白精血之器的说法。
脏腑与五行的关系,藏医经典《四部医典》诊脉章中阐述:“春季,在脏为肝木脉和胆脉旺盛而运行之时;夏季,在脏为心火脉和小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秋季,在脏为肺金脉和大肠脉旺盛而运行之时;冬季,在脏为肾水脉和膀胱脉旺盛而运行之时;四际(每季最后的18天,共72天)时,在脏为脾土脉和胃脉旺盛而运行之时。”脏腑中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脾、胃属土。脏腑的这种五行归属显然是吸取了中医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只应用于藏医脉诊理论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如表达脏腑的生理功能等时主要应用五源学说(土、水、火、气、空间)和三因学说。

☚ 身体的常量   脉络 ☛

脏腑zang fu

【医学】viscera

脏腑zàng fǔ

zang and fu organs;zangfu organs; visc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5: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