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能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能流energy flow能量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间的输入、转换、传导、消散过程,是一种单向流动。美国林德曼(R.L. Lindeman)于1941年创立能流的概念,并提出了1/10定律,即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流动的定量关系: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能量转化率为10%。生产者(植物)所获净能量通过捕食(植食或肉食),被输送到高一层的营养级,变成该级消费者可利用的能(见营养阶层)。 图 1 生态系统中能流模型 (仿E.P.Odum)
能量的利用情况常用熵(S) 和总生产量(PG)来表示。熵(entropy) 是指在绝对温度下,总生物量(B)与呼吸量(R)的能量比值,即: S=R/B。S值大,则呼吸消耗能量大,生物量贮存能量少,反之,则贮存能量大。而总生产量、净生产量(PN)和呼吸量之间的关系式为: PG=PN+R,PG 越大,说明生物可供利用或贮存的能量越多。 昆虫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各级消费者的能流过程中,昆虫具有颇重要的作用。植食昆虫比脊椎动物消耗更多的能量,且可提供更多能量供次级消费者利用。如在弃耕地里,直翅目昆虫和蚂蚁所占的能量,可为次级生产者总能量的80%,直翅目昆虫取食总量虽然低于取食种子的麻雀和老鼠,但其同化而成的生产量却比麻雀大100倍,比老鼠大33倍。有的昆虫同化量很低,如柠檬蚜每年消费能量15 374千焦/米2(=3.672千卡/米2),却只有5%成为生产量,其余的能以排出蜜露的形式消耗掉。一般而言,不同营养级消费者(包括分解者)的能流,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式中 In为生产者净能量,In+1为消费者净能量,im为输入能量,ex为输出能量,E为排泄能量,R为呼吸能量,D为非捕食死亡,W为消耗能量,b为生物量变化。从上式派生的生产量(P),可用下式表述: 如果不考虑输入和输出,则捕食者的能量方程可表述为: 生物个体能量的分配 图2表明生物个体能量分配的大致状况:
昆虫等异养生物取食食物后,能量经肠壁吸收进入个体的生物化学能库(biochemical energy pool),这些能可变成个体的总生产量,并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能的转移:❶呼吸代谢; ❷排泄; ❸个体活动负荷的功; ❹个体新组织的形成和旧组织的离群。异养生物的总次级生产量(GSP)可用下式表述: 式中 NSP为净次级生产量,HR为呼吸作用,HEX 为排泄量,HW为功。同样,自养生物的总初级生产量(GPP),可表述为: ![]() 式中 NPP为净初级生产量,A为自养生物活性,其他符号同异养生物。生物个体净生产量能的消耗方式有:❶繁殖后代; ❷个体某些部分作为死物质脱落,如蚜虫一生蜕皮的总干重为其生长总干重的30%; ❸外激素分泌,如性外激素,信息素等; ❹个体部分被其他有机体所消耗,如飞虱被线虫寄生,猎物被捕食者攻击等。 能流energy flow能量由非生物环境经生物有机体,再到外界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转换过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逐级传递。由于各种有机体分别位于食物链不同位置上,当这个有机体作为其他有机体能源时,能量即发生流动,由一个营养级向另一个营养级推进。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由于大量的能量在代谢活动中转化为热能而损耗,部分能量不能为下一级所利用,使能量顺次流动而逐级显著下降,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即总量守恒,形式转换,逐级耗散。因而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以维持系统的稳定。 能流生态系统中随物质循环过程所发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不同,能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