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阿米巴病
胸部阿米巴病是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胸腔或肺组织引起的病变。入侵途径主要是直接由肝阿米巴脓肿穿破膈肌,原虫进入胸腔或再穿破脏层胸膜进入肺组织形成阿米巴肺脓肿;可破溃支气管形成肝支气管瘘,咳出大量巧克力色粘液脓性痰。如胸膜腔先期粘连闭塞,则肝脓肿可直接溃破入肺形成脓肿。肝阿米巴脓肿大多数发生于右叶顶部,因此肺阿米巴脓肿亦多发生于右肺。约5~20%阿米巴痢疾患者并发肝脓肿,其中约15~20%可继发胸腔或肺部病变。肠阿米巴病在肠粘膜下形成溃疡后,原虫穿入直肠下段的中、下痔静脉,通过下腔静脉,经右心而达肺循环,在两肺任何部位形成阿米巴脓肿;这种血行播散颇为少见。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我国农民发病率较高。
阿米巴原虫进入肺组织,始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性渗出。随后局部肺泡出血坏死形成脓肿,其内容物呈棕褐色粘稠液,内含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屑。沿脓肿壁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一旦脓腔与支气管相通,坏死物排出形成空腔,易招致继发性细菌感染。患者多有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病史。早期阿米巴肝脓肿刺激膈肌引起下胸疼痛,并可反射至右肩。若已侵入胸腔或肺部,常有寒战、发热,多为弛张或间歇热型,干咳及少量咯血。脓肿破入支气管,即咳出大量酱红色或巧克力色粘稠脓性痰。病灶位于中叶时,平卧位痰量更多。黄绿色脓痰提示伴有继发感染。痰黄色粘性并带苦味时提示已有胆管-支气管瘘的存在。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贫血、浮肿等消耗症状。个别病人早期出现杵状指。局部(常在下叶)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肝可肿大、有压痛和叩痛。
大多数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血沉增快。新鲜痰液或胸腔脓液内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X线表现因肝脓肿常位于右叶顶部,可见右膈前部抬高、凸出、运动受限制。右肺下叶或中叶可见均匀模糊浸润阴影,常伴有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征象。肺内病灶密度逐渐增高可形成巨形块影。脓腔内可见液平面。有时见胸腔积液或液气胸。血行播散的阿米巴脓肿可发生于两肺任何部位,为孤立病灶,或多发性浸润灶或脓肿。本病应与膈下脓肿,肺部非特异性脓肿、结核、肿瘤、支气管扩张等相鉴别。
盐酸吐根素为首选药物,剂量为0.03g,肌内注射,每日二次,共10天。心肌病患者可用氯喹0.25g口服,每日三次,共15天。一般于用药后三天内退热。继发感染时,可加用适当的抗生素。脓胸可短期反复抽液或施行胸腔引流术。一般经化疗可治愈。若肺部残余脓腔或肝支气管瘘不能治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兼顾肠、肝阿米巴感染的彻底治疗以及全身性的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