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胸部外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胸部外科学thoracic surgery

系专门研究胸部外科疾患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胸部外科学/胸壁畸形/胸壁肺疝/胸壁化脓性感染/胸壁肿瘤/急性化脓性脓胸/慢性化脓性脓胸/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胸膜肿瘤/胸腔镜检查/胸腔引流术/胸膜剥脱术/肋骨骨折/气胸/血胸/肺裂伤/肺爆震伤/创伤性窒息/支气管断裂/乳糜胸/肺内异物/胸腹联合伤/肺发育不全/透明肺/先天性肺囊肿/肺隔离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大疱/肺包虫囊肿/肺霉菌病/肺切除术/肺结核外科治疗/肺结核萎陷疗法/肺结核切除疗法/气管肿瘤/支气管肺癌/肺部恶性肿瘤/肺部良性肿瘤/肺转移瘤/先天性食管畸形/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穿孔与破裂/成人食管支气管瘘/食管憩室/贲门痉挛/食管镜检查/食管癌/贲门癌/食管恶性肿瘤/食管和胃贲门部良性肿瘤/纵隔化脓性感染/纵隔气肿/纵隔畸胎瘤及畸胎囊肿/纵隔神经原性肿瘤/纵隔异位囊肿/胸腺瘤/纵隔淋巴组织肿瘤/纵隔肿瘤/先天性膈疝/创伤性膈疝/食管裂孔疝/膈膨出/先天性心包缺失/心包囊肿/心包憩室/心包肿瘤/血心包/急性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切开后综合征/心包穿刺术/心包引流术/心包膜切除术/心脏创伤/心脏异物/心脏肿瘤/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右心室双出口/右室流出道狭窄/法乐四联症/体、肺循环分流术/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天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后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瓣膜整形术/瓣膜换置术/人造机械心脏瓣膜/生物瓣/带瓣管道/血管环-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先天性异常/主动脉创伤/大动脉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窦动脉瘤/上腔静脉综合征/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肺栓塞/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室壁瘤/心脏移植术/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与人工心肺机/辅助循环/心脏手术时心肌保护

☚ 甲下骨疣   胸部外科学 ☛

胸部外科学

胸部外科学

胸部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外科学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胸部外科学才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胸部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胸部各种组织器官如胸壁、胸膜、气管、支气管、肺、纵隔、食管、膈肌以及心包、心脏、大血管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并发症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
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胸部创伤引致肋骨骨折、开放性气胸、纵隔气肿、气管破裂等病案记载。希腊名医Hippo-crates (公元前约460~377),Galen (公元前约200~130)即已认为心脏创伤可导致死亡。
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疗由于剖胸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生理功能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因而与剖腹术相比,开展较晚,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开始施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胸部手术治疗外伤和感染性疾病。1829年拿破仑部队军医Larrey施行心包腔引流术治疗血心包。1875年Biilau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脓胸,继又用以引流胸膜腔积气、积血和积液。Simon于1869年、Estlander于1879年切除局部肋骨治疗慢性脓胸。1883至1885年Block,Kronlein,Ruggi等企图局部切除肺结核病灶,5例病人均引致死亡。 1896年Rehn 第一次成功地缝合右心室破口。进入二十世纪后,近代麻醉学的进展促使胸部外科的迅速发展。为防止剖胸术造成的肺萎陷,Sauerbruch于1904年将病人躯体和手术组人员置放在低于大气压的手术舱内,而病人头部在舱外大气压中呼吸空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气管内插管麻醉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逐步改善并得到普遍应用,胸部手术的安全度日益提高。随着对胸部器官外科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深入了解,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不断完善,以及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胸部疾病均可经外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胸部外科学就迅速发展成为外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临床上开展较早,应用比较广泛的胸部手术是萎陷疗法、肺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二十世纪初期Tuffier,Baer,Jacobaeus,Brauer,Friedrich等施行胸膜外及胸膜内肺松解术和胸廓改形术等外科萎陷疗法治疗最多见的肺结核病。三十年代Alexander改进胸廓改形术的操作技术,此后,胸膜外脊椎旁胸廓改形术即成为最主要的肺结核外科萎陷治疗的手术方法。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的外科医师如Graham,Singer,Brunn,Tudor Edwards,Shenstone,Churchill,Belsey,Kent,Blades,Reinhoof等施行全肺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肺癌和肺结核获得成功。开展全肺切除术的早期阶段,外科操作技术是整块结扎肺门的动脉、静脉和支气管,再用电烙刀切除肺组织,术后出血和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肺血管、支气管等组织结构外科解剖学的深入认识,肺切除术的操作技术从肺门整块结扎改进为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个别处理。肺切除术的范围也从一侧全肺发展到肺叶或肺段切除术,从而显著地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肺组织切除范围的选择性,既可切除病灶,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肺组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此后,肺切除术即被日益广泛应用于治疗肺化脓性感染、肺结核、肺肿瘤等肺部疾病。食管疾病以食管癌最为多见。1913年Torek施行首例食管次全切除术获得成功,为食管肿瘤的外科治疗奠定基础。Torek在切除胸段食管后未重建进食通道,手术后病人经颈段食管造瘘和胃造瘘之间连接的橡皮管进食,甚欠满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arshall,Adams,Phemister,Garlock,Sweet等改进操作技术,切除癌段食管后,同期作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这样,病人在术后进食情况正常。食管-胃吻合口的部位也从膈上逐步提高到主动脉弓上和颈部。五十年代Harrison。Robertson等又进一步开展肠道代食管手术。先天性食管闭锁虽不多见,但死亡率极高,婴儿期食管手术难度甚大,Ladd,Levin于1939年,Haight,Towsley于1943年分别施行分期和一期矫治术获得成功。
近50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促进心脏病学的发展。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工作包括解剖、生理、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实验病理、免疫、临床表现以及应用微电子、X线、计算机、放射性核素、超声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侵入性和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和病情监测装备等方面均取得巨大进展。许多心血管疾病已可得到早期、精确的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更新,疗效显著提高。外科手术日益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心血管外科在发展过程的早期,仅限于治疗心脏创伤,心包疾病和胸内大血管先天性畸形。十九世纪末期Rehn即成功地缝合心脏创伤。1913年Rehn和Sauer-bruch均开展心包膜部分切除术。1938年Gross结扎未闭动脉导管获得成功。1945年Crafoord和Nylin,Gross和Huufngael对主动脉缩窄病例施行缩窄段主动脉切除及主动脉对端吻合术。1944年Blalock和Taussig创用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术后肺循环血流量增多,使法乐四联症病例的缺氧症状得到改善。继此之后Potts于1946年、Waterston于1962年又分别作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吻合术和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吻合术以增加肺循环血流量,治疗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畸形。
二十世纪初期,Carrel和Guthrie对血管吻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血管外科得到迅速发展。Blake-more于1947年,Cooley和DeBakey于1952年切除无名动脉动脉瘤获得成功。1953年DeBakey和Cooley施行胸主动脉动脉瘤切除和同种主动脉移植术。1956年以后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血管代用品以及体外循环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各种部位的胸主动脉动脉瘤均可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本世纪六十年代起,低温和体外循环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为心脏外科的飞跃发展创造条件。外科医师得以切开心脏,显露心腔,在直视下矫治各种心脏疾病。1950年Bigelow报道低温下心脏内手术的动物实验研究。1953年Lewis和Tauffic应用低温技术在临床上施行心腔内直视手术,缝合心房间隔缺损。但低温仅能提供较短暂的心脏内手术操作的安全时限,只适用于矫治简单的心脏病变。1953年Gibbon在临床上应用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用人工心肺机替代心、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可以延长心脏内手术操作的时限。体外循环结合低温以及缺血心肌保护措施等使病变复杂、手术操作需时长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经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
在后天性心脏疾病中最多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Harken和Bailey于1948年施行闭式瓣膜交界分离术治疗二尖瓣狭窄。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体外循环的应用日益普遍,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或瓣口扩张术已逐渐被直视二尖瓣交界切开术或瓣膜整复术所取代。1960年起Harken,Starr,Heimbecker,Ross-Barratt-Boyes等在临床上应用人工机械或生物瓣膜替换病变严重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此后人工瓣膜即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致的心肌缺血和梗塞的发病率很高,在中、老年后天性心脏病中最为多见。1969年Favalaro施行首例心肌血供重建术,亦即在升主动脉与病变冠状动脉远段之间移植一段自体大隐静脉以增加冠循环血流量,取得显著疗效。此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即在临床上迅速得到推广。目前,用大隐静脉或胸廓内动脉作冠状动脉分流术在治疗各种后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中已占居首位。
Barnard于1967年在总结多年来许多学者有关心脏移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临床上施行首例同种心脏移植术获得成功,该例病人术后长期生存。心脏移植术为病变严重、不可逆复的终末期心衰病人开辟新的外科治疗途径。目前,北美、欧洲等国家已有更多的医学中心开展心脏移植术,术后一年生存率已提高到70%以上。
应用近代科学技术制造精密机械装置治疗心脏疾病已有多年历史。临床使用时间久、疗效好、病例众多的是植入体内的按需心脏起搏器,自从1965年进入临床应用以来治疗的病例数已超过30万人。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经起搏器治疗后得以挽救生命并恢复正常工作能力。1968年Kantrowitz等在临床上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抗搏治疗心源性休克和支持术后心脏功能取得较好效果。近二十年来,心室辅助机械装置和人工心脏均在进行设计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并开始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但到目前为止,长期生存率尚欠满意,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
我国胸部外科学的成长和发展也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大城市的少数医学单位即已开展肺结核病的外科萎陷疗法。1937年施行首例肺叶切除术;1941年首例全肺切除术。1940年施行首例食管部分切除术治疗食管癌; 1958年首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外科治疗获得成功。五十年代起,心血管外科即逐步在国内开展,1944年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获得成功;1953年开展锁骨下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法乐四联症;1954年开展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 1957年应用低温麻醉施行心脏内直视手术; 1958年应用国内自行研制的人工心肺机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1965年起应用国产人工机械和生物瓣膜开展瓣膜替换术; 1978年施行首例同种心脏移植术,病人于术后存活100天。近十年来,辅助循环装置和人工心脏的研究工作也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胸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继1958年胸主动脉动脉瘤切除术之后,1960年又开展主动脉全弓切除及同种主动脉移植术,与此同时,国产丝织及涤纶人造血管亦相继进入临床应用。婴幼儿心血管外科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近十年来亦有较大进展。
在心血管外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近十多年来已逐渐从胸部外科学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心血管外科学分支学科。今后胸部外科学进一步发展将逐渐形成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两门分支学科。
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达和平均寿命延长,心脏病和肺、食管癌肿的发病率也将日益增高。在过去的40多年中,我国胸部外科学已有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3000多人的专业队伍,在科学技术和器械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现在不少领域与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倍努力,不断地改进提高我们的工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医疗保健需要和为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作出贡献。

☚ 胸部外科学   胸壁畸形 ☛
000130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