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和胸膜疾病
胸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两部分。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侧及纵隔面,脏层胸膜包围于肺的表面,且深入肺叶之间而形成叶间裂。右肺有两个叶间裂,把左肺分成上、下两叶。在正常胸部摄片中可见到胸膜反折处的投影及叶间胸膜影,前者见于第1、2后肋下缘的伴随阴影及脊柱左旁的细条状与脊柱平行的脊柱旁线。正常叶间胸膜细似发丝。斜裂只能在侧位胸片上显示。横裂在正侧位胸片上均可见到,接近水平方向。有时正位片上见到横裂呈两条细线,这是由于胸膜成波浪形起伏的关系。
胸腔积液 正常生理情况下,胸腔内可有10~15ml的液体,起润滑作用。如由于病理状态所致胸腔内液体量增加称为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一般积于肺底与横膈之间,但X线表现先见于位置最低的后肋膈角,然后为外侧肋膈角,使之变浅、变钝。积液量继续增加,遮盖肋膈角乃至膈面,再往上就遮盖肺野和心缘,呈现从膈面向上的一片密度增高阴影,上缘呈凹面弧形,外侧高,内侧低。大量积液使肋间隙增宽,肋骨位置变平,纵隔向健侧移位。少量积液以透视观察为好,斜位可显示后肋膈角而能发现少量积液。使患者向患侧倾倒约50~60°角时,可使液体流动沿外侧胸壁上升,成狭长三角形阴影,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且有宽度的变化。或作患侧在下的侧卧水平方向投照,液体沉积于肋骨内缘与肺外缘之间,呈一层密度均匀的致密影。胸腔积液可有以下几种特殊表现。
肺底积液 胸腔积液聚集于横膈和肺底之间称肺底积液,较多见于右侧。液体积于肺底,形似横膈面升高的现象。在左侧者,因其与胃泡之间距离的增大而易提示本症。正位片上患侧横膈样弧形面的最高点偏于中外1/3交界处,心膈角及肋膈角变钝。辅以透视,可见弧影随心搏而有波动感。这些征象都有别于真正的膈面升高。卧位片上则因液体流注于后背部胸腔,使患侧肺野密度普遍高于健侧,此时可见真正的横膈面位置。
叶间积液 胸腔积液渗入叶间,称叶间积液。叶间积液在正位上有时可表现为团块样阴影,在侧位上易于辨认,呈位于叶间裂部位、边缘清楚的梭形阴影,两端延伸和叶间胸膜相连。
包裹积液 液体处于两层粘连的胸膜间成包裹积液。大多见于胸腔的侧壁及后壁。切线位上显示为紧贴于胸壁的局限性密度增高影,基底部较宽,成半圆形突向肺野,边缘清晰。上述的叶间积液也属包裹性积液的一种。
气胸和液气胸 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腔即成气胸。空气进入胸腔,改变了胸腔的负压状态,使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萎陷。X线表现为气胸部位呈无肺纹理的高度透亮区,肺叶向肺门处萎陷,密度增加,肺纹增深(X片-46)。液气胸表示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于胸腔,在气液交界处形成液平,直达胸壁,可与肺内空腔性病变的液平鉴别。液平不随体位不同而变动。
>胸膜增厚、粘连 胸膜面上有纤维蛋白的沉着或肉芽增生可致胸膜增厚,常伴有粘连。一般见于肋膈角处而使之变浅,变钝。透视下见膈运动受限,也可见膈面呈局部幕状吊起。大量的胸膜增厚可因前后重叠于肺野而使该区透明度减低,且有肋间隙变窄,或横膈上升。
胸膜钙化 钙盐可沉着于胸膜面上的机化血块和干酪坏死物中,多贴于脏层胸膜。X线示片状、条状或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影,大都位于肺的外围。有时胸膜钙化可以相当广泛包裹整侧的肺部。
胸膜肿瘤 胸膜肿瘤多数为间皮瘤,少数为转移瘤。
胸膜原发肿瘤 主要是间皮瘤。在石棉肺患者或接触石棉的人群中,间皮瘤的发生率较高。根据病变的分布,间皮瘤可有限局型和弥漫型两种。限局性间皮瘤可局限于胸膜一处,有的带蒂。恶性者包膜不完整且可侵犯局部肋骨。X线表现为紧贴于胸膜向肺野凸出的梭形或半圆形的软组织阴影,轮廓清晰,基底较宽,上下缘与胸壁相交成钝角。带蒂者可于同一体位的不同呼吸相上示有形态,轮廓的变化。间皮瘤可伴有邻近肋骨的破坏。发生于叶间胸膜的间皮瘤呈扁椭圆形或圆形,如能发现阴影的上下缘同叶间胸膜相连,则可明确诊断。弥漫型间皮瘤分布弥漫,胸膜普遍增厚,并有大量积液。肿瘤可侵犯邻近的组织及骨胳。其X线表现主要为大片肥厚与密度增高的胸膜阴影,轮廓不规则,或有多发结节状突起。常同时有胸腔积液存在。有的病例积液出现早于结节影。有的可见有肋骨或椎体破坏。
胸膜转移瘤 常见于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胸膜面上可有结节状肿瘤,因肿瘤侵犯胸膜而往往引起积液。X线所见大多是积液型,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胸腔积液,生长快而多。胸膜面的小结节状转移灶不易为一般X线检查所发现。在叶间胸膜面上的多发转移灶呈串珠样排列,体层摄影显示较清楚,但甚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