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手术护理
胸腔手术主要包括胸膜腔、气管、支气管、肺、食管、膈肌、心包、心脏及大血管等胸内脏器疾病及纵隔肿物的手术。其手术范围一般都较大,手术时间也较长,各种手术对呼吸与循环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
术前准备 术前应熟悉病情与手术方法,配合医生做好有关血液生化及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的检查。观察体温变化,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将术前准备及术后配合的有关事项(如咳嗽、排痰方法等)向病人作恰当的介绍与指导。改善全身状况,以适应由于手术创伤、失血、麻醉及术后禁食等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胸腔疾病病人可因大量消耗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及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营养不良或贫血,从而降低机体对术后感染的防御能力,影响伤口愈合和健康的恢复。对患脓胸、肺脓肿、心包炎、肺结核及食管癌等慢性消耗病者,应了解病人的食欲、消化,有无胸腔积液与积脓、咯痰、失血、贫血、脱水及体重等情况。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等高营养饮食,必要时,需少量多次输血。对长期卧床及体弱的病人,应鼓励适当活动,缺氧者给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肺功能。但心肺功能衰竭的病人则应卧床休息,不宜活动。注意口腔卫生并控制呼吸道感染,以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如有齿槽感染、慢性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应及时治疗。如病人吸烟,须于术前1~2周内戒除。慢性肺化脓症咯大量脓性痰者,应用抗生素、祛痰剂、雾化吸入或行体位引流予以治疗。掌握胸腔手术的各种皮肤切口名称及皮肤准备范围。后纵隔肿瘤术晨留置胃管以防术中误伤食管。
术后护理 按全身麻醉术后护理,苏醒后,病情稳定即应取半坐卧位,以利胸腔引流及膈肌运动并增强呼吸功能。开胸术后早期,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尤其是心、肺术后需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6~8L/min,导管管腔不宜过细,呼吸平稳后可停止吸氧。某些严重肺功能不全者,应作气管切开,行辅助呼吸。凡重大手术后,需专人护理至病情平稳。应细致观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一般术后6小时内每10~30min测量1次,以后若病情平稳可每1~2小时测量1次至次日清晨。注意观察面色、表情及病情的突变。术后体温多升高,低温麻醉后常有反跳高温。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次,高热或低温麻醉后每2~4小时测量1次。若体温于手术第3日后持续升高,应检查有无肺部、胸膜腔或切口的感染及食管胃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严密观察尿量。失血量多,低血压持续时间过长时,少尿或尿闭,应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肺等重大手术后静脉补液时,应准确掌握液体的流速,定时总结出入量,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并应观察有无低血钠、低血钾等临床表现。胸腔手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以排尽胸腔内的积血、积液与积气,促进肺膨胀,防止胸腔及肺感染。这是观察有无胸内出血,乳糜胸等并发症的重要方法。护理应确保引流通畅,随时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是否正常。细致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术后24~48小时,术侧肺已膨胀,可拔除引流管。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术后血胸护理:引起术后血胸的原因可由于术中胸内大血管结扎线松脱,止血不彻底或组织粘连处持续渗血所致。持续性渗血时间较长时,血胸液量增多、早期病人主要表现呼吸急促、脉快、血压升高。若胸内创面继续大量渗血或有较大血管出血时,短时间内可有大量鲜血自胸腔引流管流出,胸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可达5~8g/dl以上。病人呈现休克状态:皮肤苍白、四肢厥冷、静脉塌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呼吸困难加重、紫绀以及烦躁不安,X线胸片见术侧呈大量积液阴影。此时,必须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面色表情等,给止血剂,随时准确记录出血量,迅速输血补充循环量。如每小时血性胸液超过100~150ml时,须准备开胸止血。如血液在胸内凝结形成大量血块使胸内压增高,纵隔向对侧移位,引起呼吸循环受压症状时,应作好开胸清除积血的准备。
(2)肺不张和支气管肺炎护理: 胸腔手术后由于创伤使呼吸咳嗽运动受限,以及气管内麻醉等因素,常造成气管内分泌物瘀积,更易发生肺不张和支气管肺炎等肺部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1~3日,病人表现体温升高、多汗、脉快、气促、紫绀,肺部听诊可闻及管性呼吸音及湿性罗音。肺不张者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患侧移位并咯粘稠脓性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全身麻醉苏醒前应及时吸除口腔、咽喉部及气管内的分泌物。术后注意变换体位,鼓励病人多做深呼吸及咳嗽运动,使痰自小支气管至大气管内,然后用力咯出。咳嗽时,医护人员可用双手按压病人胸廓,以减轻疼痛,协助作有效咯痰。如因切口疼痛而致呼吸表浅不敢咳嗽,甚至因分泌物聚积引起反射性支气管痉挛造成缺氧时,需给镇痛剂,以保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利于有效咯痰。痰液粘稠时,给药物或用雾化吸入法祛痰消炎。痰多不能咯出时,可用无菌导管自鼻孔插入气管,间断地作气管内吸引,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支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肺水肿护理: 左心衰竭、缺氧、心脏手术或全肺切除术后静脉补液过量、流速过快,均可增加心脏负荷,使肺循环压力增高,导致肺水肿。急性肺水肿发病迅猛,病人表现胸闷、端坐呼吸、紫绀、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一经发现,应立即给镇静剂,并用加压辅助呼吸与氧治疗,注射吗啡,采用强心、利尿等药物,并可酌情给血管扩张剂,使症状迅速缓解。
(4) 心律不齐护理: 胸腔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不齐,多由麻醉及手术造成的缺氧,术后低血钾及过量(相对或绝对)使用洋地黄以致心肌应激性增强等因素所致。术后疼痛、恐惧、高热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的房性异位心律可使心排血量减低,影响循环功能,严重的室性异位心律则可导致室颤、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术后,应充分给氧,适量补钾,恰当地使用洋地黄制剂,仔细观察血压与脉搏的变化,必要时可用连续监护的心电示波器观察24~48小时,及时镇痛、镇静,室内备好各种抗心率失常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并应熟悉其常用剂量与不良反应。此外,床旁还需备好随时可使用的除颤起搏器。
(5)脓胸护理: 术中污染,术后胸腔积液,积血继发感染,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等原因均可造成脓胸。术后,如病人表现胸痛、高热、脉快、气短、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增高,术侧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片见术侧密度增高或有液面,并可自胸腔内抽出脓液时,即可诊断为脓胸。一般需作胸腔闭式引流。
(6) Horner征护理: 某些纵隔神经原肿瘤,术中可能伤及神经,如伤及交感神经干时可出现Horner征,表现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额部无汗等。
除食管及贲门手术者外,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胃肠胀气消失后,即应鼓励多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步提高热量及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以利切口愈合及健康恢复。食量少或不能进食者,可酌情补液,必要时输血,以改善营养状况。除心血管及全肺切除手术外,病情平稳者,手术次日可在床上坐起,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即可协助下地,逐日增加活动量。多锻炼手术侧的肩、臂部,以利增强呼吸循环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