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少见,因胸椎活动范围比腰椎为小,其承重力也较轻,故外伤机会也不多,发生胸椎间盘突出也少见。英国文献报道每年每百万居民中只有一人发病。最近报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胸椎间盘突出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的5%。胸椎间盘突出与腰椎不同,与颈椎相似。突出的椎间盘可直接压迫脊髓或使脊髓间接遭受损害。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易误诊或被忽视。
外伤是其原因之一。明显外伤较少见。多数病人只能回忆过去曾有与此病有关的轻微而不介意的外伤史,例如滑倒时臀部着地。其次原因是椎间盘变性变化,有脊椎畸形者,更易发生椎间盘变性。由日常活动使变性的椎间盘向后膨出,部分或完全地压迫胸神经根或脊髓,或椎间盘突出时冲击或压迫前脊髓动脉,使脊髓发生血液供应障碍。中年以后易发病,50~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下部胸椎较上部易发病。
胸椎间盘突出少数是急性起病,有突发症状和体征;多数是慢性突出而有逐渐进展的不寻常的症状。突出的椎间盘不如腰椎者大,因胸椎管较窄,小的突出物即容易引起症状。椎间盘也可以急性破裂,其碎片进入椎管,直接压迫脊髓或胸神经根。根据突出的大小和部位而发生各种形式的脊髓症状,或只有胸神经痛。临床上常见椎间盘钙化,这是椎间盘变性的表现。椎间盘变性可使后椎间隙变窄,椎体相对面的骨质硬化及其边缘有骨赘形成,占据椎管,使之更窄。突出的椎间盘可以较软,也可呈骨性硬度,常与硬脊膜粘连。突出物较大者,可直接压迫脊髓发生截瘫。黄韧带也可因变性而向椎管内膨出,再加上椎板和关节突的骨性增生和肥厚,使椎管从四方绞窄,从周围压迫脊髓。这情况比急性椎间盘突出更为常见。前脊髓动脉也可受椎间盘突出时的冲击或持续压迫,使脊髓缺血而影响几个脊椎段的脊髓功能。严重者脊髓缺血、水肿和中心坏死。
临床上胸椎间盘突出很少有急性症状,可有或无外伤史。背痛往往是开始的症状,并不严重,但顽固而局限。有时在棘突间有压痛或叩击痛。痛可呈放射性,有时呈束带样分布在胸壁或上腰部。痛区局限于1~2根脊神经皮区。有时痛可放射至下腹部或腹股沟部,也可放射至大腿或小腿。放射痛可在一侧或双侧。屈颈、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因硬脊膜腔内压力增加而使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可缓解。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感觉过敏、麻木或感觉异常,这是早期而突出的症状,如躯干灼痛、冷感、温觉障碍等。双腿乏力和沉重感也很常见,行走不稳,需用手杖助行。肌肉无力支持抗阻力收缩(Beevor氏征阳性)。本体感觉可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和Romberg征都可出现。位置觉和震动觉都可丧失。下运动神经元病征和迟缓性瘫痪也可见于下胸椎间盘突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显示各肌痉挛,踝和髌阵挛阳性,深反射活跃,Babi-nski等病理征阳性,有时出现Brown-Sequard综合征。虽然症状有时缓和,有时加剧,但病变总是潜伏地进行,最后截瘫。
胸椎间盘突出的原因不易明确,症状和体征可独立表现,也可多种混杂,易被误诊。痛放射到腹部可误诊为腹部疾患而行剖腹探查; 也可误诊为脊髓病——动脉硬化性脊髓病等,脑脊液混浊,蛋白量轻度增加。胸椎X线片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椎间盘突出的X线片特征是椎间隙变窄和椎管内钙化阴影,常在下部胸椎。脊髓造影可显示椎管部分或完全梗阻,但有时也难确诊。
保守疗法一般无效。穿戴脊柱后支架可起保护作用。手法治疗有一定危险性。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早期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可防止或挽救脊髓损害。手术途径的选择关系着治疗效果。可用的手术途径有经背侧椎板切除术,经椎旁肋骨横突切除术和经胸椎间盘切除术。前者有手术时再损伤脊髓的危险,后两者较安全,效果良好。术后效果与椎间盘突出程度和部位有关。一般规律是运动先恢复,然后是感觉恢复,但总是不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