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胶柱鼓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瑟,一种古乐器。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柱不能动,音调就无法调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 一念之间,尘凡顿易 《三国演义》鉴赏 ☛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三国寓言。三国魏邯郸淳著。《笑林》: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 鸲鹆与蝉 狸狌 ☛ 胶柱鼓瑟 瑟,古乐器,有弦柱可转动而调音,如胶粘其柱,奏瑟者就无法变换音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后用“胶柱鼓瑟”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胶柱鼓瑟乎!”也作“胶柱调瑟”。《艺文类聚》卷六六引晋·鲁褒《钱神论》;“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舡,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法。《红楼梦》第五一回:“这宝姐姐也忒 ‘胶柱鼓瑟’ 矫柔造作了。”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成〉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时代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要变化,不能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柱是弦乐器上调节弦之张弛、声音高低用的,可转动,把柱粘住来弹奏瑟,音调就不能变换。以此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曰:‘王以召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括: 赵括。亦作“胶柱调瑟”。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长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也简作“胶瑟”。南朝齐沈约《注制旨连珠表》:“守株胶瑟,难与适变。”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瑟,古乐器,有弦柱可转动而调音,如胶粘其柱,奏瑟者就无法变换音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后用“胶柱鼓瑟”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胶柱鼓瑟乎!”也作“胶柱调瑟”。《艺文类聚》卷六六引晋·鲁褒《钱神论》;“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舡,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瑟,古弦乐;柱,指瑟上安弦调音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弹奏,就不能调音。比喻拘泥古板,不善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宝姐姐也忒~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 (五一·1184) 胶柱鼓瑟柱:瑟上用来调弦的短木。把瑟柱粘住再来弹奏。比喻拘泥墨守,不知变通。也作“胶柱调瑟”。战国时,秦国进攻赵国,赵国老将廉颇经验丰富,在长平屡次打败秦军。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军队。上卿蔺相如对赵王说:“你任用徒有虚名的赵括就好比是胶柱鼓瑟,赵括不会随机变通,他怎么能领兵打仗呢?”赵王不听劝告,结果赵军遭到惨败。(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相机行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随时制宜]、因事制宜;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生搬硬套○见机行事jiàn jī xíng shì看着势头来办事,根据情况来处理问题:咱们得机灵点儿,~| 三思而行,~。 ○随机应变suí jī yìng biàn随着形势的变化,灵活应付:我们做事,总要~|他头脑不灵活,不会~。 ○相机行事xiàng jī xíng shì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他们一时摸不透情况,只能~ |私查暗访,~。 ○因地制宜yīn dì zhì yí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当措施:筑城郭、立仓库,~|发展多种经营要~|~,发展生产。 ○因时制宜yīn shí zhì yí按照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皆合轨度|~,灵活运用|本无定规,~可也。也说〖随时制宜〗。 ○因事制宜yīn shì zhì yí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当的措施:明王之御世,遭时为法,~|收支安排应按照实际需要,~。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这种做法实在无异于~|时过境迁,别再~了 | 头脑要灵活,不能再做~那样的蠢事。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比喻拘泥,不知变通:这些经验,不敢说都是好经验,而且各单位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不能~。 ●生搬硬套shēng bān yìng tào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经验或办法等:~地学习,不会有好的效果|对于任何先进的经验,都不能~|谁要~别人的创作方法,谁就不会写出好的作品。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用胶粘住瑟上的柱去弹瑟,就无法变调。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随形势而变通。瑟:一种古乐器,上有柱,用来张弦,调节声音。 ☚ 规行矩步 拘文牵俗 ☛ 不知变通 不知变通做事刻板,不变通:笨作 ☚ 拘泥于成规 死板 ☛ 胶柱鼓瑟膠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亦作“胶柱而鼓”。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墨守陈规。《痰火点雪·凡例》:“俾学者深得《内经》奥旨,而知所变通,不胶柱鼓瑟也。”《麻疹秘传·跋》:“其在顺者,原可取效,若稍涉险逆,胶柱鼓瑟,毫无变通,多有不验。”《客尘医话》:“执扶正化邪之说,与胶柱而鼓者何异耶?”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play the se (an ancient zither-like instrument) with the pegs glued—stub bornly stick to old ways in the fac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s; act with a one-track mind unadaptable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strait laced 胶柱鼓瑟jiao zhu gu seplay the se(an ancient zither-like instrument)with the pegs glued—stubbornly stick to old ways in the fac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s 胶柱鼓瑟jiāo zhù ɡǔ sè胶:粘胶;柱:指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就不能再调整音调。比喻拘泥死板,缺乏变通。stubbornly stick to old ways in the fac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 straitlaced, obstiate and crass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解义】柱:琴瑟上安弦的短木,可以转动调音。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用胶把琴柱粘起来弹奏。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胶柱鼓瑟jiǎo zhù gǔ s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胶柱”,把瑟上调整音调的柱粘住,柱不能动,音调便不能调整;“鼓”,奏,弹;“瑟”,一种古乐器。《史记·赵奢传》:“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东坡暗想道,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官府胶柱鼓瑟,不肯收银。” 胶柱鼓瑟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小时候读过兵书,有时和赵奢谈论兵法,连他父亲都难不住他。于是赵括十分骄傲,认为如果自己领兵打仗,天下就没有敌手。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柱: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鼓:弹奏。弹奏琴瑟时,用胶粘住调音的柱。比喻做事拘泥刻板,不懂灵活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胶柱鼓瑟jiāo zhù ɡǔ sè柱:瑟上用以调节音调的枕木。瑟:古代弦乐器。用胶把琴柱粘住,致使弹瑟时音调不能变化。比喻做事拘泥死板,不知变通。茅盾《夜读偶记》:“可是如果我们不那么~地对待恩格斯那句名言(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么,就可以知道,这句名言的背后还有作家‘如何而能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问题,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关于认识现实的规律的许多话,都对于这个问题给了我们‘举一反三’的启示。” 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胶柱鼓瑟;胶柱调瑟格式 比喻式。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柱: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鼓:弹奏。弹奏琴瑟时,用胶粘住调音的柱。比喻做事拘泥刻板,不懂灵活变通。 胶柱鼓瑟jiāozhù-gǔs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胶:用胶水粘住。柱:瑟上张弦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弦乐器。弹奏瑟时需转动张弦的柱,以调节弦的松紧、音的高低。如果胶住瑟上之柱,音调就无法调节,瑟就弹不成调了。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用胶把瑟上调节弦音的短柱粘住,鼓瑟时就无法调音了。比喻思想或做事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也作“胶柱调瑟”。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解义】 柱:琴瑟上安弦的短木,可以转动调音。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用胶把琴柱粘起来弹奏。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胶柱鼓瑟jiāo zhù ɡǔ sè柱: 古琴、筝、瑟的琴面上架弦的枕木,可以移动以调节音调。鼓: 演奏。瑟: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用胶把琴面上的柱粘住了来弹奏瑟,自然无法调节音调,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曲调。比喻拘泥死板,不知灵活变通。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像诀》:“近代俗工,~,不知变通之道。” 胶柱鼓瑟jiao zhu gu se柱:琴瑟上安弦的短木,可以转动调音。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用胶把琴柱粘起来,就无法弹奏。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刻舟求剑 胶柱鼓瑟kè zhōu qiú jiàn;jiāo zhù gǔ sè刻舟:在船上刻下记号;求剑:到河里去找丢失的剑。《吕氏春秋·察今》说:楚人有乘船过江者,剑掉入江,即在船边刻上记号,等船靠岸后,在记号之处下水捞剑。瑟:一种古乐器;柱:瑟上调节音声的短木,胶住了它,柱不能动,音调不能调整,喻拘泥固守。比喻做事过于拘泥,不知变通。清·曹雪芹等《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了。” YM1W【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把柱用胶粘住在瑟上,柱不能动,不能调整音阶,那就弹不成曲调。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胶:粘住。柱:琴瑟上调弦的短木。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胶柱鼓瑟jiāozhù-gǔsè〔连动〕 用胶将柱沾住,使瑟不能调节音调。比喻拘泥成规,不知变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乎。”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瑟:古乐器,上有架弦调音的柱。鼓:弹,奏。即用胶把柱粘住,柱不能动,音调不能调整。比喻人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也作“胶柱调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