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液pancreatic juice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导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为无色、无嗅,呈碱性(pH约为7.8~8.4)液体,含有碳酸氢钠及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和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侵蚀。反刍动物及马、猪等为连续分泌;狗、鼠等为间断分泌。进食、胃扩张及食糜由胃进入小肠都可引起胰液分泌。特别是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CCK—PZ)。前者引起含大量水分及碳酸氢钠的胰液分泌,后者引起富含消化酶的胰液分泌。在小肠内,胃酸主要引起CCK—PZ的释放。 胰液 胰液yiye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一种无色无臭的碱性溶液。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2升。胰液中的无机物主要是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是由胰腺小导管管壁细胞所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碱性环境、并保护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胰液中的有机物是多种消化酶,可作用于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食物成分,因而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 一种。胰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胰脂肪酶能将中性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胰腺细胞内呈酶原形式,没有活性 ,当分泌到小肠被肠激酶激活后,能将蛋白质分解䏡和胨。如两种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还可将蛋白质分解成分子较小的多肽。实验证明,当胰液分泌不足时,即使其它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同时也影响吸收。 ☚ 胰腺 胰腺炎 ☛ 胰液pancreatic juice系由胰腺的腺细胞分泌的,经胰导管流入十二指肠的一种消化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为7.8~8.4之间,每日约分泌1~2L。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元、糜蛋白酶元等。胰淀粉酶等将淀粉进一步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与少量氨基酸。胰液的分泌受植物神经调节。患急性胰腺炎时大量胰淀粉酶可入血,测定血中及尿中胰淀粉酶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 胰液胰腺的外分泌液。经胰腺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外观无色透明,PH7.8—8.4,含多种消化酶,能分解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成人每24小时分泌1—2升。胰液缺乏时,糖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胰液 胰液胰腺是兼有内分泌及外分泌功能的胰体。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主要与调节糖代谢有关;外分泌功能是由胰腺的腺细胞及小的导管管壁细胞所组成,其分泌物称为胰液,具有很强的消化机能。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成人每日的分泌量约为1~2升。胰液中含有两种主要成分: ❶碳酸氢盐和水。决定着胰液的量及性质。 ❷消化酶。决定着胰液的消化功能。碳酸氢盐是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所分泌。导管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在它的催化下,二氧化碳可水化为碳酸。碳酸经过离子化而产生碳酸氢根(HCO3-)。在生理限度内,胰液中的CHO3-浓度随分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还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适宜pH环境(pH约7~8)。胰液中的消化酶是由腺细胞分泌的,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胰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有: ❶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其活动的适宜pH环境为6.7~7.0。 ❷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其活动的适宜pH环境为7.5~8.5。 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这两种酶是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的。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的。这两种酶的作用很相似,都能将蛋白质分解为胨和䏡;在两者同时作用下,蛋白质可分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糜蛋白酶还有较强的凝乳作用。 ❹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羧基肽酶。前两种酶可使相应的核酸部分地水解为单核苷酸,而羧基肽酶可作用于多肽,使之成为氨基酸。由于胰液中含有三种食物的消化酶,因而是各种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当胰液分泌不足时,即使其它消化液分泌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仍不能完全消化。 ☚ 胃液 胆汁 ☛ 胰液 胰液胰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两部分。胰液由胰外分泌腺的腺泡细胞和胰导管的上皮细胞所分泌。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几乎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升。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无机成分中碳酸氢盐的含量最高。胰液中的负离子主要是HCO3-,其次是Cl-,正离子有Na+、K+、Ca2+等。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等。 胰液中的水分和碳酸氢盐是由胰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这些细胞内含有高浓度的碳酸酐酶,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二氧化碳与水结合而成碳酸,后者经解离而产生碳酸氢根分泌到胰液中。人胰液中碳酸氢盐的最高浓度为140mEq/L。在生理限度内,胰液中HCO3-的浓度随着分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HCO3-的浓度升高时,Cl-浓度将相应地下降,因而负离子总数得以保持相对恒定。胰液中钠和钾的浓度不依赖于分泌速度,而是与它们在血浆中的浓度非常接近,所以胰液与血浆几乎等渗。胰液的碱性取决于碳酸氢根的浓度,后者的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这就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还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pH的环境。 胰液中的消化酶是由胰的腺泡细胞所分泌。许多酶原颗粒分布于细胞顶部的胞质内。颗粒的数量因细胞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改变,进食后消化活动旺盛时,腺细胞将分泌物排出,颗粒减少; 当胰腺不分泌时,细胞内酶原颗粒又重新形成,数量增多。近年来应用细胞培养结合核标记氨基酸的电镜放射自显影法,研究了胰腺分泌物合成的部位和转移排出过程。结果表明,氚标记的氨基酸和其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分泌物是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核蛋白体上进行,通过内质网而转移到高尔基体,在那里再演变为酶原颗粒。当细胞分泌时,成熟的酶原颗粒移向细胞顶端,颗粒的表面质膜渐与游离面的细胞膜相贴,颗粒内的分泌物通过出胞作用排出到腺泡腔内。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酶,即胰淀粉酶,胰脂肪酶与蛋白水解酶。 胰淀粉酶 从人的胰液中分离出结晶的淀粉酶是一种α-淀粉酶,它分解α-1,4糖苷键,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和α-糊精。胰淀粉酶分泌到胰液中不需要激活就具活性。其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 可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在有胆盐存在的情况下其活性大大增加,其最适pH为7~9。胰液中尚有胆固醇酯水解酶和磷脂酶A,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卵磷脂。 蛋白水解酶 在胰液中有多种蛋白水解酶,这些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分泌出来,即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等。胰蛋白酶原受肠激酶激活为胰蛋白酶,而胰蛋白酶本身又可激活更多的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使它们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这些蛋白水解酶都是作用于多肽链的切酶,作用的尾产物是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胰糜蛋白酶尚有很强的凝乳作用。它们最适pH为8~9。胰液中还含有羧基肽酶,作用于多肽末端的肽键,释放出具有自由羧基的氨基酸。此外,尚有弹性蛋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在胰液和胰腺组织中均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是一种多肽,在pH为3~7时,胰蛋白酶抑制物与胰蛋白酶相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胰蛋白酶抑制物可能具有保护胰腺、防止由于小量胰蛋白酶在腺体内活化所发生的自身消化作用。但由于此抑制物在胰液和胰腺中的浓度均比胰蛋白酶原低得多,所以它不能阻止充分活化了的胰蛋白酶的水解活性。由于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食物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当胰液分泌缺乏时,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完全消化,从而影响吸收。脂肪吸收障碍又可使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受到影响。胰液缺乏时,糖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但以体液为主。 神经调节 支配胰腺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迷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胰腺腺泡细胞和导管的平滑肌细胞。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可引起胰腺分泌,其特点主要是增加胰液中酶的含量。这一效应能被阿托品所阻断。刺激迷走神经有时使胰液流出停止,这是由于较大导管的平滑肌收缩所致。支配胰腺的内脏神经在腹腔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分布到胰腺血管。在内脏神经中还有一些分泌纤维。刺激支配胰腺的内脏神经,可使胰液分泌增加,也可使其减少;由于其分泌增加的现象可被阿托品阻断,因此认为在内脏神经中含有胆碱能分泌纤维,至于减少分泌的作用,则是由于肾上腺素能纤维使血管收缩的结果。 在空腹和缺乏与食物有关的刺激时,胰液并不分泌。进食可引起胰腺的分泌活动,包括条件反射性和非条件反射性的分泌。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神经性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甚多。神经性分泌在整个消化期胰液分泌反应中只占很小部分,其作用可能是将贮存的酶动员出来,和调整胰腺的血液供应,为以后的分泌作好准备。 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胰液分泌。扩张猫的胃体或胃窦部,胰液分泌即增加; 切断迷走神经后,扩张胃体对胰腺的刺激作用虽然消失,但扩张胃窦对胰腺的刺激作用却仍然存在。目前认为,扩张胃体所引起的是胰液分泌增加,这是神经反射性的;而扩张胃窦所引起的则是胰酶分泌的增加,这很可能是由胃窦释放的胃泌素引起的。 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小肠后,引起大量胰液分泌。这种胰液分泌是由小肠粘膜释放的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CCK-PZ)而引起的。胃酸主要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在小肠内则主要引起CCK-PZ的释放。促胰液素是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用免疫荧光技术证明,产生和释放促胰液素的细胞系位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在隐窝和绒毛之间的移行地带,这种细胞属于内分泌多肽类细胞,称为S细胞。王志均等(1951年)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进行过一系列观察。发现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顺序排列)有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胨,氨基酸混合液)、脂酸钠。盐酸是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最强因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是由十二指肠和小肠上段粘膜释放的另一种多肽激素,由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C端的五个氨基酸序列与胃泌素的相同。促使CCK-PZ释放的因素,按其强弱次序,为蛋白质水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CCK-PZ对胰液分泌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而对胰液的排出量(水和碳酸氢盐的排出)的作用则很弱。促胰液素和CCK-PZ的释放不依赖于肠管的外来神经。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促胰液素和CCK-PZ有相互加强的作用。在小肠中,引起促胰液素和CCK-PZ释放的刺激物并非长时间存在的。当胰液流入小肠后,盐酸即迅速被碳酸氢盐所中和,食物及其分解产物即被胰酶分解并随后为小肠吸收,因而都失去刺激促胰液素和CCK-PZ释放的作用。这表明在刺激物与其所产生的胰液分泌之间,也存在着负反馈的自动调节。 ☚ 小肠液 胆汁 ☛ 0001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