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适1891—1962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有《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鼓吹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影响颇大。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并宣扬“好人政府”的主张。继之,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5年参加北洋军阀段祺瑞策划召开的善后会议,反对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1926年旅游欧美。1928年出版《新月》月刊。1931年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主张“全盘西化”,宣扬买办文化思想。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后到台湾。1962年在台湾病逝。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戴东原的哲学》、《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等。 胡适 胡适1891—1962诗人、文学史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去美国留学。先学农科,后学文科,受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影响较大。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年初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第一页,随后相继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方面曾做出重大贡献。他在我国首先创作自由体新诗,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一部诗集,影响甚大。曾任《新青年》编辑,不久因反对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退出《新青年》。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2年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著作甚多,论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等。有《胡适文存》《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 刘半农 李劼人 ☛ 胡适 胡适1891—1962见中华文学主体部分第20页。 ☚ 林献堂 林景仁 ☛ 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嗣糜。后改名胡适、胡洪骍,又字适之,号冬友。笔名有期自胜生、希疆、天风、铁儿、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5岁回家乡受到私塾教育。1904年到上海,曾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读书。1910年夏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农科。1912年转入该校文理学院,改习文科。1915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为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6年以白话尝试写诗。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八不主义”,要求以接近口语的白话作诗作文,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他的主张得到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赞同和支持。同年夏回国,9月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努力倡导用白话写新诗。在《答朱经农》(1918年)、《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1919年)、《谈新诗》(1919年)等文里,明确提出作白话诗的宗旨,提倡“诗体大解放”。主张实写社会情状,强调新诗应当明白清楚,普及行远。他的诗论对初期白话诗创作和评论颇有影响。1920年3月出版诗集《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版),为新诗发展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出版后多次重版,对初期白话诗有一定的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参与《新青年》、 《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发表《易卜生主义》、 《贞操问题》、 《“我的儿子”》等文,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还鼓吹实验主义,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用以抵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后又出该报的增刊《读书杂志》。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主张“整理国故”。同年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新月社。后与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1932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同年与丁文江等人创办《独立评论》。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后曾在美国加州大学等校任教。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论著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神会和尚遗集》(编校)、《四十自述》、《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尝试后集》等多种。 ☚ 胡牧 胡天风 ☛ 胡适 安徽绩溪人,原名洪,字适之,一字胡。 1909年(宣统元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次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8年任《新青年》编辑,鼓吹文学改良,提倡白话文。1919年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诱使青年将实用主义用于考证,兜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1922年抛出“好政府主义”,鼓吹“联省自治”。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参加军阀段祺瑞一手策划的善后会议。1926年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兼秘书,并主持编译大量欧美文化书籍。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并参加筹组中央研究院。同年与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宣扬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艺思想。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提倡西化,并继续主张建立民主的政府。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任国民党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未就职。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11月参加伪国大,任大会主席团成员。1962年2月24日在台湾病故。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论学近著》等。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初名洪骍,谱名嗣糜。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返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胡适在人文科学领域里有多方面的建树,词学研究仅是其整个学术研究的很小一部分。在美国留学时写了多则读词札记。于1922年发表《词的起源》和《南宋的白话词》,1927年出版《词选》。此外还整理过敦煌曲子词,发表了一些关于词人事迹的考证文章。胡适是我国新文学革命运动发起者之一,他从新文学观点出发研究词学,认为唐宋词是文学史上的“活文学”,重新估价词体文学的价值,建立起的词史观念,并提出新的批评与鉴赏的标准。并且试用现代文体分析、实证方法和历史一美学的批评来研究词学,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谢桃坊)乔大壮(1892——1948) 名曾劬,字大壮、壮殹。四川华阳人,出身清末北京译学馆。家学渊源,从小便习经史、小学及书法,以诗词、骈文、书法、篆刻知名。对于古典文学多所涉猎,造诣均高,而于倚声填词,尤为当行出色;汪旭初称其为“一代词坛飞将”。有词集《波外乐章》四卷版行于世。词论方面,生前曾拟定言志、境界、比兴、内转、起结、过片、提笔、对仗、引古、割爱等10讲题目,惜书未成而遽然作古。有手批周邦彦《片玉集》(齐鲁书社1985年5月版),以创作方法为本,片言居要,论词标举“境界”,把传统诗歌理论中认为是最高造诣的“情景交融”,只作为词的表现方法之一,而把词的“境界说”作为词学理第一要素。他认为词的“境界”不是指一般诗歌中的佳句,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词人的感受;是指那些展现在词篇中波澜起伏、转换奇横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节;是依赖转换和曲折的章法结构委婉或突兀体现出来的,其中充满着词人内心一连串情绪波动。“境界”的内容包举着词人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其中有对现实遭遇的感受,有对往事的追慕,也有对未来的渴求等激情。他的这些观点在词学理论上是有所开拓、自出机杼的。 ☚ 汪东 梁令娴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梓,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人。1917年毕业于美国哥仑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教授。有关唐诗论著有《国语言学史》、《白话文学史》等。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嗣糜,字希疆、适之,别号自胜生、藏晖室主人,笔名骍、铁笑、天风等。安徽省绩溪县人。1910年考取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学习7年。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农学、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毕业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晚年侨居美国。病卒于台湾。曾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为主要撰稿人。1923年主编《国学季刊》。为学以治史为主,兼及哲学、语言等。《国语文法概论》为其语法方面重要著作,基本反映了他的语言观点。认为语言起源于“灵感”或“神灵”,忽视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语法研究上提出3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归纳的研究方法、比较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认为归纳法是语法研究的根本方法。他反对汉语搞独立的语法,同时又不同意一味地模仿,主张进行比较和参考。古汉语方面的重要论文有《吾我篇》和《尔女篇》,从主观臆测出发,假设古人“吾”与“我”、“尔”与“女”用法上有严格区别,然后找材料加以论证,其结论多不可靠。理论上认为语言有高下区别,认为汉语语法非常贫乏,贬汉语为低等语言,难于为世人接受。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参见 “国语文法概论”。 ☚ 刘复 赵元任 ☛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幼在家攻读程朱之学。1904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10年赴美,先入康奈耳大学学农,后改文科。1915年转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提倡文学改良,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19年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五四运动后,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1922年代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表“全盘西化论”。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台湾。著作甚丰,体现其伦理思想的主要有《实验主义》、 《李超传》、《论贞操问题》、《易卜生主义》、《〈科学与人生观〉序》、《不朽》、《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思潮的意义》、《问题与主义》、《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等。胡适的伦理思想集中表现为自然主义的道德基础论、实用主义的道德观、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全盘西化”的反传统道德论。他认为人类的基本欲望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道德不在情欲之外。“‘道德’本可当作一种信仰,一种趣味,一种洁癖。”(《论贞操问题》)“真正的责任心只是一种兴趣。”(同上)因此,道德的基础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人性的本然。真理是人的工具,它存伦’,的话,古人认为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的社会很有点用处。”(《实验主义》)因此道德的本质是其工具性。胡适特别推崇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主张将过去的一切道德和真理都拿到今天的实用天平上,重新衡量。在人生观上,提倡“易卜生主义”,亦即最健全的个人主义,认为只有“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声明自己的宗教是“社会的不朽”。认为个人是有死灭的,人类不朽;而人类又是由无数个人的行为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个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 (《不朽》)胡适对传统道德给予了激烈的批判,提出将“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还是冒牌,一律拿下来,捶碎,烧去。他认为封建的贞操论是“一偏的贞操论”,是男子的专制。旌表烈女乃“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论贞操问题》),“劝人做烈女,罪等于故意杀人。”(同上)为了彻底改良中国文化,他提出了激进的“全盘西化论”,认为我们百事不如人,要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不要怕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充分世界化”。胡适的伦理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适中国学者。1891年12月17日生。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1910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提倡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与李大钊等人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922年办《努力》周报,宣传“好人政府”。1923年办《国学季刊》,号召“整理国故”。1927年,以《中国哲学史大纲》提交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8年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办《新月》杂志。193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兼任文学院院长,1932年办《独立论坛》。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产生强大反响。1938年到1942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席国民政府“制宪国大”任会议主席并参与制定“宪法”。1949年任“行宪国大主席”。1949年去美国居住、讲学,曾从事第三势力活动。1958年迁居中国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一生学术领域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历史、教育诸方面。他主张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竭力宣传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高等教育,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学术研究的中心。 胡适 113 胡适1891—1962学者。原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留学,师事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的联邦制”。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对抗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后回台湾。在中西文化之争中,提倡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主张东西文化“汇合”论,后来彻底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胡适自言:“思想上受杜威和赫胥黎的影响最大。”实验主义是“自己哲学的基础”认为实验主义的产生是由于“演化论的思想侵入了哲学的全部,实证的精神变成了自觉的思想方法。”认为“经验就是生活”“就是对付人类周围的环境”,并以思想作为应付环境的最重要工具,使哲学“变成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进而他提出“有用即真理”的观点。他说:“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此强调“变”的真理论对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思想有积极意义。胡适还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白话文学史》、《先秦名学史》(英文)、《尝试集》、《胡适文存》 (3集)、《胡适论学近著》等。 ☚ 李达 李石岑 ☛ 胡适 143 胡适用实用主义解释道德问题,认为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到男子解放问题”,来不及谈什么“主义”,主张一点一滴地实行改良,解决道德和社会问题。用庸俗进化论来分析道德问题,提出所谓“科学的新人生观”,认为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他和别种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别,并无种类的差别”,动物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人就是在这种竞争中进化的;由于这种进化,“道德礼教是变迁的”。他从生物学角度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认为人欲就是人性,抨击了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 ☚ 李达 梁漱溟 ☛ 胡适 082 胡适现代学者。主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认为“科学试验室的态度”就是根据事实材料提出假设,然后进行验证,证据多而有力遂为定论,有有力反证则被否定。认为假设的作用是“使归纳法实用时格外经济,格外有力”。著有《先秦名学史》。对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作了系统地研究。认为先秦的系统逻辑思想始于孔子,但孔子之前有一个“诡辩家”的酝酿时期,对系统逻辑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重视儒家以外的诸子逻辑,认为他们比较重视科学验证的方法。认为孔子的逻辑方法是从普遍原则推出特殊的结论,而墨子逻辑方法则是从特殊经验归纳出普遍的法则。认为墨辩的逻辑不是三段论,而是基于类的推演的二段论,并批评章太炎墨辩三段论观点。认为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方法“本质上是科学分类的方法”。认为二程及朱熹对“格物”的解释十分接近归纳法,“但这是没有对程序作出详细规定的归纳方法”。认为顾炎武等人的考证方法与牛顿、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是相通的,唯二者的材料不同:前者的材料是文字,而后者的材料是实物,而“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材料上,成绩也有绝大的不同”,以此作为证明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 伍非百 潘梓年 ☛ 胡适 200 胡适1891—1962学者、报刊编辑。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时曾参加白话旬刊《竞业旬报》的编辑工作。191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经常为国内外报刊撰稿,并担任《中国留美学生季报》主编。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宣传文学改良,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被捕,李大钊避难出京,胡适接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右翼代表。1922年在京创办《努力》周报,鼓吹“好人政府”,麻痹人民斗志。1923年参与编辑《国学季刊》,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8年参与创办《新月》月刊,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1932年5月在北平创办《独立评论》周刊,支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48年去美国,后移居台湾。1962年在台湾病逝。著有《胡适文存》等。 ☚ 戴季陶 潘梓年 ☛ 胡适 194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先后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农科、文科。1917年获博士学位后毕业回国。同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又是最早用白话写诗、写剧的人,因而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颇有影响。1918年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20年代前后提出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后鼓吹“好政府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和文艺主张。抗战前任教授、校长等职;抗战后出任国民党驻美大使,1946年回国任北大校长。全国解放前夕去美国,1958年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至1962年病故。他著译甚丰,除新文学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还有《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 等等。 ☚ 刘半农 郭沫若 ☛ 胡适 胡适1891—1962Hu Shi著名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后改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在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门下攻读博士,从此成为实用主义哲学信徒。1917年夏回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次年被选入北大评议会,任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和英文科教授会主任,同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提倡新文学,鼓吹新文化,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之一。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同年8月,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出“好人政府”的改良主义主张。1923年在北大创办《国学季刊》,提倡埋头“整理国故”。1929年著文提出“全盘西化”主张。此后发起“人权运动”,鼓吹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移植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逐渐依附国民党政权,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教育、农村复兴等委员会委员。1938年出任驻美使节,代表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拥护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参加伪“国大”并任主席团成员,领衔提出《勘乱条例》。1949年赴美。此后曾任国民党“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年2月病死于台北。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等。 ☚ 李大钊 鲁迅 ☛ 胡适 胡适1891-1962Hushi原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少年学“四书”、“五经”,后接受西方思想影响。先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信“适者生存”,改名“适之”。后到美国康纳尔大学留学,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有用的就是真理。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并用西方哲学体系来分析整理中国古代哲学,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这是第一部新体系的中国哲学史专著。五四时代,与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人批判封建礼教、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有影响的几个人物。后来,他提倡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全盘西化。支持蒋介石。1957年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是现代思想影响很大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的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白话文学史》(上卷)、《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胡适论学近著》等。 ☚ 曾国藩 泰勒斯 ☛ 胡适 胡适1891—1962Hu Shi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知名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家庭。 ☚ 陈独秀 钱玄同 ☛ 胡适 胡适1891—1962Hushi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创导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习五经四书,1904年春去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学习英语和西方自然科学。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1914年获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对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学界影响颇大。后曾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国民党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京大学校长。解放前夕去美国, 1962年在台湾病逝。胡适的主要著作有 《白话文学史》(上卷)、《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等等。他的诗集《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新诗集,这些作品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采用自然音节和自由句式,内容上也表达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情绪,对“五四”新诗的兴起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他的专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对《红楼梦》提出新见解,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创立“自传说”,开始了后来被称为“新红学”的学派。 ☚ 鲁迅 郭沫若 ☛ 胡适 胡适1891—1962Hushi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资产阶级学者,实用主义哲学家。1910年赴美国留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提倡文学改革,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提倡改良主义,反对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1922年宣扬“好人政府”的主张,反对无产阶级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发表“全盘西化”的主张。1938年任国民党驻美大使。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顾问。1946年任北大校长。1948年去美国,后归台湾,1962年病故。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 ☚ 陶行知 刘伯承 ☛ 胡适 胡适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原名胡洪騂,字适之,曾用笔名天风、希疆、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胡适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在私塾中读书,1904年来到上海继续读书。1910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开始学习农艺学,而后转学哲学和文学。1917年,胡适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胡适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驻美国大使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发表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 “八不主义”,以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即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其内容针对文言文提出批判。后来又发表了 《历史的文学观念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白话文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还参加 《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当时影响很大。1920年,胡适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对于后来的新诗创作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他不但是新诗的倡导者,同时还是新诗的实践者。1922年,胡适创办了《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发表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研究一些具体的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后,他又创办了 《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主张 “整理国故”。1923年,胡适与梁实秋等人 一起筹办“新月派”。1926年后,胡适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回国后与徐志摩等人一起编辑 《新月》 月刊。胡适在晚年致力于 《水经注》版本的考证。胡适一生的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 《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他在我国最早提倡白话文,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新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 胡风 柳亚子 ☛ 胡适作家。早年留学美国。参加编辑过《新青年》、《现代评论》、《新月》等杂志。新文化运动初期,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学最初的发难者。著有诗集《尝试集》、论著《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参见“历史”中的“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学者。原名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更名适,字适之。早年留美,返国任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宣传个性自由,提倡白话文,倡导文学革命。“五四”时期与李大钊、鲁迅等发生分裂。曾任驻美大使。1948年去美国,后转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以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认为实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主张哲学受它的制约,哲学的发展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认为经验就是生活,思想是人应付环境的手段。又认为实在是百依百顺、任人涂抹的女孩;真理是一种人造的假设,检验的标准是它的实际效用。主张以科学的态度解决人生观问题,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提倡“整理国故”,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对学术界颇有影响。又主张吸取世界哲学成果,建立中国未来的新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戴东原的哲学》、《胡适文存》等。参见“文学”中的“胡适”。 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史学家。原名嗣糜、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生于上海一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04年到上海,先后就学于梅溪学堂、中国公学等学校,学习了英文和西方自然科学,接触了严复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新民说》诸文,并以白话文著文,奠定了从文基础。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2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先后读了农科、文科,学习了政治、经济、文学、哲学。191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又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与一批留学回国的新派知识分子一道,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并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他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推动文学革命的开展和新文学的创建,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接编了《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杜威的点滴改良实用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主张。1920年脱离《新青年》。1922年另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五卅运动中宣扬“读书救国”,要青年“独坐在图书馆里”,“救出你自己”。1928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等反动政策。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6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最终站在与人民为敌的位置上。1948年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湾。他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等方面都有成就,并具一定的代表性。曾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他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著有《白话文学史》(上)和《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哲学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和《说儒》等。 ☚ 李大钊 刘半农 ☛ 胡适 胡适1891~1962幼名嗣糜,行名洪骍,字适之,号冬友。铁花子。1904年赴上海,先后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读书。加入“竞业学会”,任《竞业旬报》编辑。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读农科,次年改习文科。191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研究哲学。次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6年与陈独秀等以书函讨论“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参加编辑《新青年》,力倡新文学运动。次年6月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传改良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考据方法,在学术界影响较大。1920年8月,参加北京大学皖籍职员成立的驱除安徽军阀、改进皖省政治的“旅京皖事改进会”。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的主张。次年1月主编《国学季刊》。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中途退出,以抗议封建军阀分赃。曾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名誉秘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国民党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公学校长等职。1930年11月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7年7月赴美国,次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9月辞职寓居纽约。次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1949年春去美国,侨居纽约,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管理员。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一生曾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其主要著作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梁任公胡适之先生审定研究国学书目》、《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片羽》(水浒传考证)、《胡适日记》、《胡适留学日记》、《四十自述》、《南游杂记》、《庐山游记》、《藏晖室札记》、《章实斋先生年谱》、以及关于《水经注》版本考证的一组论文及手札。 ☚ 柯莘麓 洪范五 ☛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公学。1910年留学美国,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前后,提倡白话文和新诗,主张文学革命。参加编辑《新青年》,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1922年宣扬“好人政府”的主张。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对抗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鼓吹“全盘西化”。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病逝前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胡适文存》等。 ☚ 端木杰 周叔弢 ☛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幼年时接受传统教育,后去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1910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专攻哲学,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杂志,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个性自由,民主与科学,又提倡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后又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主张对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1931年后,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无力抵抗日本侵略,主张实行不抵抗,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8—1942年任驻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穷困不堪,后返台湾,1957年11月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59年遭国民党抨击后留居美国,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胡适自称:“思想上受杜威和赫胥黎的影响最大”,“实验主义是自己的哲学基础”,是自己“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认为实验主义的产生是由于“演化论的思想侵入了哲学的全部,实证的精神变成了自觉的思想方法。”强调实验主义虽有“方法论”、“真理论”、“实在论”三种意义,“其实还是一种方法论”,进而主张“哲学是受它的方法制约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取决于逻辑方法的发展”。认为经验就是生活,“就是对付人类周围的环境”,并以思想作为应付环境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哲学变成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 又认为实在“犹如百依百顺、由人涂抹的女孩”,称真理“不过是人造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他能不能发生他应该发生的效果”。又宣扬易卜生主义,提倡所谓“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主张以“科学的态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创建一种“中国未来的新哲学”。曾主编《国学季刊》,提倡整理国故,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兼涉训诂、考据等。自称为学的目的“是注重思想学问的方法”,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具影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认为“历史事实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社会历史现象当然有经济的原因,但也必须“承认思想知识等事也都是‘客观的原因’,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白话文学史》 (上卷)、《水浒考证》、《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等。 ☚ 春秋繁露 胡塞尔 ☛ 胡适 胡适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教育家。生于上海。原名洪驿,字适之,别号自胜生,藏晖室主人,笔名为驿,铁,笑,天风等。16岁,考取中国公学,20岁考取留美官费生,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公学校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等。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 ☚ 李达 朱光潜 ☛ 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留美,就读于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提倡文学革命和个性解放,宣传科学与民主,对反对封建文化起过积极作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社会。20年代末,曾参与筹备中央研究院。抗战期间曾任中国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参加国民大会,为主席团成员。1948年去美,后回台湾,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深受赫胥黎和杜威思想影响,以“存疑主义”、“拿证据来”和“提出假说”、“运用实验手段”作为自己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主张“哲学的发展是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的”。信奉实用主义的“经验即是生活”、“有用即为真理”的主观经验论和真理观。称真理“不过是人造的假设”,以思想作为应付周围环境的重要工具,鼓吹“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在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和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论战中,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有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悲观主义的倾向,但提出借用“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的朝气、锐气来打掉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主张以“科学的态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创造一种中国未来的新哲学”。曾主编《国学季刊》,提倡“整理国故”。主要著作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白话文学史》 (上卷)、《水浒传考证》、《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先秦名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等。 ☚ 李达 汤用彤 ☛ 胡适 胡适胡适 (1891—1962),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教育家,生于上海。原名洪驿,字适之,别号自胜生,藏晖室主人,笔名为释,铁,笑,天风等。16岁,考取中国公学,20岁考取留美官费生,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公学校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等。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生获得35个荣誉博士。 ☚ 李达 朱光潜 ☛ 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文史学家。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生于安徽绩溪县一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0年先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并参加编辑《新青年》,撰写了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运动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他提倡文学改革,最先发表白话诗,所作《尝试集》 (1920)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其中的《上山》、《威权》、《乐观》、《一颗遭劫的星》等,句式自由,格调清新,具有反封建意识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倾向。另有话剧《终身大事》(1919),表现了反封建婚姻制度和主张妇女解放的主题。此外还有《白话文学史(上卷)》、《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多种学术著作,并成为“新红学”学派的开创者。“五四”运动后逐渐走向反动,最终投入国民党的怀抱,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生平著作曾结集为《胡适文存》、《胡适手稿》、《胡适选集》、《胡适讲演集》、《胡适言论集》等。 ☚ 刘半农 李劼人 ☛ 胡适1891~1962Hu Shifamous contemporary scholar and poet.Works: Tentative Suggestions for Literary Revolution,The Greatest Event of One’s Life,Hist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etc.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幼名嗣糜,字适之。1906年入上海中国公学,任《竟业学报》编辑。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史、哲学。曾在杜威门下攻读哲学博士,从此成为实用主义哲学信徒。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参加新文化运动。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18年参加编辑《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19年主编《每周评论》。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诋毁马克思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考据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1922年提出组织“好人政府”的主张。1923年主编《国学季刊》。曾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同年任管理美国退还庚款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兼秘书长。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次年参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全盘西化论”。1938年任国防参议会参政员。同年任驻美国大使。代表国民党政府签订《中美互助条约》。1942年任国民党行政院高等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在台北参与创办《自由中国》杂志。是年移居美国。政治上继续支持国民党。1958年去台湾。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59年任“促进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在《自由中国》事件中遭到打击。同年11月指责国民党缺乏现代民主精神。1962年2月病逝于台北。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胡适1891—1962原名洪,字希强、适之。安徽绩溪人。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8月赴美留学。1917年7月回国后, 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1919年6月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1923年在北大创办《国学季刊》。1927年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杂志》,曾任中国公学校教授。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9月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全权大使。1942年9月辞去大使,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 留美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9月被任命北京大学校长,实际上任是1946年6月由美国回来后。1948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离开大陆到美国。之后,曾任国民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干事长、联合国文教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 “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等职。1962年2月在台北病逝。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白话文学史》 (上卷)、《胡适文存》等书。 胡适 胡适原名洪骍,字适之,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生于上海。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发表白话文杂谈《地理学》 和章回小说 《真如岛》。主编该校 《竞业旬报》。1910年以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影响很大。1916年在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 《寄陈独秀》一文,提出 “文学革命” 的口号。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917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1919年出版重要专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同年6月,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宣扬改良主义。1927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董事,后任该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并任光华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在上海与徐志摩、梁实秋创办 《新月》杂志。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在北平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驻美国大使馆大使。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会议。1946年参加制宪“国民大会”,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出席行宪国民大会,当选会议主席。1949年去美国定居。1958年去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 主任委员。1962年在台北病逝。著有 《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国语文法概论》《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等书。 ☚ 胡美璜 胡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