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胡绳1918—江苏苏州人 胡绳
胡绳
胡绳(1918—2000)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杭州(今属浙江)。本姓项,名志逖,以笔名行。北京大学肄业。1935—1937 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参加上海世界语者协会工作,并为《读书生活》《生活知识》《新知识》《自修大学》等刊物撰稿,任《新知识》编辑。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在武汉、襄樊和重庆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曾任武汉《全民周刊》《全民抗战》《救中国》等刊物编辑,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鄂北日报》主编,生活书店编辑,《读书月报》主编,香港《大众生活》编委,重庆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编委等。1946—1948 年任中共上海工委候补委员、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1949—1955 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材编写组组长,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一部主任。后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1975—1982 年先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及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小组工作,后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 年起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5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1988 年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委。1993 年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当选中国历史学会、中共党史研究会、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宣传工作,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在历史、哲学、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以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著称,成就卓著。曾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和文集《童稚集》《理性与自由》《历史和现实》《枣下论丛》《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等。另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等。 胡绳 胡绳1908—笔名有蒲韧等。江苏常州人。1948年任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教处处长。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办公室主任,兼该署编审局副局长。1958年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196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绳有哲学家之称,他的著作主要有《哲学入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81年人民出版社)等。杂文集《在重庆雾中》(重庆生生出版社,1946年1月初版)收进1942至1945年的杂文64篇,其中有对时局的评述(《希特勒还没有死》),有对社会风尚的针砭(《战时神经病》),有对挚友的鼓励(《韬奋先生的道路》),也有对光明的向往(《为中国民族新时代的开始而欢呼》),爱憎鲜明强烈,语言明白晓畅。杂文集《理性与自由》(上海华夏书店,1946年初版)收进《论反理性主义的逆流》、《思想漫步》等杂文12篇,侧重于文化思想方面的评述,条理清晰,分析深刻。 ☚ 胡仲持 胡愈之 ☛ 胡绳hú shéng植物名,即结缕。《离骚》:“索胡绳之𫄥𫄥。”王逸注:“胡绳,香草也。”方以智《通雅》:“结缕,胡绳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布结缕”,颜师古注:“结缕者,著地之处,皆生细根,如线相接,故曰接缕。”朱熹注:“胡绳亦香草,有茎叶可作绳索。”洪兴祖补注:“胡绳谓草木有茎叶可作绳索者。”《离骚》说俱是。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結縷草 > 胡繩 胡繩 húshéng “結縷草”之别名。 胡绳1918—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1934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去上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中央委员。胡绳自青年时代即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著有《辩证法唯物主义入门》、《哲学漫谈》、《宇宙和社会本体》、《科学上的物质观与哲学上的物质观》、《关于真理的诸问题》等,在伦理学上,他的主要论著有《新哲学的人生观》(1937年)、《理性与自由》(1946年)、《枣下论丛》(1962)等。在中国现代伦理学史上,胡绳较早地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做系统的阐述。联系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他强调道德的历史发展性和变动性,主张道德当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变革,新道德代替旧道德是必然的趋势,批判永恒道德论。在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在对待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道德遗产的态度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以人民大众的最大利益为客观标准,对道德遗产进行批判继承。在道德原则问题上,揭示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就在于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在充分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道德意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