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体形成
在第3—4周中,人胚由扁形胚盘转变为圆柱形胚体。第2周末,胚盘由两层细胞组成,上面是原始外胚层,位于羊膜腔的底,下面一层是内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从胚第15天开始,在胚盘的内、外胚层之间逐渐形成一层细胞,称为中胚层,并在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轴线上长出一条纵行排列的脊索。第3周胚盘变成由3个胚层组成;上面一层是外胚层,中间一层是中胚层,下面是内胚层,填充在三个胚层之间的一些游离、分散的细胞称为间充质。在外形上胚盘由圆形转变为倒梨形,将来的头端部位变得很宽。扁形胚盘变为圆柱形胚体,是通过胚盘边缘向腹侧卷折形成。先是头部卷折,然后是左右边缘卷折、尾部卷折。胚盘发生卷折主要是由于各部分生长速度不等所引起。如胚盘中部生长速度比边缘部快,外胚层生长速度又快于内胚层,故胚盘中部隆起,凸入到羊膜腔内。胚盘头侧部生长速度快,尾侧生长速度慢,19天时胚盘头部向腹侧卷折,卷折的前缘将来形成头。接着是胚盘两侧边缘卷折到胚体腹侧,以及尾侧边缘的卷折,使胚体转变为圆柱形。随着胚体的形成,胚体腹侧的卷折缘越来越靠近,最终在胚体腹侧形成圆索状结构,即原始脐带。圆柱形胚体形成后,胚体借脐带悬浮于羊膜腔的羊水内,卵黄囊与体蒂连于胚的腹侧。外胚层包于胚体的外表,内胚层卷折到胚体内,形成头尾方向的原始消化管,管的腹侧与卵黄囊通连。原始消化管尾段的腹侧壁向体蒂内伸出一个盲管,称为尿囊。第4周胚体形成,在外形上成为圆柱形胚体,同时胚体的3个胚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管,中胚层分化形成体节、生肾索、侧板和间充质,内胚层分化为原始消化管。第4周末胚体外形弯曲,鳃弓出现,体节明显,在尾芽上带有体节是最突出的特征(见图2.4-3)。

图2.4-3 4周末人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