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胎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胎风postpartum paralysis

母畜产后发生以腰腿疼痛、四肢瘫痪、卧地不起为特征的病证。又名产后风、产后瘫痪、爬窝病。首见《元亨疗马集》。本病多因产前营养不良,劳役过重,产后护理不当;或分娩时间太长,失血过多,造成气血两亏, 以致卫阳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肌肤,继传肾经,腰为肾之府,肾受寒邪传于腰及四肢,致使血瘀气滞而致病。病初证见精神不振,食欲减少,被毛竖立,体表及四肢发冷,有时颤抖。以后腰背及四肢疼痛,行走头低腰曲,把前把后,行步困难,卧多立少。病重时,精神沉郁,头低耳耷,食欲废绝,四肢及腰胯麻痹,卧地不起,体况日渐消瘦(图)。口色如绵,脉象迟涩。治宜暖肾祛寒,逐瘀止痛。选用麒麟散(《元亨疗马集》:麒麟竭、胡芦巴、木通、牵牛、藁本、当归、没药、白术、川楝子、巴戟天、补骨脂、茴香)灌服。如患畜体质虚弱,可酌加党参、黄芪。针抢风、百会、风门等穴,同时用醋炒热麸装入布袋内,热熨腰胯。畜舍应温暖干燥,最好用软草舖地,任其自由起卧,喂以富有营养的饲料。如发生褥疮,应及时治疗。

胎风

胎风

病证名。
❶婴儿禀赋不足,感受风寒而引起的抽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子在胞胎,禀受不足,肝心经虚。其及始生,乳养无法,触冒外风,或因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一入,则令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蕴结为热,盖风善行而数变,入营卫气血间,则令儿壮热吐吮,精神不宁,睡卧饶惊,手足抽掣,故名胎风。”治宜息风镇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❷小儿初生,身皮如汤泼火伤者,为胎风(《保婴撮要》)。又名胎赤。治宜清泄热毒。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

胎风postpartum paralysis

中兽医学病名。又称产后风、产后瘫痪、爬窝病。母畜产后气血亏损,肌肉筋骨失于濡养,引起后肢不能站立。患畜轻者步行拘紧,后脚难移。重者腰瘫腿痪,四肢痉挛,卧地难起。治宜强筋壮骨,和血止痛。内服加味麒麟渴散(麒麟渴、胡卢巴、当归、没药、白术、木通、川楝子、巴戟、牵牛子、补骨脂、茴香、藁本、秦艽、木瓜、天麻、甜瓜子)。

胎风

指胎儿先天不足,体质虚弱,触冒风寒;或因断脐受邪引起壮热呕吐、精神不宁、睡易惊醒、手足抽掣等证候。也有指小儿出生后如汤泼火伤者,即小儿天疱疮。

胎风

又称“产后风”。中兽医病症名。指母畜在产后因外感风邪或血虚生风而发生的腰腿瘫痪的一种疾病。本病多因产前营养不良,产后气血亏损,腠理不固,或受贼风寒邪所引起。患畜步行拘紧,后腿难移,精神短慢,食欲减退;重者腰腿瘫痪,四肢拳挛。治疗以强筋壮骨、止痛消风为原则。方用麒麟竭散,针百会、大胯、抢风等穴。

胎风tāi fē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惊痫(钓藤)(11)。病证名。
❶婴儿禀赋不足,感受风寒而引起的抽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子在胞胎禀受不足,肝心经虚。其及姑生,乳养无法,触冒外风,或因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一入,则令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蕴结为热,盖风善行而数变,入营卫气血间,则令儿壮热吐吮,精神不宁,睡卧饶惊,手足抽掣,故名胎风。”治宜熄风镇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❷小儿初生,身皮如汤泼火伤者,为胎风(《保婴撮要》)。又名胎赤。治宜清泄热毒。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

胎风tāifēng

病症名。见《圣济总录》。婴儿禀受不足, 触冒风邪; 或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侵入, 蕴结为热。症见壮热呕吐, 精神不宁, 睡易惊醒, 手足抽掣。治宜息风镇静。用羚角钩藤汤。一说小儿初生, 身皮如汤泼火伤者, 为胎风(见明·薛铠《保婴撮要》)。

胎风tāi fēng

infantile spa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