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胎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胎盘tāi pán介于子宫内壁和胎儿之间的圆饼状组织。1858年合信《妇婴新说》上卷:“妊娠九月,胎盘径五分六寸,厚一寸。” 胎儿 胎儿胎(~气;~生;珠~;怀~) ☚ 各种人的身体 身体各部 ☛ 胎盘placenta有胎盘哺乳类胚胎的尿囊绒毛膜或卵黄囊绒毛膜与母体子宫粘膜相接触(融合)而构成的临时性器官。分为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两部分,富有血管,尿囊绒毛膜胎盘通过脐带与胎儿连系,内有脐动脉和脐静脉,使胎儿和母体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因此,胎盘功能的正常维持有利胎儿的发育。胎儿娩出后,胎盘脱落并排出母体外。 图 1 弥散型胎盘(上皮绒毛膜胎盘) 电镜下可见子宫粘膜上皮细胞和胎儿滋养层细胞的表面的微绒毛交错相嵌,微绒毛之间有子宫乳作为胎儿的营养来源之一。马妊娠75~110天的尿囊绒毛膜,有许多小球状的微子叶突入到子宫粘膜的结缔组织中,其结构类似反刍类的子叶型胎盘,为胎儿提供母体的血液营养。在猪、马还有许多绒毛晕,分布于与子宫腺开口相对应的尿囊绒毛膜上,为直径约1mm左右的圆形或卵圆形结构,中央凹陷,周边有皱襞状小突起,有吸收子宫乳的作用。 子叶型胎盘 为反刍动物所有。其绒毛在绒毛膜上集聚成群,称子叶(绒毛叶),与子宫阜相嵌合,两者相结合构成胎盘块。子叶由多级分支状的绒毛群构成,其滋养层上皮有两种细胞: 一种是单核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有吸收功能; 另一种是双(多)核巨细胞,缺乏微绒毛,有分泌功能。子宫阜隐窝上皮也有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但后者较少,细胞顶端均有微绒毛。牛的胎盘块约有80~120个,排列3~4行呈凸起状的椭圆形,其子宫阜突出,子叶包在阜外。绵羊和山羊约有100~120个,与牛的类似,但有一个凹面,阜包在子叶外; 驯鹿约有10~12个,糜鹿的只有3~5个。胎盘块内嵌于绒毛间的子宫粘膜上皮,有些被破坏,而成为结缔绒毛膜胎盘,未被破坏的部分仍为上皮绒毛膜胎盘。母、子之间的连系较弥散型胎盘密切,其间的物质交换,经5或6层屏障(图2)。 图 2 子叶型胎盘〔上皮(结缔)绒毛膜胎盘〕 环带状胎盘 如狗、猫、狐等食肉类的胎盘。其绒毛呈环带状集中分布于绒毛膜中部,该部绒毛膜上皮将子宫粘膜上皮破坏吸收,绒毛直接与子宫固有层血管相接触,构成内皮绒毛膜胎盘。母子之间的连系比子叶型胎盘更为密切,其间进行的物质交换仅有4层屏障。 盘状胎盘 见于灵长类、鼠、兔等动物的胎盘。其绒毛膜上虽均匀地形成绒毛,但仅在子宫壁的一圆形区形成盘状胎盘,其余部分的绒毛逐渐退化消失。胎盘绒毛膜上皮将子宫粘膜上皮、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破坏,因而绒毛直接浸于母体血窦中。母、子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只有3层屏障。营养物质和氧气由母血进入胎血,或被绒毛膜上皮直接吸收; 胎儿产生的废物和CO2则由胎血进入母血。交换的机理随不同物质而异,如游离脂肪酸、电解质、水和气体在胎盘屏障中能迅速扩散; 氨基酸、糖、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和Fe、Cu、Ca、P等则通过主动运输系统; 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胰岛素等是缓慢扩散,量很少; 非结合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则极易通过。此外,胎盘还能合成多种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绵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OCG)、胎盘促乳素、胎盘催产素、孕酮和雌激素等。 胎盘placenta胎生动物的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交换的器官。由母体胎盘和胎儿胎盘共同组成。前者为子宫粘膜,后者即尿囊绒毛膜或绒毛膜。胎儿和母体的血管各自分布到自己的胎盘上面,虽不直接相通,但可彼此发生物质交换,以保证胎儿发育的需要。根据母体胎盘和胎儿胎盘结合的深度,可分为:上皮绒毛膜胎盘(马、猪);上皮结缔绒毛膜胎盘(牛、羊);内皮绒毛膜胎盘(狗、猫);血液绒毛膜胎盘(灵长类);血液内皮胎盘(兔)等。按胎盘形态可分:弥散型(马、猪);子叶型(牛、羊);带状型(狗、猫);盘状型(灵长类、啮齿类)。依胎儿胎盘的组成,可分为:卵黄囊绒毛膜胎盘(袋猫);原始尿囊绒毛膜胎盘(袋狸);尿囊绒毛膜胎盘(高等哺乳类)。 猪胚胎膜形成 a.体节开始形成期 b.约15体节期 c. 约25体节期 d.猪胚长30 mm 1.胚体 2.神经板 3.脊索 4.心脏 5.羊膜头褶 6.羊膜尾褶 7.前肠 8.后肠 9.卵黄囊 10.尿囊 11.绒毛膜 12.胚外体腔 13.尿囊绒膜 14.羊膜 15.羊膜腔 16.脐带 17.胚外外胚层(滋养层) 18.胚外体壁中胚层 19.胚外脏中胚层 20.胚外内胚层 胎盘 胎盘taipan子宫内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由子体的绒毛膜和母体的子宫底蜕膜共同组成。人的胎盘一般从妊娠第6~7周开始形成。当绒毛伸入蜕膜内时,能分泌蛋白酶,破坏蜕膜组织。血管破裂出血,使绒毛周围的间隙充满母体子宫动脉来的血液,绒毛浸浴在母体血液中。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绒毛上皮和毛细血管壁,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全部绒毛与母体接触面积可达7~14平方米。胎盘呈扁圆形,一面光滑,有脐带和胎儿连接,另一面粗糙,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接。胎盘是胎儿呼吸、营养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胎盘还能分泌雌性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以维持子宫蜕膜的发育和乳腺的生长。母体中的抗体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 ☚ 胎儿 脐带 ☛ 胎盘placenta系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盘呈圆盘状,直径约15~20cm,厚约2.5~3cm,重约450~500g。分母体面和胎儿面。胎儿面被覆以羊膜,呈灰白色,平滑而有光泽。透过羊膜可见下面的血管分支自胎盘中央伸向胎盘边缘。脐带居于近中心的位置上,在根部附近可见有脐囊。胎盘的母体面,由蜕膜组成,粗糙不平,可分15~20个小叶,色暗红。胎盘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营养作用,母体血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如水分、无机盐、单糖、氨基酸、激素、维生素等,可经过弥散作用进入胎儿血内,而某些蛋白、免疫球蛋白、抗Rh凝集素等可经过分解成氨基酸或直接通过胎盘或通过滋养层细胞吞饮作用到达胎儿体内;排泄作用,胎儿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可通过胎盘的渗透作用,排入母体血管内;气体交换,由于母体与胎儿体内气体的分压不同,产生气体扩散作用,氧进入胎儿体内,胎儿体内的二氧化碳进入母体;防御作用,正常情况下胎盘能防止某些有害物质与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但有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内分泌作用,胎盘能分泌多种激素,对胎儿、母体、分娩发生作用。胎盘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可制成胎盘组织液、胎盘球蛋白注射剂,丙种球蛋白注射液等,有免疫和强壮作用。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器官。人类的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及底蜕膜(子宫内膜的一部分)所组成。呈扁盘状。一面光滑,附有脐带,叫子面;另一面粗糙,分成若干小叶,充满母体的血液,叫母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胎儿发育时期的营养,呼吸和排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胎儿不受病源体侵袭,并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促进子宫和乳腺的生长。 胎盘哺乳动物真兽类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人类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子宫的基蜕膜共同组成,呈扁圆形。一面光滑,附有脐带与胎儿相连接;另一面粗糙,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接。其内有许多绒毛,绒毛之间充满母体的血液。通过绒毛的渗透作用,以提供胎儿发育的营养、维持呼吸和排泄过程。胎盘还分泌多种激素,主要作用于母体,使其生理功能适应于妊娠。哺乳动物除单孔类和有袋类外,胚胎发育时都具真正的胎盘,故称有胎盘类。 胎盘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及羊膜共同构成,呈扁圆形盘状结构,与子宫壁紧贴的一面称母体面,和胎儿相连接的一面称胎儿面,通过绒毛的渗透与扩散进行物质交换,维持胎儿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作用。它还分泌多种激素,可促进乳房和子宫的生长的发育。参见“生物”中的“胎盘”。 胎盘placenta为一圆盘状结构,重约500g,直径15~20cm,厚约2.3cm。胎盘的子体面光滑,表面有羊膜覆盖,并有脐带附着;母体面粗糙不平,有纵横交错的深沟将其分为15~20个小叶。胎盘由子体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底蜕膜共同构成,子体的绒毛浸浴在母体子宫蜕膜的血池中。胎盘不仅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且有保护胎儿和内分泌功能(可分泌多种激素)。 胎盘tāipán即紫河车。详该条。 胎盘 胎盘胎盘由胎儿与母体组织共同构成,是进行物质交换、营养、代谢、产生妊娠期激素和屏障外来微生物或毒素侵入,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一个重要器官。胎儿所需要的营养料、水份、氧气和电解质等可经过子宫动脉带到胎盘转运给胎儿;同时,胎儿呼吸及体内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氮化物等则可在胎盘中交换排弃,然后经过胎盘输送到母体,由母体代为排出。胎盘产生的激素和蛋白质对于维持妊娠、胎儿发育及免疫保护等极为重要,并可作为早期诊断妊娠的指标。 图1 人胎盘结构剖面模式图(自Patten) 1.绒毛膜板 2.绒毛下间隙 3.子宫腺 4.母体静脉 5.细胞滋养层板(壳) 6.子宫内膜 7.子宫肌层 8.子宫浆膜 9.子宫静脉 10.螺旋动脉 11.子宫动脉 12.绒毛静脉(胎儿静脉) 13.绒毛间隙 (内充母血) 14.胎儿动脉 15.固定绒毛 16.Nitabuch层17.基板 18.边缘静脉 19.胎儿绒毛叶 20.脐静脉 21.脐动脉 22.胎盘叶 23.胎盘隔 胎盘的血液循环与胎盘屏障 胎盘的首要功能是在互不相混的胎儿及母体二个血流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胎儿绒毛膜绒毛直接浸润于绒毛间隙的血窦中与母体血液相接触(属于血液绒毛膜式胎盘)。其功能活动主要是在绒毛间隙的母体血液与绒毛毛细血管网之间进行,与二者的接触面(即胎盘膜或称胎盘屏障)的厚薄密切相关。用同位素示踪及射线造影照相技术追踪分析,已确定血窦中的母血来自80~100条子宫内膜的螺旋动脉,开口于绒毛叶的基底板,血流以绒毛叶为单位进行循环。血液从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时,如喷泉射向绒毛膜板,呈弧线状流贯血窦顶腔然后徐徐向两侧回流至底腔,而由小静脉流走(图1)。血流动力学分析,表明血流动向与子宫肌肉的收缩及松弛状态有关,收缩时血液流入血窦,松弛时从血窦流回子宫静脉。据测算,从螺旋动脉流进绒毛间隙时的血液压力为70~80mmHg,此时(收缩状态)血窦中的血液压力为30~50mmHg;松弛时为10mmHg,而子宫静脉的血压则为8mmHg。在正常状态下,绒毛间隙中的含血量约为150ml,血液流速约为500~600ml/min,故其中的血液每分钟可更换3~4次。而通过绒毛的胎儿血液流量约为400ml/mm。绒毛的吸收面积约为4~14m2,相当于成年人全部肠道的总吸收面积。但不是所有绒毛表面都有物质交换过程,而是只在胎盘膜或绒毛血管与合胞滋养层结合紧密的地区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微绒毛起着重要的作用。 胎儿胎盘血液循环 含低氧量及代谢产物的胎儿血液沿脐动脉流至胎盘,在其根部呈放射状发出若干胎盘动脉至绒毛膜板,然后再分支(绒毛动脉)分布至各级绒毛中形成毛细血管。其末端血管环与血窦中母血间有胎盘膜相隔而不相混,通过渗透、扩散等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交换后,富含氧气和营养物的血液沿绒毛静脉汇流入脐静脉回至胎儿体内(图1)。 母体胎盘血液循环 由子宫动脉分出80~100条子宫内膜螺旋动脉,通过基底板的开口,将含氧分的血液流至胎盘绒毛间隙的血窦中去。由于母体血流压力高于绒毛间隙血压,故血流呈喷泉状流向绒毛间隙顶腔,然后流经绒毛树表面回至底腔,在绒毛间进行物质交换后,将胎儿排出的代谢废物沿基底板小静脉回流至子宫静脉,如是循环不已。 胎盘屏障 在胎盘的血液循环中,胎儿和母体的物质交换是通过游离绒毛末端的胎盘膜又称胎盘屏障或胎母屏障来进行的。在胎盘发生的早期,胎盘膜较厚(0.025mm),由四层组织组成: 绒毛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绒毛中心的结缔组织;绒毛的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绒毛的合胞滋养层(图2,A)。从第4月以后,胎盘膜由于绒毛的细胞滋养层大部退化和绒毛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消失而大大变薄,微血管扩大,其内皮便与合胞滋养层紧密相接触,形成血管合胞膜,以增加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到妊娠后期,绒毛血管和绒毛间隙血窦之间只隔着二层薄膜,即绒毛合胞滋养层及血管内皮和基膜(图2,B、C),其厚度仅及2μm,有高度的通透性。但有些绒毛的末端却被盖着一层沉积的类纤维蛋白膜,致使其通透性下降。足月胎盘游离绒毛的合胞滋养层在功能上有二个交替分布的特化区带。电镜显示与物质交换有关的区带较薄,称为绒毛α带,厚度为2~14μm,表面有不规则的微绒毛,其间有由基膜内陷而成的空泡状胞饮小体、小囊及小管,偶见有粗面内质网。物质交换可能通过合胞体细胞质的转运(或称细胞转输)。绒毛β带较厚(14~60μm),由合胞滋养层、基膜及毛细管内皮细胞等组成。合胞体中内质网发达,膜层上附有较多的核糖体及脱落在细胞质中的玫瑰状多核糖体。还可见有微管、脂滴、溶酶体、偶见胞饮小体。此区带与激素合成及分泌功能有关。 胎盘的生理功能 胎盘的主要功能是在胎儿与母体血液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和代谢(包括营养物质的运输、气体交换和排出代谢产物),合成激素和蛋白质,以及作为过滤毒物,防止外物侵入和进行免疫保护的屏障。它实际上同时兼有肠、肝、肺、肾及内分泌腺(垂体及卵巢)等器官的机能而具有本身独特的特点,对胎儿生长发育和维持妊娠十分重要。 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及胎儿营养 母体和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胎盘膜。物质可因其分子大小、化学性质和通过胎盘膜方式的不同而分为四类: ❶生命基本必需物质如氧、水及电解质等以简单扩散方式透过胎盘膜; ❷胎儿营养物质中的葡萄糖一类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胎盘膜;氨基酸、类脂质及维生素等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膜; ❸与免疫有关的大分子物质如抗体等则通过主动运输或胞饮作用摄入; ❹与调节代谢有关的激素透过胎盘屏障的机制尚不清楚,可因激素的种类而异。 图2 胎儿胎盘绒毛切面,示胎盘膜结构 A.滋养层功能分带模式图 B.第10周绒毛膜绒毛断面图 C.足月的胎盘绒毛断面图 1.合胞滋养层 2.细胞滋养层细胞 3.胎儿毛细血管 4.a带 5.β带 6.结缔组织轴心 7.胎儿毛细血管内皮 8.胎盘膜 9.Hofbauer细胞 10.合胞体结 11.残留的细胞滋养层细胞 12.类纤维蛋白物质 (1)气体交换: 氧及二氧化碳在胎盘中彼此循相反方向进行扩散式的交换。扩散机制与母体及胎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量(饱和度)或这二种气体的分压高低有关,母体和胎儿血的氧扩散梯度相差2.6kPa,氧自然由母血向胎儿方向扩散,而二氧化碳的压差则胎儿血高于母血0.66kPa,故二氧化碳从胎儿扩散至母血。估计每分钟有20~35ml的氧通过扩散由母血运送给胎儿。实验证明,中断氧输运数分钟即可危及胎儿生命。 (2)水分及电解质的交换: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过程,与母体和胎儿血液之间这些物质的高渗及低渗状态对比有关。其交换率可由放射性同位素(D2O或氚(3H)标记物)予以测定。由注射已知量同位素一方和未注射的另一方的化学浓度及扩散过程中的变化来测出水分或钾、钠、镁、钙、磷、氮等离子的交换情况。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通过胎盘与母体血浆之间进行着水份的交换,交换率在第36周时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以胎盘单位重量计算,从第14周至足月之间的扩散率约增加五倍。在妊娠末期每小时约有3.6L水通过胎盘进入胎体。钾、钠、镁、钙、磷通过胎盘的渗入率也以妊娠第36周时最高。铁盐主要来自母血中的血红蛋白,胎盘屏障似能选择性地浓缩胎血中的铁离子而不致受母体贫血的影响。各种电解质的交换率各有不同,当母体接受静脉内注射液体时有可能影响胎儿的水盐离子状态,故对孕妇来说,进行静注要特别小心。 (3) 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脂质的交换是胎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酶的分解作用使它们由大分子变小,并通过细胞膜的载体活动(即主动运输方式),才能完成由母体血液传送至胎儿的过程。用14C标记的葡萄糖或氨基酸注射至胎盘后,可追踪由母血进入胎儿血中的过程,二者之间很快取得平衡,并在胎儿体内合成蛋白质或糖原。葡萄糖可以通过胎盘,这可由糖尿病孕妇血中葡萄糖升高时胎儿血中的浓度也随之上升而得到证明。胎儿血中葡萄糖浓度较母血为低(约低20~30%),通常通过易化(辅助)扩散过程由母血输送至胎儿,并借以合成糖原作为胎儿发育的营养物。 胎儿血中的氨基酸水平高于母血,在胎盘中的交换须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多肽也是如此。胎儿苯酮尿症是氨基酸通过胎膜的一个例子。此症是血液中含高浓度苯丙氨酸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病(缺分解此氨基酸的酶),其症状在胎儿期不出现,原因是胎儿血中的苯丙氨酸可由胎盘母血中运走。注射含有二个旋光异构体的氨基酸(L-组氨酸和D-组氨酸)至胎盘后,二个异构物并不以同样的速度通过胎盘膜(L-组氨酸的通透浓度比D-组氨酸高12倍),表明主动转运过程中的载体系统可有选择地只让其中一种迅速通过。 母血中的脂肪和类脂质的浓度较胎血中高,其中游离脂肪酸可迅速通过胎盘屏障,然而未转化的类脂质则和γ-球蛋白及维生素一样需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行。中性脂肪则以胞饮方式从母体胎盘摄入。母血中的脂肪可能先通过酶解后再通过胎盘屏障。 (4) 激素和维生素: 因激素的类型而异,肽类激素如ACTH,TSH及其他垂体激素已证明不能通过胎盘,无脑胎儿的肾上腺发育不全和患有甲状腺中毒症的母亲可产生具有正常甲状腺的胎儿的事例可以佐证。非结合的类固醇如雌三醇、孕酮、雄激素等较易通过胎盘。睾酮及某些合成的孕激素注射至母体后,可通过胎盘而引起雌性胚胎的男性化。注入的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皮质酮等在足月胎盘可缓慢而少量地通过胎盘至胎儿,但其转运方式及机理尚不清楚。胰岛素能否通过胎盘尚有争论。 维生素在胎盘中的输运速度因类型而异,但均属主动转运方式。一般水溶性维生素较脂溶性的容易通过胎盘屏障。胎儿血中维生素A的浓度较母血为低,而维生素D及一些水溶性维生素则高于母血。胎盘中的维生素B、D、E能活跃地参与抗坏血酸(维生素C)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代谢。 (5) 病原体(病毒、细菌及原生动物等)的胎盘转运感染: 小分子的病毒如风疹病毒、腮腺炎和丹毒等已肯定能通过胎盘而感染胎儿,传入机制未明。一般认为大分子病毒和细菌不能通过胎盘,故胎盘被认为是防止细菌传染胎儿的有效屏障。然而球菌(如引起肠炎、脑膜炎、猩红热、风湿性热和淋病等),布氏杆菌、结核菌、伤寒菌、白喉菌、梅毒螺旋体、回归热等已报道能自母体传至胎儿,但是否通过胎盘膜的途径则尚有争论。有谓母体血流中的细菌及病原虫可在胎盘中形成感染灶,而当感染灶破裂时便进入胎儿血流。 (6) 抗体及药物的输运: 大分子量抗体一般以主动运输的方式或胞饮作用有选择地通过胎盘。妊娠第22~30周时,出现对母体IgG的选择性主动输运过程至胎儿,30周以后直至足月期间,透过胎盘的IgG量逐渐增高至与母体水平相等。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一些疾病如麻疹、小儿脊髓灰白质炎、牛痘、白喉、破伤风、单纯疱疹、脑炎、伤寒以及其他病毒性抗体等可从母体通过胎盘运至胎儿(被动免疫),或对通过胎盘的母体抗原(如梅毒或孕妇感染的疾病病原体)的反应而产生抗体(主动免疫),使新生儿对上述疾病有短期的免疫性。Rh血型抗体可引起胎儿溶血是抗体能够通过胎盘的显例。当Rh阴性妇女怀一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Rh抗原可通过胎盘至母体,引起后者产生抗Rh抗体,回至胎儿体内后便产生抗原-抗体反应,90%以上可导致溶血、黄疸和贫血等症状。 通常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分子量均较小,大多数可以通过胎盘。一般来说,分子量小于600,易以扩散方式通过胎盘屏障而进入胎儿血流;分子量超过1000以上则扩散较难,但仍可借主动输运方式或通过胞饮而到达胎儿一方。胎盘只对分子量较大的药物起屏障作用,故孕妇服药前必须考虑可能对胎儿的影响。 胎盘的排泄功能 尿及氮的代谢产物在胚胎早期就开始从中肾和后肾中相继产生,但胚胎期这些代谢产物并不依赖于肾组织来排除(证据是缺肾的婴儿显然在胚胎期仍发育正常),而是通过血循环在胎盘中透过胎盘屏障由母血排出。在正常情况下,胎儿肾组织排出的尿先泄至羊水中,胎儿吞饮羊水而将其中包括胎体分泌物及代谢产物等一起通过消化道再进入血流,然后通过胎盘膜至母血循环中流走。胎儿代谢中所产生的尿素、肌酸、肌酸酐和硫酸盐等均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胎盘屏障,足月胎盘母血中的这些产物浓度与胎儿血接近一致。胎儿氮代谢产物除少量可能通过羊膜绒毛膜排出外,主要是通过胎盘,故胎盘实际上也起着排泄器官的作用。 胎儿血浆中的胆红素主要为非结合型不溶于水的游离产物,可通过缓慢的扩散速度透过胎盘膜进入母血循环排泄出去,而母血中的结合型胆红素则不能通过此膜。患有红细胞增生症的新生儿和含有失活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早熟婴儿,血液中往往含有过量的非结合型胆红素,原因是缺乏使胆红素结合的酶。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胎盘是妊娠期特有的内分泌器官,由胎盘合成的激素肯定的有四种:雌激素、孕激素、人类胎盘催乳素和为胎盘所特有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前二者为类固醇激素,后二者为蛋白质类激素。 (1)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胎盘中出现最早的激素,从绒毛形成后即开始分泌,一直到第16周在孕妇血和尿中可测出。一般在受孕后第2周 (第10天)的孕妇尿中可测出微量,到妊娠第2月时(第50天)达到高峰,从第3月以后逐渐减少。这种激素正常只由胎盘产生,但患有恶性绒毛膜上皮癌的患者则含量颇高。在妊娠期间HCG在母血中的浓度较胎儿血流中为高。过去曾认为它由细胞滋养层合成而来,但近年来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方法均观察到HCG定位于合胞滋养层的粗面内质网中,证明它的合成地点为合胞滋养层,但其合成活动则受细胞滋养层产生的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所调控(Khodr,1978)。 HCG为糖蛋白激素,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功能相似,有促进卵巢成熟、排卵、黄体形成与生长、促使雄性动物排精等作用,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妊娠黄体,临床上即利用这些特点来作妊娠诊断,如利用其促排卵的Zondek As-cheim试验,Friedman试验;利用其促排精作用的有爪蟾蜍实验和近年来采用的放射免疫测定等。 (2)人类胎盘催乳激素(HPL):是一种多肽激素,分子结构类似于人类促生长激素(HGH),有催乳、促进生长和代谢的作用。HPL在胎盘组织中的浓度高于母血,并随妊娠期上升,于妊娠末3月达高峰。合成地点与HCG相同,也来源于合胞滋养层。 (3)类固醇激素: 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二者均为合胞滋养层所产生,在妊娠过程中逐渐增多。孕激素为维持妊娠(安胎)作用所必需的激素,它从第2月开始产生,分泌量逐渐增多,到第3月即代替卵巢黄体的作用。实验证明在妊娠第3月以前割除黄体或卵巢会引起流产,在第3月以后做同样手术则无影响。雌激素有促进子宫和乳腺增生的作用,它的分泌量与胎盘重量平行上升,在妊娠第6周时,每天尿中的排出量为100~200μg;3~4月为1000~2000μg;第6月以后增至150mg,分娩前达到高峰,对分娩有积极意义。胎盘中含有合成孕酮所需的全部前体物和合成酶,在胎盘中可进行全合成过程。但雌激素合成所需的酶则不全,必需依赖胎儿肾上腺和肝提供这些酶才能合成,这种由胎儿和胎盘共同完成雌激素合成的功能单位称之为“胎儿-胎盘单位”。 胎盘的免疫性 胚胎及其滋养层由于同时含有父母的遗传物质,故对母体来说,孕体(胚胎)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移植块,其来源于母体的一半为自体移植块;来源于父体的一半为同种移植块。在发育过程中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接触如此紧密,而作为异物的父体基因抗原并未引起排斥孕体的同种移植免疫反应,这在免疫学上仍是一个谜。目前有下列不同解释: ❶滋养层表面抗原(父体抗原)为纤维蛋白及类纤维蛋白形成的膜层所封闭或遮蔽,不能与母体的淋巴细胞发生接触; ❷滋养层是缺乏父体抗原的非抗原性结构; ❸子宫内膜与眼前房或脑类似,缺乏有效淋巴管以引起同种移植的免疫反应; ❹母体对胎儿抗原逐渐获得了免疫耐受性; ❺滋养层对母体相应抗体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 ❻母体及胎盘激素是一种抑淋巴剂,破坏了母体的免疫反应。 ☚ 胎膜 胚胎的发育 ☛ 胎盘 胎盘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它是胚胎与母体组织的结合体。受精卵着床后,其表面的滋养胚层(合体细胞层及郎罕氏细胞层)继续增生、分支形成突起,名绒毛突。绒毛的核心部分(间质)则为中胚层细胞,逐渐有胎儿血管长入中胚层内。绒毛初遍布受精卵表面,7~8周后,植入包蜕膜的绒毛因营养缺乏而退化为光滑的绒毛膜,植入底蜕膜的绒毛则分支越来越多而深,状如丛生的树枝,与其植入的底蜕膜致密层与部分海绵层共同形成胎盘。部分绒毛固定于底蜕膜上,大部绒毛则是游离的。 ☚ 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 胎膜 ☛ 胎盘 胎盘placenta是由羊膜、叶状绒毛膜与母体的底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正常足月妊娠胎盘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6~20cm,中央厚,周边薄,平均厚度约为2.3cm,重量约450~650g。胎盘的胎儿面光滑,表面被覆羊膜,中央或偏中央处有脐带附着,透过羊膜可见脐血管分支呈放射状走行。胎盘的母体面粗糙,为剥离后的基蜕膜,可见15~30个由浅沟分隔的胎盘小叶。在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循环系统,两系统内的血液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换。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营养和氧气,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此外,胎盘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数种激素,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孕激素和雌激素等,它们对维持妊娠及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 尿囊憩室 胎盘屏障 ☛ 胎盘placenta 胎盘placenta 胎盘tāi pánplacenta (pl. placenta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