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镜、胚胎镜fetoscope and embryoscope
胎儿镜又叫羊膜腔镜或宫腔镜。1954年,Westin首先用直径10mm的子宫镜,经子宫颈管插入羊膜腔,观察胎儿胎盘和脐带情况。1970年,Scrimgeour应用直径仅2.7mm纤维光束内镜于剖腹产探查时插入羊膜腔,观察胎儿情况,共6例。1972年,Valenti用经腹法小儿用膀胱镜插入子宫观察胎儿,并成功地做了18周胎龄的胎儿活检及采血。1974年,Patrik等将关节镜用的针镜(needlescope)应用于胎儿镜。1976年,Benzie与Hobbins等发明了由2组组成的近代胎儿镜。Benzie等曾于1975年对65例孕妇于终止妊娠前行胎儿镜皮肤及羊膜活检并采血,未发生流产等并发症。1978年Lueckon报道经子宫颈管将直径2~3.5mm、长300mm的纤维内镜插入绒毛膜腔内窥查胚胎,称为胚胎镜检查(embryoscopy)。1990年Cullen报道胚胎镜于妊娠早期(5~11周妊娠)在超声指引经子宫颈管垂直进入羊膜外的绒毛膜腔内直接观察胚胎,还可取绒毛标本进行活检。胎儿镜的穿刺部位、时间、镜管的粗细、采用标本的种类、方法都逐步有所改进。这种检查法已成为诊断先天性异常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