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针灸治法
胆囊炎,为细菌感染或化学刺激(胆汁成分改变) 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65~75%病例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者突然发病,出现右上腹痛和身热等症状,慢性者表现为长期消化不良。外科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种。在非手术治疗中,针灸有较好的效果,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药物治疗。实验表明,针刺不仅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还可调节胆囊收缩,改善胆囊血循环,从而促进胆囊炎症的消退。
通治法 以疏肝利胆和清热祛湿为主。选背俞、足少阳、足厥阴、足阳明等经穴,如胆俞、肝俞、中脘、支沟、胆囊穴、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每次2~3穴。用毫针行泻法,对急性者强调维持较强针感,留针30分钟以上,每日治疗1~2次。若疼痛剧烈,可酌配合谷和日月等穴;身热不退,可加大椎和曲池等穴;恶心呕吐者,可加内关和印堂等穴;如黄疸较重,可配至阳和期门等穴。
辨证论治 通常分为:
急性 起病突然,右上腹胁肋部攻窜作痛,时发时止,常牵连右肩或腰背,恶心腹胀,或目黄体黄,或恶寒身热,烦躁不安,痛处拒按,右上腹可触到包块,便结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泄热利湿为主。选胆俞、中脘、阳陵泉、胆囊穴、丘墟、太冲等穴,以毫针行泻法。如壮热寒战,神昏谵语,舌质绛红,苔黄糙,脉弦滑数或细数,为火毒。治宜泻火解毒和清热养阴,应予综合治疗。针刺大椎、日月、曲池、内关、委中和阳陵泉等,也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慢性 急性发作过后,右上腹痛势绵绵,可有轻度拒按;或起病即限于右上腹痛,胃脘不适,痞闷食少,腹胀嗳气,厌油腻食物,舌苔白薄,脉弦缓,病势轻缓,常因剧烈运动或饮食不节而加重。治宜舒肝理气。选上脘、期门、梁门、日月和阳陵泉等,用毫针行平针法;或配以胆俞、肝俞和足三里等穴,针灸兼施。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其表现急性证候者,参照急性胆囊炎治疗。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选右侧胆俞(阴极)、胆囊穴、日月、期门、中脘、梁门和太冲(阳极)等穴,用毫针刺,得气后通电,一般采用可调波,刺激强度可逐渐增加,以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次2~3穴,每日治疗二次,直到完全缓解为止。也可用电极板行穴区治疗。
腧穴注射法 选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等,注射当归液或红花液,每穴5ml,或10%葡萄糖液10ml,或利胆注射液1~2ml。每次1~2穴,每日治疗二次,直到病情完全缓解。
耳针法 选胰胆、肝、十二指肠、耳神门、腹等穴,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