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胃脘痛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胃脘痛针灸治法

胃脘痛针灸治法

胃脘痛,系泛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古代又称“胃心痛”、“心下痛”或“心痛”。俗称“心口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伴发于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如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实际多指胃痛,其与“真心痛”有别。本证常因外受寒邪,寒积于中;或饮食不节,食滞不化:或情志抑郁伤肝,肝气横逆而犯胃;或恣食肥甘,热邪内生;或脾胃素弱,中阳不运等,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成。虽病邪在胃,但常关系到肝脾。随病程迁延,又可由气滞而导致血瘀,由火旺而导致阴虚。针灸治疗胃脘痛的效果,取决于原发病,因而强调对原发病的诊断。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收效明显的,有不少病例,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是都能够得到巩固。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脘痛,经过两个月住院针灸治疗,可使90%以上的病例得到缓解,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明显的调节,血浆中cAMP含量升高。
通治法 以和胃顺气为主。首选任脉和足阳明经穴、俞募穴,其次为足太阴、手厥阴和足厥阴等经穴,如脾俞、胃俞、中脘、下脘、内关、梁丘、足三里、内庭和公孙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根据病情酌用补泻,一般留针20~30分钟。为巩固疗效,要求按疗程进行计划治疗。通常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耳针治疗效果也较好。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寒邪犯胃 胃脘痛发作往往突然,遇温热则痛减,口不渴,喜热饮,喜按,苔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选穴略同通治法。用毫针行泻法,或先泻后补,或针灸并施,或重用温灸法而适当配合针法。
饮食停滞 胃脘部胀痛,嗳腐吞酸,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选穴略同通治法。用毫针行泻法,或在胃脘部腧穴上施行泻法而在足三里穴上施行平针法。
肝气犯胃 胃脘部胀痛,时或引及胁部,嗳气,或泛吐酸水,纳少,每在情志抑郁时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选肝俞、胃俞、足三里、太冲或中脘、幽门、内关、大敦等。用毫针行泻法,或在足厥阴经穴上行泻法而在其它经穴上施行先泻后补或平针法。
胃实火旺 胃脘部灼痛,拒按,痛势急迫,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泄热和胃。选中脘、合谷、足三里和内庭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用灸法。
脾胃虚弱 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痛减,泛吐酸水,食少神疲,大便溏泻,舌淡,脉细弱。洽宜培土健中。选胃俞、内关、阴陵泉和公孙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宜多灸、重灸。
此外,因气滞导致血瘀者,可加膈俞、脾俞和血海等穴;因火旺导致阴虚者可加阴谷、三阴交和中封等穴。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腧穴注射法 选肝俞、脾俞、胃俞、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或三阴交等,轮流使用,每次2~3穴。0.25~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天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实施此法,多数止痛效果显著。
腧穴埋线法 选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足三里透上巨虚或梁门左穴透右穴等,用0号羊肠线每次埋藏1~3穴,一般可20~30天埋线一次。
耳针法 选胃、肝、腹、下脚端等穴,用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间歇运针。

☚ 呕吐针灸治法   腹痛针灸治法 ☛
000017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