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胃脘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胃脘痛

病名。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出《素问·五常政大论》。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多因七情郁结,劳累过度及饮食不节所致。有寒热虚实之分。亦有虚实错杂,寒热相兼者。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详各该条。

胃脘痛

即胃痛。

胃脘痛

简称“胃痛”。病症名。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凡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胃所致,多痛急而拒按属实证;胃阴不足,脾胃阳虚所致,多痛缓而有休止,痛而喜按属虚证。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胃脘痛wèiwǎntòng

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名胃心痛、心下痛、心痛等。泛指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多因长期饮食失节, 饥饱劳倦, 脾胃虚寒, 情志郁结等所致。有外感、内伤等不同。临床所见, 往往虚实错杂, 寒热相兼, 须分清标本缓急施治。参见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有关各条。

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胃脘部近心口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常兼有脘胀不适,恶心呕吐,食纳不佳,吞酸,嗳气,大便不调等症。如《类证治裁·胃脘痛》:“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呕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 ”。
病名考证
胃脘痛名称出《素问》。《灵枢·厥病》称“胃心痛。”后世又称“心痛”、“心下痛”、“脘痛”。如《东垣试效方》说:“如胃脘当心而痛,……俗呼为心痛”。《此事难知》称“中脘痛。” 《医学刍言》也说:“膺胸之下,即为中脘,中脘痛手不可近……。” 《丹溪心法》又归属“心脾痛”,但明确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古代将心痛分为九种,但大多属胃脘痛,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又说:“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义耳。”《症因脉治·胸痛论》说得比较明确:“痛在胸之下,即名胃痛。” 至于心脏病所引起的心痛,古代也有明确的认识。参见“心痛”条。
病因病机
胃脘痛的病因比较复杂。《素问·举痛论》认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济生方》认为“皆因外感六淫,内汨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医学入门》认为饮食所伤是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景岳全书》论述本病病因较为全面,“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证,渐痛者多由后四证。” 《症因脉治》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该书云:“外感胃脘痛之因,其人中气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若内有积热,外遇湿热,两热蒸酿,则热壅胃口,亦成胃痛之症。”“内伤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痛作矣;脾胃素弱,日饮水谷,不能消受,停积中脘,则成痰饮而痛;七情六淫之火,时动于中,膏粱炙煿之热,日积于内,热久成燥,积热之痛作矣;胃阳不足,冷饮内伤,阴寒凝结,则积冷之痛作矣;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宣行,则气滞而成痛;血分素热,又喜辛辣之物,以伤其阴血,则停积于中,而成死血之痛;湿土主令,饮食不谨,湿热内生,则虫积而成痛矣。”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情志所伤、肝气犯胃亦很常见。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中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现将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归纳如下:
(1)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健运,胃不能腐熟,食滞不化,湿热内生,胃失和降而作痛。《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因,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内伤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痛作矣,”在临床实属多见。
(2)外受寒邪: 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脾阳受抑,胃气不降所致。《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作痛。《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若肝郁不解,则久郁化火,火热移胃,耗伤胃阴,则胃失润降;又火热灼伤脉络,或久痛入络,则脉络失和,或气滞日久,导致血脉滞涩,瘀血内结,则疼痛加剧,固定不移,按之痛甚。
(4)脾胃亏损: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胃痛经久不愈,伤及脾胃均能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运化呆滞,无力和降而致虚寒胃痛。
病因与分类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种种,但其发病原理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食滞不化,肝气郁结,或脾阳虚弱,久痛入络等,均能造成气机不利,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分类,要根据病程长短、身体强弱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按虚、实、寒、热进行分类。虚包括胃阴虚和脾胃虚弱;实包括气郁、食滞、痰积和瘀血胃脘痛;寒包括积冷和脾胃虚冷胃脘痛;热包括火郁和积热胃脘痛。《症因脉治》将胃脘痛分外感胃脘痛和内伤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包括寒邪入胃、时令暴热和外感湿热等所致;内伤胃脘痛包括食积、痰饮、积热、积冷、气滞、死血和虫积等。
辨证要点
首先要分清虚、实、寒、热,以及各个类型的临床特点,以便施治用方,一般来说,体质强,病程短,痛势急迫,拒按者,多为实证;体质弱,病程长,痛势隐隐,喜按者,多属虚证;灼痛,来势急迫,喜食冷饮者,多属热证。胃脘作痛,得热得暖则缓,或喜食热饮者,多属寒证。另外,胀痛或攻痛,或痛及两胁,部位不定者,是属气滞;刺痛或钝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者,是属瘀痛;痛势隐隐,口干舌燥,心中烦热者,是属阴虚;胀满而痛,嗳腐,吐后较舒者,是属食滞;胃痛食少,呕吐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者,是属痰饮胃脘痛。《类证治裁·胃脘痛》:“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痰积脘痛必呕;停饮脘痛必吞酸;食滞脘痛必嗳腐;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伤力脘痛,必瘀血停留;怒气脘痛,必呃逆胸痞;蛔动脘痛,必有休止”;“凡痛有虚实,按之痛止为虚,按之痛反甚者为实。”
病证鉴别
胃脘痛应与胸痹相鉴别。两证均有心窝部疼痛的临床表现,且呈发作性,易于混淆。但胃脘痛发作时疼痛时间较长,常与饮食有关,伴有吞酸嗳气,脘腹胀满,心呕吐等症状; 胸痹发作时疼痛时间较短,疼痛牵引肩背,连及于臂,伴有心悸、气憋,甚至手足青紫逆冷,大汗淋漓等症。《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医宗必读》从胃脘痛与胸痹胸痛的部位不同进行区别,说:“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因此,根据疼痛的部位及临床表现,两者不难鉴别。
治疗原则
张景岳认为以理气止痛为常法,《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滞,所以治疗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宜排气饮加减主之。食滞者,兼乎消导;寒滞者,兼乎温中;若止因气逆,则但理其气,病自愈矣。”朱丹溪认为必须根据起病的新久进行辨治。《丹溪心法·心脾痛》说:“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 《类证治裁》认为必须分清病变之在气在血,或理气,或和营,审证施治。该书说:“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总之,胃脘痛的治疗在理气止痛一法之外,寒邪犯胃者,宜温中散寒为主;饮食停滞者,宜消食导滞;肝气犯胃者,宜疏肝理气;肝胃郁热者,宜泄热和胃;痰饮胃痛者,宜化饮和胃;阴虚胃痛者,宜养阴益胃;瘀血停滞者,宜活血化瘀;脾胃虚寒者,宜健脾温中等等。《本草经疏》还对胃脘痛治疗的宜忌,作了较详尽的描述:“胃脘痛因火者,忌补敛、燥热、宜降、苦寒、甘寒、咸寒、辛寒;因寒者,忌破气、滞腻、苦寒,宜辛温、发散;因宿食者,忌升、补敛、苦寒,宜消导兼降气;因瘀血者,忌补气、酸敛,宜辛温、苦温以行血;因血虚者,按之则痛止,忌破气,复忌补气、燥热、辛温;因恼怒者,虚弱人忌破气,壮实人忌补气,总忌酸敛,宜降气,辛温;……。”
除药物治疗外,在饮食方面应避免粗糙、生硬、过冷过热和烈酒等刺激性饮食; 避免过饱过饥或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本病证的原因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所以,注意消除精神紧张和忧虑情绪是很重要的。如果胃痛较重,或吐血、便黑等,应注意休息,及时治疗。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和胃痉挛等均属胃脘痛的范围,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治。

☚ 怔忡   寒凝胃脘痛 ☛

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上消化道疾病。故也称心腹痛。常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和受寒后发作。临床上分为病邪阻滞和脏腑失调两类。病邪阻滞多为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致胃寒而痛;亦可因暴饮暴食积滞不化而痛。其疼痛表现为急性发作。若寒邪犯胃者,尚有受寒和喜食生冷的病史,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腻,脉紧或弦细。若食积胃痛者,尚有暴饮暴食的病史,胃脘胀闷作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恶臭,舌苔厚腻,脉数。脏腑失调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致;也可因脾肾阳虚,淤血凝滞而痛。其疼痛多呈慢性。若肝气犯胃者,尚有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病史,胃脘胀满,攻窜作痛,连及两胁,口苦嗳气,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若脾胃虚寒者,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胃部喜暖喜按,神疲乏力,纳食减少,手足不温,下利清谷,舌质淡苔薄。
治宜理气止痛为主,并根据临床表现而辨证施治。基本治疗方法:
❶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与摩法施于中脘、天枢、气海穴,往返操作10~15分钟,然后按揉足三里。
❷患者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并配合拇指按法。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凡疼痛剧烈的患者,先以止痛为主,按揉脾、胃俞,逐渐加重力量,持续2~3分钟,以左侧为主,待疼痛缓解后再按上述方法操作。对寒邪犯胃痛甚者,加按揉大肠俞,擦腹部及两侧膀胱经。食积胃痛者,重点在中脘、天枢、气海穴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15分钟。肝气郁结而致痛者,加摩膻中、期门、章门,按揉肝俞、膈俞、内关,以疏肝理气。脾胃虚寒者,着重在腰骶部用擦法。

☚ 胆囊炎   胃下垂 ☛
000200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