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
小儿时期胃肠道肿瘤较少见。但种类繁多。
胃肿瘤 分良性和恶性二类: 胃良性肿瘤中以胃平滑肌瘤及畸胎瘤较多见。前者起源于胃壁肌层,好发于近幽门部;后者起源于三胚叶组织。其他有息肉、腺瘤、纤维瘤、血管瘤等。畸胎瘤于新生儿时期即可发生,一般体积较大常为实体与多囊性,瘤体内有毛发、钙化斑块、牙齿及骨胳等。可恶变。
胃部良性肿瘤体积很小时,多无症状。待肿瘤增大后有腹胀、呕吐。如肿瘤组织坏死,可有穿孔、出血。巨大胃肿瘤压迫周围器官,造成肠梗阻或横膈上移及呼吸困难。诊断除上腹可扪及肿块外,主要靠X线检查;平片有时可见钙化阴影,钡餐检查显示胃充盈缺损。纤维胃镜检查,采取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可进一步确诊。胃部肿瘤如为单个长蒂肿瘤,可仅切除肿瘤所在的小片胃粘膜,缝合止血即可; 如为基底广阔的巨大肿瘤,侵犯胃壁较多,应作楔形切除术。如肿瘤位于幽门附近,切除缝合后有引起狭窄梗阻可能者,宜行胃部分切除术。
胃恶性肿瘤主要有胃癌、网织细胞肉瘤、恶性畸胎瘤、平滑肌肉瘤等。此外,白血病约有33%可侵犯胃粘膜及粘膜下层。小儿胃癌组织学分类有单纯癌、腺癌、硬癌和髓样癌。胃癌于儿童期罕见。早期症状有腹痛、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以及全身疲乏等。约有半数可扪及上腹部肿块。晚期胃癌可有吐血、贫血及腹水等症状。常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断,确诊时多已转移至肝、脾、大网膜、横结肠、肠系膜等处。诊断主要依靠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活检。小儿胃部恶性肿瘤,如可能时均应作次全或全胃切除术。如未能切除或已有转移者则使用化疗,但疗效不佳。
小肠肿瘤 也较少见。主要为息肉、腺瘤、囊肿,血管瘤及淋巴肉瘤等。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肿瘤向腔内生长、肠管被浸润形成狭窄或引起慢性肠套叠,堵塞肠腔造成肠梗阻。肿瘤表面可溃破而出现血便,肠道血管瘤多有反复大量出血。小肠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晚期时常出现腹水及转移。X线检查可见肠壁僵硬,充盈缺损和肠腔狭窄。术前不易确诊。治疗主要外科手术切除。
结肠肿瘤 占小儿消化道肿瘤的首位,息肉最多见。小儿结肠癌多由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形成。原发性结肠癌亦属罕见。结肠血管瘤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有排便紊乱 (腹泻或便秘)。肠梗阻多呈不完全性、血便较少。其他尚有腹胀、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肿块等。病变严重时有贫血及脱水。诊断可疑者,作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应与阑尾炎、结核性腹膜炎及肠梗阻鉴别。对家族性息肉症及溃疡性结肠炎应早期治疗,以防恶变。结肠癌早期诊断后应即施行根治术。预后不佳,平均约半年左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