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淋巴滤泡增生症
胃肠道淋巴滤泡增生是一种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胃,也可以发生于小肠和结肠。
胃淋巴滤泡增生名称很多,如淋巴样增生,反应性淋巴网状增生,假性淋巴瘤等。胃淋巴滤泡增生在病理学的表现是大量的淋巴网状组织增生 (主要的细胞类型是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散在的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嗜酸细胞少见),有淋巴滤泡形成,有慢性消化性溃疡病理征 (包括广泛的纤维化,溃疡底部有肌层中断,有肉芽组织和炎症反应、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等),局部淋巴结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
胃淋巴滤泡增生在组织学上常与恶性淋巴瘤混淆。其临床、X线、胃镜和大体病理表现酷似恶性病变,与胃癌和恶性淋巴瘤很难鉴别。胃淋巴滤泡增生的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作者认为是慢性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反应,从溃疡病的症状,X线和大体病理均证实有溃疡形成。然而,近年有人提出早期胃癌和免疫缺陷病可伴有淋巴滤泡增生。X线征象如下: 肿块伴有溃疡、浸润或缩窄性改变、界限清楚的溃疡龛影、胃粘膜皱襞肥大。病变好发于胃体和胃窦部(X片-95),很象恶性肿瘤,术前多诊断为胃癌和恶性淋巴瘤。多数病例显示有溃疡龛影,因此,认为溃疡形成是胃淋巴滤泡增生的X线特征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病理改变。X线所示的溃疡龛影之周围粘膜皱襞肥大,不是癌浸润,可为增生或水肿,非特征性。因此需注意与恶性淋巴瘤、胃癌和肥厚型胃炎等鉴别。溃疡周围有光滑均匀的充盈缺损,同时邻近的粘膜显示完整,可作为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要点。胃淋巴滤泡增生于手术前明确诊断很困难,一般胃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均不能做到此病的正确诊断,甚至冰冻切片和活检也不能除外恶性淋巴瘤,只有作胃大部切除后的胃标本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此病预后很好,生存率高,尚无死于本病的报道。
小肠淋巴滤泡增生症在小肠的粘膜下层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因此可以发生非特异性淋巴反应。有人认为这种淋巴滤泡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与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低γ球蛋白血症可合并小肠结节状淋巴样增生和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吸收不良综合征,也可伴有脂肪痢和鞭毛虫侵扰。低γ球蛋白血症合并小肠淋巴样增生并不少见。小肠结节状淋巴滤泡增生常侵犯空肠,甚至全部小肠,右侧结肠亦可侵及,但不累及直肠。X线显示小肠粘膜有无数很小的息肉状充盈缺损,约1~3mm。病变分布不匀,充盈缺损轮廓规则,呈圆形,粘膜皱襞正常,但也可增粗紊乱,正常与异常分界截然,可以合并有斯泼卢。此病可伴有血浆免疫蛋白的异常,最常见IgA缺少。因此有人认为结节状淋巴样增生可以是肠道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反应。此病也可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结肠侵犯的典型病理表现是小乳头样突起,中心有脐,双重对比钡灌肠可以显示,也有人报道呈粗大的息肉样突起,其大小约1cm或大于1cm。肠道淋巴滤泡增生于小肠比结肠多见,但是由于X线检查技术或解剖关系,小肠病变不易发现。回肠侵犯常因怀疑阑尾炎而行手术,或因肠套叠后才发现。
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多见于少年儿童,有时也可见于成年人,多数病例仅是淋巴滤泡增生,侵犯回肠末端10~15cm范围,其大小约5~7mm,X线显示回肠末端粘膜面有多发的小息肉样充盈缺损,代表淋巴滤泡广泛增生,有时小肠壁弹力也略减少。Golden早在1945年称之为非硬化性肠炎。有人认为这种改变是感染的反应,是上皮下正常淋巴样组织积聚所致,并证实小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也可有这种非特异性淋巴滤泡增生。有的病例临床上很象阑尾炎;有的完全无任何症状,而是在作肠道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并不一定都有临床意义。回肠末端的这种变化曾经探查证实不是淋巴瘤也不是限局性肠炎,仅仅是淋巴滤泡增生。此病可自然全愈,用激素可促使其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