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病
胃痛是指胃功能减弱而出现上腹部持续疼痛的病症。《四部医典》云:“胃弛则出现持续作痛”。在临床上本病极易被误诊为“胃虚”症。前者胃痛症状明显,后者表现以胃火虚衰,消化不良为主,两者应加以鉴别。本病主要由于三根之平衡失常,阴寒内盛,胃火衰败,或胃中巴达干、血因赫依寒凝结成痞所致。在日常生活中,寒热不调,恣食生冷、不易消化之品,食后少动,受凉或思虑过度,或过食辛热之品导致肝胆热邪降于胃,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疼痛、嗳气、泛恶、呕吐。治宜以止痛调理三根为总则。用肉桂五味散(肉桂15g,丁香、广木香、青木香各12g,蒲公英9g,共研细末,红糖水送服)或寒水石八味丸,并酌情取剑突穴、痞穴、脾胃脉等穴位施以艾灸、火针、放血等外治。临床常见下述证型,可随症施治:
赫依盛型者饥饿时多痛,胃脘胀满,嗳气,脉虚芤,舌红而干,小便清。治宜抑赫依,止疼痛为原则。药物可投广木香六味散内服或与主剂交替服用。
希拉盛型者胃刺痛,且食物消化后加重,口苦,泛恶,时或吐黄水或泻泄,脉细数,小便黄,舌苔薄黄。治宜以清希拉,止疼痛为原则。用金色诃子五味散或与主剂交替服用。
巴达干盛型者胃闷痛或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呕吐,口发涩,脉沉,舌苔浅灰色而厚,尿白。治宜祛巴达干、止痛,用胃方诃子十味散或洁白丸;或从中任选一剂与主剂交替服用。
包如型者胃时痛时缓,遇寒加重,痛彻后背,口发涩,作呕泛酸,脉大而数,舌红,小便赤黄色。治宜抑包如,止痛为原则。用松石十三味丸与主剂交替服用。以青木香四味汤为引送下。
此外还有痞性者,食后疼痛加重,嗳气,呕吐,在剑突下可摸及硬块,体虚,脉弛,小便见泡沫。治宜破痞止痛,用猛虎四味散单服或与主剂交替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