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手术后代谢障碍
胃切除或(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机体发生的代谢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脂肪吸收不良: 胃手术后肠道对脂肪吸收能力下降,其发生率在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形术后约占10%;在毕氏Ⅰ式胃切除术后约为5%;而在毕氏Ⅱ式胃切除术后可高达50%。其中多系轻度脂肪吸收不良;少数可发生严重脂肪泻,并导致营养障碍。脂肪吸收不良是由于消化道重建后,脂肪与消化液不能充分接触、输入肠襻淤滞、胰腺功能不全等所致。补充胰酶后可增加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输入肠襻淤滞者因肠道常有细菌过度繁殖,可用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宜作重建手术,由毕氏Ⅱ式改为毕氏Ⅰ式,常可得到改善。
(2)骨胳病: 胃手术后由于钙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可产生骨质疏松和骨软化。据报道,经骨活组织检查证实胃手术后骨病的发生率为15%左右,多数在胃手术5年后发生。临床上可出现背痛或普遍性骨痛,严重者可致骨胳畸形、跛行,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骨胳X线片可见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或自发性骨折。血清钙、磷可稍下降。24小时尿钙排出量减少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升高为较敏感的诊断指标。使用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等)、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有效。
(3)缺铁性贫血: 在胃手术后常见。术后三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达30~40%,术后六年可增至50%。女性患者因月经失血,铁的贮存较少及代偿能力较差,故比男性更易发生。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残胃低酸致铁不易被溶解吸收以及食物所含铁未经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幽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或因通过上段小肠过快而造成铁的吸收不良所致;吻合口炎或吻合口溃疡合并出血,也可造成铁的大量丢失。此外,胃手术方式对铁的缺乏也有关,缺铁性贫血很少发生于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加胃窦切除)后,却易发生在毕氏Ⅱ式胃切除术后。治疗除针对胃炎或溃疡出血外,可口服铁剂,加用维生素C和稀盐酸,以促进铁的吸收。铁剂口服吸收不良时,可改用肌内或静脉注射。
(4)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见于胃部分切除术后晚期。比较少见,发生率为0.3~1.5%。但在全胃切除术后,其发生率可高达60%。由于维生素B12的吸收必须有内因子的存在,而内因子大部分是由胃底粘膜壁细胞所产生,全胃切除术后内因子的缺乏使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胃部分切除术者,虽然胃底粘膜仍然保存,但因术后胃炎、残胃粘膜萎缩,也可使内因子分泌不足。有输入肠襻淤滞时,细菌过度生长繁殖,与宿主竞争吸收维生素B12,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由于人体储存的维生素B12量多,大约三年才能耗尽,所以胃切除术后维生素B12的缺乏是逐渐地发生 ,一般在术后二年左右始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缺乏是由于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所致;也可由于肠襻淤滞,过度生长的细菌合成一种类似叶酸物质,此物质并不具有天然叶酸的功能,却可影响叶酸的吸收。临床上主要是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合并脊索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可根据病史、血象、骨髓象以及血清中维生素B12或叶酸浓度测定。应用维生素B12治疗效果良好,第一周二次,每次肌内注射1,000 mcg,以后每周一次250 mcg,直至血象恢复正常,常应继续维持,每1~11/2月用1,000 mcg。如维生素B12效果不佳,则应加用叶酸治疗亦可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