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胁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胁疽

病名。系生于胁部之无头疽。出《外科理例》卷四。由足厥阴肝经郁火积聚而发。初起如梅李,坚硬平塌,漫肿木疼,不红不热,成脓迟缓,溃后脓水清稀,早期治宜柴胡清肝汤,溃后托里消毒散内服。余同溃疡治疗。

胁疽

即胸胁部的慢性脓肿。正气虚弱的虚劳病人多患此病。为痰火阻遏经络所致。初起胁部隆起一皮色不红的结节,疼痛不甚,渐次增大,长时不破,破后疮口长期不愈。

胁疽xié jū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 卷赤小豆(1) 。病证名。系生于胁部之无头疽,出《外科理例》卷四,由足厥阴肝经郁火积聚而发。初起如梅李,坚硬平塌,漫肿木痛,不红不热,成脓迟缓,溃后脓水清稀,早期治宜柴胡清肝汤,溃后宜内服托里消毒散。

胁疽

胁疽

生于胁部的疽,称为胁疽,见于《外科理例》。它具有初起皮色不变,漫肿隐痛,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易成瘘,可伤及内膜或肋骨等特征。多因体虚正气不足,或有肺痨病史,复由忿怒郁闷,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灼津为痰,凝滞络道,遂致气机不得疏通,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初起多在胁肋部肌肉深处,隐隐作痛,漫肿皮色不变,全身症状不显,此属气滞痰凝,宜清肝解郁、行滞散结、化痰消肿,用清肝解郁汤合小金丹。数月后,肿势渐重,疼痛加重,并伴有潮热、面色潮红、盗汗、纳呆、舌苔薄黄、脉细数等症,此属酿脓,宜养阴清热托毒,选用透脓散合清骨散、护膜散。若溃破出脓,其质清稀,状如豆浆;或色晦气秽而有泡沫者,乃是逆证,预后较差。若兼见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不寐、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此属气血两虚,宜调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若兼见骨蒸颧红、潮热盗汗、咳嗽痰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此属阴虚火旺,宜养阴清热,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
外治: 初期选用阳和解凝膏掺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可穿刺抽脓,溃后,用七三丹药捻引流,脓尽用生肌散,以太乙膏盖贴。

☚ 穿拐痰   瘰疬 ☛

胁疽xié jū

hypochondriac carbunc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