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萎陷疗法
肺结核的萎陷疗法是用手术方法使有结核病变的肺组织静息、萎陷,停止或减少呼吸运动,从而促进病灶修复治愈。被萎陷的肺组织血流缓慢,淋巴瘀滞,造成局部缺氧现象,不利于结核菌的发育,从而减轻中毒症状,有助于病人的恢复。
肺结核病萎陷疗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临床上曾沿用过多种萎陷方法,如膈神经压断术、人工气胸术、胸膜粘连烙断术、胸膜外人工气胸、胸膜外气胸、骨膜外填充术、人工气腹术、胸膜外胸廓改形术(以下简称胸改术)等。随着肺切除手术的迅速发展,切除疗法的效果远远优于萎陷治疗,所以肺结核的萎陷疗法日益减少,其中有些已被放弃。现将目前仍在应用的几种萎陷手术简述如下:
人工气胸术 将空气注入胸膜腔内使病肺受压缩。适用于单侧上肺叶的浸润型肺结核或限局性空洞,胸膜腔无粘连的病例。此法简单,可在门诊治疗,与化疗结合应用,收效较好。疗程终了后,一旦停止注气,肺仍可以膨胀,恢复其呼吸功能。但由于化疗效果良好,而且长时间注气可能污染胸腔,或造成脏层胸膜纤维性增厚,影响肺的膨胀和呼吸功能,此法近年来已少用。
人工气腹术 将空气注入腹腔,增加腹压,使膈升高活动也受限,这就减小了胸腔的容量。这手术适用于两肺下叶的结核性病变,并发症少,不影响胸膜腔,临床上仍在采用。
胸膜外胸廓改形术 此手术是切除患侧的部分肋骨使胸腔下陷,减少胸腔容量,使病肺得以萎陷,有利于结核病灶的吸收和修复。此手术最适用于治疗上肺叶外周型的结核性空洞,以位于肺尖部的空洞收效最好。但作为治疗肺结核的典型手术,近年来已少使用。对年老体弱,心血管功能有欠缺或肺功能不足的病人,胸廓改形术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此外,胸廓改形术常用于肺切除后消除残腔,尤其是上肺叶切除后,下肺叶尖部有结节性病灶时,加作胸廓改形术能稳定远期效果。但对青少年不适用,因他们的骨关节在发育成长时期,切除一侧肋骨,易发生脊椎侧曲,胸部严重畸形,并影响肺功能。肺结核合并有支气管扩张、狭窄或内膜结核者,也不宜作此手术。对肺功能低下的病例,特别是患侧仍有相当量的通气功能时,要慎用,防止进一步减低肺功能。
手术时,应按肺内空洞的位置决定切除肋骨的根数。通常分期进行,自上而下依次将肋骨切除。萎陷的范围应切至空洞以下两条肋骨。第一期常切除第一至第四根肋骨。三周后作第二期手术,切除第五至第七或第八根肋骨。一次切除肋骨过多或过长可招致严重的反常呼吸而危及病人生命。
胸廓改形术多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也可用局部浸润麻醉,病人取健侧卧位,行后外侧(绕肩胛骨下角)弧形切口,依次切开胸部肌层,显露出肋骨,先切除第二或第三肋,再往上切除各肋。切第一肋时要注意勿伤及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手术中要遵照以下原则:
❶切肋骨时要严格的做到骨膜内分离,以防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并注意勿穿破胸膜。
❷全部肋骨的后端要彻底切除,最好连肋骨小头及椎骨横突一并切掉,以加强椎旁沟的萎陷作用。
❸肋骨切除长度:第一肋要全部切除(后自肋骨小头,前至肋软骨);第二肋的前端切至肋锁关节;第三肋切至腋前线; 第四肋切至腋中线。三肋以下各肋第一期胸改时,不可切除过多,以防导致反常呼吸。如发现前胸部萎陷不够,待胸壁固定后还可以在第二期胸改时将留长的肋骨前端切除。两期胸改术的间隔一般为三周,最多不超过一个月。间隔太久、胸壁已硬化,二期胸改后的萎陷效果不佳。胸廓改形术后痰菌阴转率高达85%以上。
改良型胸廓改形术 为了减少术后胸廓畸形,使手术一次完成,曾有人提出改良型胸改手术,如北京阜外医院采用的骨成形胸廓改形术,即作胸膜外肺顶区松解术,保留第一肋。将2~5肋后端(在近横突处)切断,并依次将其后端固定在第六肋上;或切除第一、二、三肋,将第四至六或七肋后部按需要切除一段,选切下来的较长一根肋骨斜置,其上端固定在第三肋软骨上,下端固定在第七或第八肋上。又如有人提倡后上部胸改加作“十字”形肋骨内翻固定术,以增强对肺结核空洞的萎陷能力。还有人主张作广泛的胸膜外松解术,同时切下第五、六两根肋骨呈“十字”交叉置于胸膜外腔内,将两肋的前端分别固定在第四肋骨上,两后端分别固定在第七肋上。这些改良式的胸改术并未得到推广,因其远期效果也不如标准胸改术。
胸膜外气胸和骨膜外填球术 胸膜外气胸是在胸内筋膜层将壁层胸膜分离,造成一个腔隙,术后注气,称为胸膜外人工气胸。因气体被吸收,须定期补充。有人主张注油,称为胸膜油胸; 有的将肋骨的骨膜剥脱,造成骨膜外空隙,在空隙内填塞塑料球,称为骨膜外填球术。
这些方法,都是用以代替胸改术,但常发生空隙感染,现已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