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病名。以肱骨解剖颈下2~3厘米处,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和伤肢纵轴叩击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上臂上段可见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肱骨外科颈骨折ɡōnɡɡǔwàikējǐnɡɡǔzhé病名。以肱骨解剖颈下2 ~ 3 厘米肿胀、疼痛、压痛, 伤肢纵轴叩击痛, 肩关节活动障碍, 上臂上段可见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系指在肱骨解剖颈下2~3cm,相当于肱骨大、小结节狭窄的下部,在肱骨干的交接处发生的骨折。壮年或老年人多见,偶而见于儿童。主要因间接外力造成,偶有直接外力打击肩部而发生者。根据外力打击的情况不同,骨折可分为 ❶裂纹骨折:肩部外侧受到直接暴力,造成大结节骨折合并肱骨外科颈裂纹骨折。 ❷外展型骨折: 由间接暴力造成,骨折近段内收,远段外展。骨折远端外侧的骨皮质嵌插于骨折近端内侧或两骨折端重叠移位,远端位于近端的内侧,形成向内成角畸形。 ❸内收型骨折: 较少见,亦因间接暴力造成。因外力使骨折近段外展,骨折远段内收。骨折远端与近段的外侧嵌插或重叠移位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形成向外成角畸形。诊断容易,应注意与肩关节脱位鉴别。根据肩部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X线正位片显示的外展与内收型骨折,只能说明骨折内、外侧方的情况,至于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叠移位畸形,需摄肱骨头颈处腋位X线片,以确定骨折断端向前成角等情况。 肱骨外科颈骨折常是肩关节脱位的继发骨折。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时,可能有腋神经损伤。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近关节骨折,因容易与附近组织发生粘连,在治疗中要求早期功能活动。裂纹骨折,无需外固定,患肢用三角巾悬吊2~3周,尽早肩关节活动。外展型骨折,移位少或嵌插骨折;或年老病人骨折断端嵌插者不必整复,仅作局部夹板超关节固定2~3周,在无痛范围内早期活动。内收型不稳定的骨折,伤肢在外展前屈位持续牵引3周后,换超关节夹板固定,开始肩关节活动。有不少病人骨折完全移位极不稳定,手法整复失败或治疗较晚,已不能手法整复者,尤其是青壮年应切开整复并用螺丝钉或钢针内固定,术后伤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三周,早期功能活动。 ☚ 肱骨上端骨折 肱骨骨干骨折 ☛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厘米处的骨折。亦称臑骨上段骨折、臑骨肩端骨折、臂膊骨伤折。肱骨外科颈为松、坚质骨接壤处,常易发生骨折。以老年人较多见,亦可发生于儿童与成人。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接近关节的骨折,周围肌肉较多,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弛,骨折后经筋受损,瘀阻经络,在中年、老年患者易出现肩关节粘连,肌肉萎缩, 肩关节活动障碍。 直接暴力所致的骨折较少见。如跌仆时肩部着地或肩部外侧受到暴力直接打击,可造成无移位的肱骨大结节与外科颈裂缝骨折,或为有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如跌仆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向上传达,若暴力较小时仅造成无移位的嵌插骨折; 若上肢在外展位时跌仆,则可致外展型骨折,骨折端向前、内突起成角,有时远骨折端向内侧移位,或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 若上肢在内收位跌仆时,则可产生内收型骨折,骨折端向外侧突起成角,或远骨折端向外侧移位; 若上肢在外展外旋位跌仆时,且暴力严重,可致外展型骨折并发肩关节前、下脱位,肱骨头在肩关节盂下偏前方呈外展、旋转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骨折段的内侧,临床上很少见,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患肢严重残废。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和伤肢纵轴叩击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上臂上段可见瘀斑,除无移位骨折外,均可出现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能触摸到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处,可与肩关节脱位作鉴别。内收型骨折在上臂上端外侧可摸到突起的远段骨折端和成角畸形处。拍摄X线片可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均不需整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2~3周,或用上臂超肩夹板固定。有移位骨折,需作手法整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相对拔伸,以纠正缩短移位。再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 (1) 外展型骨折,医者两手环扣患部,两拇指按于近骨折端的外侧,余指抱远骨折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同时助手在拔伸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 内收型骨折,则医者用两拇指压住骨折成角部位向内推按,两手余指使伤肢远端外展,同时助手在拔伸下将上臂外展即可复位。如成角畸形过大,可继续将上臂外展、上举前臂过头顶,此时改用两拇指推挤骨折远段内侧,余指挤压成角突出处,如有骨移动感,断端互相抵触,则可矫正成角畸形。 (3) 对合并肩关节脱位者,可先整复骨折,然后用手法推送肱骨头; 亦可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或先持续牵引,使肩盂和远骨折端之间的间隙加大,然后整复肱骨头脱位,再整复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复位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用上臂超关节夹板固定,共四块,在内侧夹板之一端包上大头垫。若为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成角突起处,另外三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用绷带缠绕,三条布带扎缚,前臂用托板悬吊胸前; 若内收型骨折,大头垫则放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移位较严重者,尚可配合铁丝外展架固定或在架上加用皮肤牵引3周,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其角度视移位程度而定。肱骨外科颈骨折并有肩关节脱位的固定同内收型。 治疗期间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对中老年患者尤为重要,以防止肩关节僵凝,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早期先让患者握拳,屈伸肘、腕关节,舒缩上肢肌肉等活动,3周后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每日练习十余次。一般在4周左右即可解除外固定。 骨折早期,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选用祛伤汤、新伤续断汤或一盘珠方加三七、姜黄,外敷弃杖散或消瘀止痛膏等。老年患者则因其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易致肌肉萎缩、关节不利,故在中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还应加用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药物,内服可选用接骨丹、接骨紫金丹或生血补髓汤,外敷接骨续筋膏或接骨膏。解除固定后,可选用舒筋汤、海桐皮汤熏洗,亦可适当配合按摩推拿。 ☚ 肩胛骨骨折 肱骨干骨折 ☛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下2—3 cm处的骨折。以老年人较多见,亦可发生于儿童与成人。间接暴力如跌仆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向上传达,若暴力较小时仅造成无移位的嵌插骨折;若上肢在外展位时跌仆,则可致外展型骨折,骨折端向前、内突起成角,有时远骨折端向内侧移位,或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若上肢在内收位跌仆时,则可产生内收型骨折;骨折端向外旋位跌扑时,且暴力严重,可致外展型骨折并发肩关节前、下脱位,肱骨头在肩关节盂下偏前方呈外展、旋转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骨折段的内侧,临床上很少见,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患肢严重残废。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和伤肢纵轴叩击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上臂上段可见瘀斑,除无移位骨折外,均可出现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能触摸到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处,可与肩关节脱位作鉴别。内收型骨折在上臂上端外侧可摸到突起的远段骨折端和成角畸形处。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嵌插骨折,均不需整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2—3星期,或用上臂超肩夹板固定。有移位骨折,需作手法整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相对拔伸,以纠正缩短移位,再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 复位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用上臂超关节夹板固定,共4块,在内侧夹板之一端包上大头垫。若为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成角突起处,另外3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用绷带缠绕,3条布带扎缚,前壁用托板悬吊胸前;若内收型骨折,大头垫侧放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移位较严重者,尚可配合铁丝外展架固定或在架上加用皮肤牵引3星期,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其角度视移位程度而定。肱骨外科颈骨折并有肩关节脱位的固定同内收型。 治疗期间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对中老年患者尤为重要,以防止肩关节僵凝、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早期先让患者握拳,屈伸肘、腕关节,舒缩上肢肌肉等活动,3星期后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每日练习十余次。一般在4星期左右即可解除外固定。 ☚ 肩胛骨骨折 肱骨干骨折 ☛ 00024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