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肥水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肥水之战》
司马光 太元七年(1),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2),议曰:“自吾承业(3),垂三十载(4),四方略定(5),唯东南一隅,未霑王化(6)。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7):“陛下恭行天罚(8),必有征无战(9),晋主不衔璧军门(10),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11),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曰(12):“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13),武王犹为之旋师(14)。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15),君臣辑睦(16),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17):“今岁镇守斗(18),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 ”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19)。天道幽远(20),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21)。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 ”对曰: “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22),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23)。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衅(24)。”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舍道旁,无时可成(25)。吾当内断于心耳! ”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26),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 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27);吾虽未为令主(28),亦非闇劣(29)。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30)?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 ”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31),布满畿甸(32),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33),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 ”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 太子宏曰:“今岁在吴分,又晋君无罪,若大举不捷,恐威名外挫,财力内竭,此群下所以疑也! ”坚曰:“昔吾灭燕(34),亦犯岁而捷,天道固难知也。秦灭六国,六国之君岂皆暴虐乎?” 冠军、京兆尹慕容垂言于坚曰(35):“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36),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白满朝(37),而蕞尔江南(38),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 《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39)。’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 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40)。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壹之功(41)! ”坚大悦曰:“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赐帛五百匹。 坚锐意欲取江东,寝不能旦。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42)。’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43),正朔会不归人(44)。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坚曰:“帝王历数(45),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 刘禅岂非汉之苗裔邪(46)?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耳(47)! ” 坚素信重沙门道安(48),群臣使道安乘间进言。十一月,坚与道安同辇游于东苑,坚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 ”安曰:“陛下应天御世(49),居中土而制四维(50),自足比隆尧、舜(51);何必栉风沐雨(52),经略遐方乎(53)?且东南卑湿,沴气易构(54),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复,何足以上劳大驾也!”坚曰:“天生烝民而树之君(55),使司牧之(56),朕岂敢惮劳(57),使彼一方独不被泽乎(58)!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无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驻跸洛阳(59),遣使者奉尺书于前,诸将总六师于后,彼必稽首入臣(60),不必亲涉江、淮也。”坚不听。 坚所幸张夫人谏曰(61):“妾闻天地之生万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顺之,故功无不成。是以黄帝服牛乘马,因其性也(62);禹浚九川,障九泽,因其势也(63);后稷播殖百谷,因其时也(64);汤、武帅天下而攻桀、纣,因其心也(65);皆有因则成,无因则败。今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66)。’天犹因民,而况人乎! 妾又闻王者出师,必上观天道,下顺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请验之天道。谚云‘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嗥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自秋、冬以来,众鸡夜鸣,群犬哀嗥,厩马多惊,武库兵器自动有声,此皆非出师之祥也。”坚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坚幼子中山公诜最有宠(67),亦谏曰:“臣闻国之兴亡,系贤人之用舍(68)。今阳平公,国之谋主,而陛下违之; 晋有谢安、桓冲,而陛下伐之,臣窃惑之! ”坚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 ” ……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69)。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70);势还不远(71),可先为起第(72)。”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金城赵盛之为少年都统(73)。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74)。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75),所陈策画,何可从也!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76),苟为谄谀之言(77),以会陛下之意(78)。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79)、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80),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 ”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81),在此行也! ”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82),凉州之兵始达咸阳(83),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84),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85)。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86)。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87),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88),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89); 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90)。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91),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92),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93)。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94)。安遂游陟(95),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96),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97)。”冲对佐吏叹曰(98):“谢安石有庙堂之量(99),不闲将略(100)。今大敌垂至(101),方游谈不暇(102),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103),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104)! ”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105)。慕容垂拔郧城(106)。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107),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108),栅淮以遏东兵(109)。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旧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110)。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111),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112),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113)。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114),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115);又分兵断其归津(116),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117)。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118),顾谓融曰:“此亦勍敌(119),何谓弱也! ”怃然始有惧色(120)。 秦兵逼肥水而陈(121),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122),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123),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124),蔑不胜矣(125)!”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126),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127);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128),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129),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130),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 ”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131)。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及仪服、器械、军资、珍宝、畜产,不可胜计(132)。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133),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134),了无喜色(135),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136),过户限(137),不觉屐齿之折(138)。 〔注释〕(1)太元: 晋孝武帝年号。太元七年: 公元382年。(2)秦王坚:东晋时北方氏族建立的前秦国王苻坚。太极殿:前秦京城长安皇宫的正殿。(3)承业:继承王位。(4)垂:将近。垂三十载:苻坚于公元357年杀前秦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到太元七年已经二十六年,所以说将近三十年。(5)略定:平定。(6)霑:同“沾”,润泽。此处作蒙受解。王化:帝王的教化。(7)秘书监:官名,秘书省的长官,掌管朝廷的图书典籍。朱肜(rong):《晋书·苻坚载记》作“朱彤”。(8)恭行天罚:奉行上天(对晋朝)的惩罚。语出《尚书·甘誓》: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9)有征无战: 王者之师征伐有罪,无人敢于抵抗。(10)衔璧军门:古代国君战败投降时,自缚双手,口衔璧到营门投降。(11)中国:指中原。桑梓:家乡。要使西晋末年南流的人民回返家乡。告成岱宗: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庆祝大功告成。(12)尚书左仆射(ye): 尚书省的长官。(13)三仁: 指商朝纣王时的三位贤臣比干、箕子和微子。语出《论语·微子》: “殷有三仁焉” 。(14)旋师: 退兵。(15)谢安: 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孝武帝时为尚书仆射,领中书令。苻坚南犯,安为征讨大都督,是肥水之战时晋军的统帅。桓冲:字幼子,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时都督江、荆各州军事兼荆州刺史。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16)辑睦: 和睦、团结。(17)太子左卫率:护卫太子的武官。(18)岁: 岁星,即木星,也称“太岁” 。镇:土星。斗: 即斗宿,其分野在吴越,东晋占有之区域。古人认为岁、镇星运行之处,不可侵犯。(19)逆岁: 冒犯岁星的方位行动。杨倞注引《尸子》:武王伐纣,鱼辛劝说,“岁在北方,不可北征。”武王不从。违卜:违背占卜所得的征兆。《史记·齐世家》载,武王伐纣前去占卜,得凶卦,大家都很害怕,只有太公望劝他按原计划出征,武王终于下令进军。(20)天道: 上天显示的迹象。幽远: 幽深渺茫。(21)孙皓: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孙,后降于晋。(22)三国之君: 指纣王、夫差、孙皓。(23)易于拾遗: 比捡掉在地上的东西还要容易。(24)衅(xin): 空隙。(25)筑舍道旁,无时可成: 原话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朱熹注: “如将筑室而与行道之人谋之,人人得为异论,其能有成也哉?古语云:‘作舍道边,三年无成’ ”,比喻毫无主见,则一事无成。(26)阳平公融: 苻坚之弟苻融,字博休,封为阳平公。这时为征南大将军。(27)资仗:军资兵器。(28)令主: 贤明的君主。令: 善。(29)闇(an)劣: 昏庸无能。(30)何患不克:岂怕打不赢。(31)宠育: 宠爱扶植。秦主苻坚统一中原,降伏鲜卑、羯、羌等族,对其首领则大为宠信重用,如慕容垂、姚苌。(32)畿甸:京城附近。(33)王景略: 王猛字景略,曾为苻坚丞相,是辅佐苻坚创立帝业的重要人物。他临终时曾对苻坚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 (《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34)燕: 前燕,为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在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公元370年,王猛率领前秦军队灭前燕。(35)冠军: 即冠军将军。京兆尹:京城的行政长官。慕容垂:本前燕王子,为太傅慕容评所忌,投奔前秦。(36)应期:顺应天命。(37)韩、白:韩信,汉初名将; 白起,秦国名将。(38)蕞(zui)尔: 渺小的样子。(39)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语见《诗经·小雅·小旻》。孔:甚。不集:不成。意谓出主意的人太多,事情就办不成。(40)张、杜:张华,字茂先,晋武帝时任中书令、度支尚书;杜预,字元凯,继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拜镇南大将军。武帝将伐吴,臣僚多不赞成,只有张华、杜预等二三人支持。(41)混壹: 即混一,或作浑一,统一的意思。(4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大意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 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43)戎狄:古代称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此处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44)正朔:正月初一。古时改换朝代,要改正朔。此借指历法。会:大概。归人:《通鉴》胡三省注,“不归夷狄也”。意谓胡族不会有更改正朔的权利。(45)历数: 天道、气运。(46)刘禅:三国蜀主,刘备之子,后降魏。(47)不达变通: 不懂得随机应变。(48)沙门:梵语,佛家对出家修行者的称呼。道安:晋朝高僧,本姓卫,曾师事佛图澄。苻坚破襄阳,将他迎至长安,加以宠信。(49)应天御世:顺应天命,统治人间。(50)制:统治。四维:四方。(51)比: 邻近。隆: 兴隆。自足比隆尧舜: 自然能够达到象唐尧、虞舜时候那样的兴隆盛世。(52)栉(zhi)风沐雨:经受风吹雨打。形容过度操劳,无暇梳洗。(53)遐方: 远方。(54)诊(li)气:恶气、灾气。构: 通“遘” ,沾染。(55)烝民: 众民。(56)司牧:统治、管理。(57)惮(dan)劳:害怕劳苦。(58)被泽: 受到恩泽。(59)跸(bi): 帝王外出,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叫跸。驻跸: 古代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称驻跸。(60)稽(qi)首:叩头至地。稽首入臣: 前来叩头称臣请降。(61)幸:宠爱。(62)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姬姓,生于轩辕,又称轩辕氏。服:役使。因: 顺着。(63)禹:夏禹,夏代开国之主,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浚(jun):疏导。障:这里指筑堤防洪。因其势: 因势疏导。(64)后稷:传说中周朝的祖先,名弃,在虞舜时主农事,播植百谷。因其时:适应时序季节的变化。(65)汤: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 周武王,讨纣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桀: 名癸,夏朝亡国之君。纣: 商纣王,名受辛,商朝末代君主。因其心: 顺应人心。(66)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语出《尚书·皋陶谟》,意思是说,上天的视听来自民众的视听,即天意取决于民意的意思。聪明: 闻见。(67)中山公诜(shen):苻诜,受封为中山公。(68)系贤人之用舍: 决定于任用还是舍弃贤能之人。(69)羽林郎:羽林军(禁卫军)的军官。(70)司马昌明: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吏部尚书:尚书省吏部的长官。侍中: 皇帝的侍从官。(71)势还不远:从形势看,班师还朝的时间不会太远。(72)可先为起第:可以先给晋朝投降的君臣盖起官邸来。(73)秦州: 前秦时州名,治上邦(今甘肃天水西南)。主簿: 负责文书簿籍的官员。金城: 今甘肃省兰州市东。都统:高级武官。(74)姚苌(chang):羌族首领之一,其兄姚襄被苻坚打败,姚苌投降苻坚,被任命为扬武将军。后乘苻坚之败,自称秦王,杀苻坚,建后秦。(75)风尘之变: 指突然发生的战争。以逞其志:借以实现他们的志愿。(76)闲: 同“娴” ,熟练,熟悉。不闲军旅: 不熟悉军事。(77)谄谀之言: 阿谀奉承的话。(78)会: 迎合。(79)张蚝(ci): 秦将,以平燕有功封为前将军。(80)龙骧: 苻坚称帝前曾为龙骧将军。(81)建中兴之业:指恢复前燕政权的事业。(82)项城: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83)凉州: 州名,在今甘肃省武威县。(84)幽冀: 今河北省北部地区。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85)运漕: 指运粮船。漕: 水路转运粮食。(86)颍口: 地名,在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地处颍水入淮之口。(87)谢石:字石奴,谢安弟。(88)谢玄: 字幼度,谢安的侄儿。(89)谢琰:字瑗度,谢安子。桓伊: 字叔夏,谯(今安徽宿县)人。东晋名将。(90)寿阳: 今安徽省寿县。(91)夷然: 神态坦然的样子。(92)命驾:下令准备车子。山墅: 山间别墅。(93)围棋赌墅: 以别墅作为下棋的赌注。(94)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下成平局,而且不能取胜。(95)陟(zhi): 登山。(96)根本:指京师建康一带。(97)西藩: 西部防线。此指荆州。(98)佐吏: 指幕僚之类的下属官吏。(99)庙堂之量:朝廷大臣的度量。庙堂: 朝廷。(100)不闲将略: 不熟悉用兵打仗。(101)垂至: 即将到来。(102)方游谈不暇: 正忙着游玩闲谈。(103)不经事少年: 没有经验的年轻人。(104)左衽(ren): 衣襟开在左边,少数民族的服装。语出《论语》: “吾其披发左衽矣。” (105)参军: 官名,军中的参谋人员。淮南: 郡名,今安徽寿县一带地方。(106)郧(yun)城: 今湖北省安陆县。(107)硖(xia)石: 这里指安徽省寿县西北的硖石。(108)洛涧: 水名,发源于安徽省合肥县,北流至怀远县入淮河,入淮处称为洛口,这里似指洛口而言。(109)栅淮: 在淮河中设置栅栏。以遏东兵:用以阻止从东面来增援的晋师战船。(110)兼道就融于寿阳: 日夜兼程前往寿阳与苻融会师。(111)朱序: 字次伦,原为驻守襄阳的晋军将领。太元四年(379)二月,秦兵陷襄阳,朱序战败被俘,押送长安,被苻坚任命为度支尚书。强弱异势: 双方兵力相差太远。(112)夺气: 丧失锐气。(113)以老秦师: 用以消磨秦军的斗志。老: 这里用作动词。(114)广陵: 今江苏省扬州市。刘牢之: 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东晋名将。趣: 同“趋” ,迅速前往。(115)弋(yi)阳: 前秦郡名,在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116)归津; 撤退的渡口。(117)军实:军需品。(118)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寿县北四里,肥水之北。(119)勍(qing)敌:强敌,劲敌。(120)怃(wu)然: 失意丧气的样子。(121)逼:靠近。肥水:亦作淝水,发源于安徽省合肥西南紫蓬山,北流二十里分为两支,一支流入巢湖,另一支北流至寿县入淮水。(122)悬军: 孤军。(123)少却: 稍稍后退一点。(124)蹙(cu):紧逼。(125)蔑:没有。(126)欲以帅退者: 想要率领那些后退的士兵,阻止溃退。(127)青冈:在寿县西北。(128)蹈藉: 践踏。(129)唳(li): 鹤鸣声。(130)重以饥冻:加上饥寒交迫。(131)张天锡; 字纯嘏,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附近)人。前凉张骏少子。张骏死后,继为前凉王。太元元年(376)秦兵攻破凉州,天锡战败投降,被苻坚任命为北部尚书。(132)云母车: 以云母作装饰的车子。云母: 是一种晶体矿物,透明,有光泽,颜色种类很多。(133)飧(sun): 熟食。豚髀(bi): 猪腿。(134)摄书: 把信收好。(135)了无喜色: 毫无高兴的样子,形容不动声色。(136)还内:回到卧室。(137)户限:门槛。(138)屐(ji)齿:古代木鞋上装的齿状物。 〔鉴赏〕在我国灿烂的史传文学中,有不少记叙战争的名篇,《肥水之战》便是最出色的几篇之一。 一次大的战斗,往往历程复杂,人物众多,头绪纷繁。要想写得既反映出全局概貌,又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是颇不容易的。试看一些描写战争的长篇巨著,或者看那些能够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电影,往往也有顾此失彼的毛病。《资治通鉴》中的《肥水之战》,却能把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写得如此脉络分明,确实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前半篇是写秦方的备战活动。作者抛开其它种种内容不写,单写战与不战的反复论战,这当然不是作者的随意取舍,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局的关键问题。就在这场长达十个月的论战中,充分显示了前秦统治者苻坚刚愎自用的性格。 劝说苻坚不要征晋的,有了解敌我双方历史地理状况的富于经验的老臣,如尚书左仆射权翼等人,还有苻坚的亲弟苻融、宠爱的夫人和太子,又有苻坚信重的沙门道安。劝说的内容,有双方实力的具体分析,有引用历史教训的,也有引用天象吉凶地理形势的。沙门道安则提出了“驻跸洛阳”这种比较缓和的办法。可是,苻坚都一一拒而不听。你讲天道,他说“天道幽远” “天道难知”。你引历史、地理条件,他说夫差、孙皓等居于江南的朝廷都曾经被人灭亡过。你说东晋有德,从道义上说不该对他用兵,他用秦灭六国的事为据,说道:“六国之君岂皆暴虐乎?”你以诗句格言相劝,他也有诗句格言相斥,夫人、爱子进谏,更因为他们是“妇人” “孺子” ,不加采纳。这几个回合的论战,写来十分精采,唇枪舌剑,各恃理由,秦王苻坚的个性特征,也充分被刻画出来。 在这场争论中,劝秦王用兵最力的是慕容垂和姚苌两人。慕容垂是鲜卑族所建前燕国国王的儿子,他在前燕时位至吴王、大将军,后来因为国内倾轧而逃到前秦。十二年前,苻坚消灭了前燕。慕容垂和苻坚有灭国之恨。另一个人姚苌是羌族的首领之一,苻坚击败羌族时,曾经杀了他的哥哥姚襄。他们两人亟力劝说苻坚用兵,谀词大言,居心叵测。这一点,苻坚的弟弟苻融是看到的,他向苻坚指出,这两个人是“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 。说得一点不错。果然,后来苻坚兵败之后,慕容垂便叛秦自称为王,姚苌更是杀了苻坚,取了长安,建立了大秦国(后秦)。把这些前因后果联系起来阅读本文,可以理解孕伏在这场论战后面的背景。 经过十个月辩论和准备之后,苻坚终于决定用兵,临行之前,他预计获得胜利不需要多少时日,于是,便替晋帝和两个大臣谢安、桓冲准备好了官职,起好了宅第。文章中的这些交代并非闲笔,这是真实的历史细节。苻坚骄横之态,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苻坚兵势赫盛,东晋震恐应战,接着便写了战争的全部过程。 写前秦兵威之盛,除了用一些数字说明外,主要是用动员地域之广来进行渲染。下诏入寇后一个月,苻坚从长安出发,又一个月,到了项城。那时,凉州兵到了咸阳,蜀汉兵顺长江而下,幽冀兵到了彭城,前锋部队到了颍口。文中先说“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又说“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整个北中国战旗猎猎,铁骑纵横,描绘出前秦的兵重势盛。 东晋这一方,立即进行了应战部署,当时主持军政大事的是征讨大都督谢安,他的弟弟、儿子、侄子,都被派到了前线,可是,全部晋军,只有八万人,不足前秦的十分之一,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都下震恐”,人心惶惶。这时,作者写了谢安在大敌当前时镇定自若的故事,他处之“夷然” ,依然 “出游山墅” “游陟至夜” ,人家心急火燎地请示他问题,他用寥寥数语就交代过去,桓冲派给首都的三千警卫军,也被谢安辞了出来。谢安的过分镇定,使不少人产生了不安,连桓冲也疑虑起来,认为谢安不熟悉打仗的事,整天“游谈不暇” ,前线将官又都是“不经事少年”,慨叹“天下事已可知” ,一定要做异族统治的亡国奴了。 交战之初,晋军怯战,多次避让,不敢交锋。后来,靠朱序透露秦军内情,又有刘牢之率领的精锐部队强击,遂取得了洛涧战役的初战胜利。苻坚见晋军布阵严整,开始有了惧色,但骄矜之气未减,允许晋军渡肥水决战,终于溃败不可收拾,只剩下十万余众。战役的经过有两个多月,文章用语极为简省,一二句话,包容着很多内容。在概述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几个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把战争气氛渲染得如火如荼:洛涧战役后,苻坚“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这是一件事;晋兵渡肥水时,朱序在秦兵阵后大呼“秦兵败矣”,促使秦兵溃散,这又是一件事; 秦兵奔北的途中,“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 。这些典型细节,已经成为我国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最精彩的片段。 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在威武雄壮的舞台拉下帷幕之前,作者把读者的眼光拉向谢安的私人宅第中,安排了“折断屐齿”这个有趣的尾声。和前面战争之初谢安游山玩水,从容应付互相呼应。折断屐齿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有此一笔,谢安的个性便被写活了,东晋的险胜也透露出来了。谢安是当时东晋军政大事的总负责人,大敌当前,他的一举一动,神态举止,对于军心民心,关系极大,所以他要镇静处置。这在战争之初是十分必要的。胜利之后,他本可以涕泪满裳,欣喜欲狂。但是,谢安在表面上却若无其事,照常下棋,只说了一声“小儿辈遂已破贼” ,好象这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是客人一走,谢安毋须再掩饰自己的感情,在奔到内室向家人报讯时,不觉把木屐的齿都折断了。内心的激动,由此可知。对于谢安这种故作镇静的做法,《晋书》上有一句评论,“其矫情镇物如此”。认为谢安过于压抑自己的感情,略有微词,《世说新语》也记载谢安的事,列入“雅量” 一类,似乎肯定这种藏而不露的做法。东晋胜利了,谢安的镇静自若被看作大臣风度受人赞扬模仿。苻坚失败了,他的力排众议,决断专行被看作为一种恶德。这不是以成败来论英雄,因为,肥水之战的胜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又是历史学家的研究课题了。 字数:11059 缪咏禾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40-952页. 肥水之战[宋] 司马光 太元七年②……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③,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④。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⑤:“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⑥,晋主不衔璧军门⑦,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⑧,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⑨,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曰⑩:“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11)。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12),君臣辑睦(13),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14):“今岁镇守斗(15),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16)。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17),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18),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衅(19)。”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舍道傍,无时可成(20)。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21),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 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22)。吾虽未为令主(23),亦非闇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24),布满畿甸(25),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26)?”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太子宏曰:“今岁在吴分,又晋君无罪,若大举不捷,恐威名外挫,财力内竭,此群下所以疑也。”坚曰:“昔吾灭燕,亦犯岁而捷(27),天道固难知也。秦灭六国,六国之君岂皆暴虐乎?” 冠军、京兆尹慕容垂言于坚曰(28):“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29),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白满朝(30),而蕞尔江南(31),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32)。’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33)。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一之功?”坚大悦,曰:“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赐帛五百匹。 坚锐意欲取江东,寝不能旦。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4)。’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35)。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坚曰:“帝王历数(36),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 刘禅岂非汉之苗裔邪(37)? 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耳。” 坚素信重沙门道安(38),群臣使道安乘间进言。十一月,坚与道安同辇游于东苑。坚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安曰:“陛下应天御世,居中土而制四维(39),自足比隆尧、舜(40);何必栉风沐雨(41),经略遐方乎(42)?且东南卑湿,沴气易构(43),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复(44),何足以上劳大驾也!”坚曰:“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45)。朕岂敢惮劳,使彼一方独不被泽乎?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无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驻跸洛阳(46),遣使者奉尺书于前,诸将总六师于后,彼必稽首入臣,不必亲涉江、淮也。”坚不听。 坚所幸张夫人谏曰(47):“妾闻天地之生万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顺之,故功无不成。是以黄帝服牛乘马,因其性也(48);禹浚九川,障九泽(49),因其势也;后稷播殖百谷(50),因其时也;汤、武帅天下而攻桀、纣,因其心也(51)。皆有因则成(52),无因则败。今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 《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53)。’天犹因民,而况人乎?妾又闻王者出师,必上观天道,下顺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请验之天道。谚云:‘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嗥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自秋冬以来,众鸡夜鸣,群犬哀嗥,厩马多惊,武库兵器,自动有声,此皆非出师之祥也。”坚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坚幼子中山公诜最有宠(54),亦谏曰:“臣闻国之兴亡,系贤人之用舍。今阳平公,国之谋主,而陛下违之;晋有谢安、桓冲,而陛下伐之。臣窃惑之。”坚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人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55),毕拜羽林郎(56)。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57)。”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金城赵盛之为少年都统(58)。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59)。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60),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61),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62),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63),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64)、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65),督益、梁州诸军事(66)。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67),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 甲子(68),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69);凉州之兵始达咸阳(70);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71);幽、冀之兵至于彭城(72)。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73)。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74)。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75)、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76),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77);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78)。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79)。谢玄人,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80)。安遂命驾出游山墅(81),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82)。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83),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人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84),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85)。”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86),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87),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88)!”……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89),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90)。慕容垂拔郧城(91)。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92),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93),栅淮以遏东兵(9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95),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96)。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97),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98)。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詠(99),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100),尽收其器械军实(101)。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102),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103),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104)。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105),蔑不胜矣(106)!”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107),欲以帅退者(108),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109);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110)、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及仪服(111)、器械、军资、珍宝、畜产不可胜计。…… 谢安得驿书(112),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113),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注释〕 ①本篇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一作淝水,发源于安徽合肥西南的紫蓬山,西北流经寿县入淮河。②太元七年,公元382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③秦王坚,秦王苻坚,氐(di低)族人。前秦建都在长安,强盛时据有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和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公元357年,苻坚杀秦主苻生,自称大秦天王,至当时已经二十六年,所以下文有“垂(将近)三十年”之说。④沾,滋润;这里是蒙受的意思。王化,帝王的教化。⑤秘书监,掌管宫中图书的秘书省长官。朱肜(rong容),《晋书·苻坚载记》作朱彤,疑是。⑥恭行天罚,恭敬地按照天意进行讨罚。语出《尚书·甘誓》。有征无战,言王师征伐,无人敢抵抗。语出《汉书·严助传》。⑦衔璧军门,双手反缚,口衔璧玉,到营门前投降。⑧桑梓,故乡。⑨岱宗,泰山。⑩尚书左仆射(ye叶),尚书省的长官。尚书省是朝廷主持日常事务的部门。(11)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语出《论语·微子》。武王第一次伐纣时,得知这三个人仍在,认为时机未到,便收兵回去。(12)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孝武帝时任中书监,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桓冲,字幼子,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当时以都督江、荆诸州领荆州刺史。江表,江南。(13)辑睦,和睦,团结。(14)太子左卫率(lu律),护卫太子的官。(15)岁,木星。镇,土星。守斗,居于斗宿(xiu秀)间。斗,指南斗,古人多以天象推测人事,认为岁、镇两星运行之处不可冒犯,否则要倒霉。斗宿的分野是吴越等东南地区。(16)逆岁,武王决定灭纣,起兵之日冲犯岁星。事见《荀子·儒效》。违卜,不顾占卜所显示的征兆。事见《史记·齐世家》。(17)夫差,春秋时吴国的君主。孙皓,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江湖,指夫差、孙皓统治的江南地区,即是当时东晋的所在地。(18)三国之君,指纣、夫差和孙皓。(19)衅,空隙,机会。(20)“筑舍”二句,语意从《诗经·小雅·小旻》化出。意为在道路旁建造房屋,却向过路人征求意见,事情自然办不成。(21)阳平公融,苻融,字博休,苻坚的弟弟,封阳平公。(22)资仗,资财和武器。(23)令主,贤德的君主。(24)鲜卑、羌、羯(jie杰),当时居住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25)畿甸,京城附近。(26)“王景略”三句,王猛,字景略,辅佐苻坚创立帝业的重要人物,公元375年病死。临终劝告苻坚不要试图灭晋,而应逐步除灭鲜卑和西羌。事见《通鉴·晋纪二十五》。(27)“昔吾”二句,燕即鲜卑族慕容氏建立前的燕。公元370年,苻坚令王猛率军灭燕,事见《通鉴·晋纪二十四》。(28)冠军,冠军将军。京兆尹,京城长安的行政长官。慕容垂,本是前燕国王子,前燕内乱时逃奔前秦。肥水之战后,叛秦自立,称帝于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29)应期,顺应天命。(30)韩、白,汉代韩信、战国时白起,喻名将。(31)蕞(zui最)尔,渺小的样子。(32)“谋夫孔多,是用不集”二句,见《诗经·小雅·小旻》。孔,很,极。集,成。(33)“晋武”二句,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决意伐吴,朝中议论不一,张华、杜预等极力主张立即出师。(34)“知足”二句,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殆,危败。(35)正朔,正月初一。古时改朝换代,要改正朔。这里代指正统。会,总该,大概。人,指汉族以外的各族。(36)历数,气数,气运。(37)刘禅,三国时蜀汉的后主。(38)沙门,僧人。道安,晋时名僧,居襄阳檀溪寺。苻坚攻破襄阳后,将他迎到长安,非常尊重、信任。(39)四维,四方。(40)隆,兴隆。(41)栉风沐雨,以风梳头,以雨洗面,喻在风雨中辛苦奔走。(42)经略,经营占有。遐方,远方。(43)沴(li历)气,恶气。构,同“遘”,遭遇,沾染。(44)“虞舜”二句,传说虞舜南巡,死于苍梧(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东南)。见《史记·五帝本纪》。大禹东巡,死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见《史记·夏本纪》。(45)“天生烝民”二句,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烝民,众民,百姓。司牧,统治。(46)驻跸,皇帝出巡,途中暂住某地。跸,清道禁止行人。(47)张夫人,苻坚妾。得知苻坚寿春兵败后自杀。见《晋书·烈女传》。(48)“黄帝”二句,典出《易经·系辞下》。服,乘,驾。(49)“禹浚九川”二句,见《尚书·禹贡》。浚,疏通。障,筑堤防卫。(50)后稷,传说中的周朝先祖,尧时为农官。(51)因其心,顺从人心。(52)有因,有所遵循。(53)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语见《尚书·皋陶谟》。意思是天意决定于民意。聪明,明智、聪察。(54)中山公诜(shen身),苻诜,封中山公。苻坚死后自杀。(55)良家子,清白人家子弟。材勇,有才干而且勇敢。(56)羽林郎,禁卫军军官。(57)“其以”五句,苻坚以为这次出征一定能灭晋,所以预先给东晋君臣安排了官职。其,可以,表示命令。以,任命。司马昌明,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势还不远,从形势看,凯旋的日子不会太远。起第,建造官邸。(58)秦州,今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地区。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东。都统,指挥官。(59)姚苌(chang常),羌族首领之一,其兄姚襄被苻坚击败斩杀后投降。肥水之战后,姚苌自称秦王,执杀苻坚,建立后秦。事见《晋书·姚苌载记》。(60)鲜卑、羌虏,指慕容垂、姚苌。(61)风尘之变,战争、兵乱。(62)不闲军旅,不懂军事。闲,同“娴”,熟习。(63)八月戊午,太元八年八月初二。(64)张蚝(ci刺),勇将,以平燕有功为前将军。(65)兖州,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66)益、梁州,二州在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一带。(67)昔朕以龙骧建业,前秦皇帝苻健曾拜苻坚为龙骧将军。苻健死后,子苻生嗣位,暴虐无道。苻坚杀苻生而夺位。(68)甲子,太元八年八月初八。(69)项城,今河南项城东北。(70)凉州,今甘肃武威。(71)蜀,今四川。汉,汉中,今陕西汉中、南郑一带。(72)幽、冀,幽州、冀州,主要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彭城,今江苏徐州。(73)运漕,运粮船。漕,水路运粮。(74)颍口,今安徽颍上东南,颍水在此流入淮河。(75)诏,这里指晋孝武帝下的诏书。谢石,谢安的弟弟。(76)徐、兖二州,晋东迁后设置的南徐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南兖州(今江苏江都一带)。谢玄,谢安的侄子。(77)桓伊,东晋名将。(78)寿阳,今安徽寿县。(79)都下,京城。(80)张玄,即晋宁侯张玄之,与谢玄齐名,为“南北二玄”。(81)山墅,山间别墅。(82)玄,指谢玄。(83)游陟,攀登游览。陟,登。(84)处分,安排,布置。(85)西藩,西面的边防。这里指荆州。桓冲为荆州刺史。(86)庙堂之量,当宰相的度量。(87)方游谈不暇,正忙于游览清谈。(88)左衽,衣襟开在左边,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89)癸酉,十月十八日。(90)淮南,郡名,今安徽寿县一带。(91)郧(yun云)城,今湖北省安陆县。(92)硖(xia侠)石,今安徽寿县西北。(93)洛涧,即今洛河,在安徽怀远西南。(94)栅淮,在淮水中设置障碍物。(95)朱序,东晋的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苻坚攻陷襄阳,朱序被俘降秦,拜为度支尚书。(96)老秦师,使秦军疲怠。(97)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98)陈,同“阵”。(99)弋阳太守王詠,三国时魏国分西阳(今湖北黄冈一带)、蕲(qi棋)春(今湖北蕲春),置弋阳郡。但当时前秦并未占有其地。王詠只不过是“遥领太守”,并不真正在该地执行政令。(100)扬州刺史王显,扬州当时也不属秦管辖。苻坚意图攻克扬州后,改为州郡,故预先派定王显为扬州刺史。(101)军实,军需给养。(102)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北。(103)勍(qing晴),强。(104)怃然,怅惘失神的样子。(105)蹙,逼迫。(106)蔑,无,没有。(107)驰骑略陈,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行。(108)帅退者,约束、统帅退却的将士。(109)青冈,在今安徽寿县西北。(110)张天锡,原是晋朝的凉州刺史。公元376年,苻坚派兵攻凉州,张天锡战败投降。(111)云母车,用云母装饰的车子,须王公以上方能乘坐。(112)驿书,指通过驿站传来捷报。(113)摄,收起来。床,放器物的小桌,与后世睡卧之床不同。 〔分析〕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巩固政权的经验教训。由于作者尊重史实,在复杂的史料中,删繁就简、取精用要,且取舍安排得当,所以《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成功的集体编写的通史,在中国史学界被认为是《史记》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巨著。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晋军只有八万,而秦军有九十余万,东晋政权在兵力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认真地做了防御准备,并利用秦军骄狂轻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错觉,给以出奇不意的攻击,终于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资治通鉴》对淝水之战的全过程作了记叙。 《淝水之战》全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前秦发起战争前的决策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记叙了秦王苻坚与群臣在伐晋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苻坚自公元357年即位以来,占有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且不断向南扩展,只剩东南一隅还在东晋统治之下。他自恃兵多地广,执意发兵伐晋,以图一举吞并。然而群臣中的大多数,包括苻坚的儿子和宠幸的张夫人都反对出兵。作者在文中对前秦君臣的对话作了具体的叙述,而且不厌其烦地详录了各人的意见和语态、表情。所以要这样详细地叙写战争的决策,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苻坚起兵伐晋犯了战略上的错误,通过群臣的劝谏从各个方面道出了当时的形势不能对晋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第一,东晋内部一致,无隙可乘,而且外有长江天险;第二,前秦连年征战,穷兵极武,军民疲乏厌战;第三,前秦的氐族统治集团与鲜卑、羌、羯等族的残余势力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些降秦的残余势力“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在这种政治形势下,发起战争不但难以取胜,而且还有心腹之忧。除了揭示发起这场战争主观指导思想的错误,预示战争失败的最后结局以外,作者详写君臣决策时的对话还形象地刻划了苻坚骄狂轻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尽管他也要臣下对伐晋之举“各言其志”,但当群臣纷纷谏劝他不可伐晋时,他又执意不听。他的兄弟阳平公苻融再三陈以利害,甚至哭着分析伐晋三难和伐晋后的心腹之虞,他不但不听,还作色嗔怪:“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对于他所宠幸的张夫人和幼子苻诜的劝告,他更是不屑一听,回之以“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和“天下大事,孺子安知!”相反,对于心怀叵测,伺机反叛的慕容垂的奉承之言却大加赞扬:“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并赐帛五百匹。就在苻坚的言词中间,他那种志骄意满,不可一世的狂态已跃然纸上。 前秦统治集团虽然在伐晋问题上,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但是它毕竟有超过东晋十倍以上的兵力,如果战术上正确,步步为营,也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至少也不会迅速地失败。可是苻坚在战术上又连连失着,使晋军抓住时机,转守为攻,发起反击,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就分别叙写了秦晋双方在战术上的得失。秦军八月初八从长安出发,十月十八,苻融率领的前锋部队已攻占了寿阳,慕容垂的军队占领了郧城,晋将胡彬困守在硖石,他向谢石要增援的信又被秦军截获,战争的形势对前秦十分有利,如果苻坚率大军步步进逼,东晋就难以维持对峙的局面。可是苻坚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后,不待兵马到齐,却派原东晋降将朱序去晋营说降。结果,朱序不但没有劝说谢石投降,相反还透露了秦军内情,建议晋军乘秦军各路兵马尚未集中之时,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挫伤秦军的锐气。朱序的建议促使晋军改变原来“欲不战以老秦师”的消极防御方针,并取得强渡洛涧,斩秦卫将军梁成和弋阳太守王詠的首仗胜利,这是秦军的失误之一。洛涧受挫后,苻坚应从暂时的挫折中及时进行总结,继续巩固和利用自己的固有的优势。但是他不作调查,不了解敌情,一受打击就从极度的骄狂转为极度的惊慌,致使造成错觉,以为八公山上草木都是晋兵,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畏敌情绪。这是秦军的失误之二。淝水之战前,从整体上看,秦军兵力仍居上风,可是当晋军要求渡过淝水与其决战时,苻坚不仅没有权衡当时的局势,作周密的部署,而且不听诸将“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的劝告,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自作聪明地以为待晋兵来渡淝水时,用骑兵“蹙而杀之”可以取胜,答应谢玄的要求,让出一片战场。结果事与愿违,已经受过一次打击的秦兵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全军崩溃。这是秦军的失误之三。正是这接连不断的战术错误,加速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与秦军相反,东晋在这场战争中战术运用得当,并利用了秦军的失误,终于逐步转危为安。首先,在秦兵压境之际,宰相谢安镇静如常,从容不迫地调兵遣将,这对于稳定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听从朱序的建议,敢于抓住秦军各路兵马未齐,而又骄傲轻敌,疏于防范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发起反击,大挫了秦军的士气,开始在气势上占得了上风;第三,用激将法诱使苻坚移阵后退,然后乘秦军阵脚不稳、内部混乱之际,挟洛涧大捷的余威向秦军猛烈攻击,终于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叙写战况,还注意刻划了东晋主要人物谢安。谢安在“秦兵既盛,都下震恐”的气氛中,神色安然,当谢玄向他问计时,只说已作安排,就照常下棋、登山,而且坚决不要桓冲分兵入卫京师,表现了一个宰相处变不惊,遇敌不慌的气度。最后,当晋兵获胜,驿书传来时,他奕棋如故,脸上不露声色,在客人问他情况如何时,只是慢慢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仿佛晋兵得胜在意料之中,给人以“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的感觉。然而进入屋内时,他连门槛碰断屐齿也高兴得不觉察。这些细节的描写,使这位东晋主要大臣坚强自信,运筹帷幄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记叙淝水之战的目的,是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所以虽然是叙写战争,但重点是放在突出苻坚不审时度势,主观急躁,骄傲轻敌,不顾军事上的忌讳,轻率用兵的历史教训上。由于作者叙述战争的过程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且注意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性格的刻划,因此本篇在具有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