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病名。股骨自腓肠肌起始点上2~4厘米范围内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股骨髁上骨折ɡǔɡǔkēshànɡɡǔzhé病名。股骨自腓肠肌起始点上2 ~4 厘米范围内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上骨折是由于直接外力或扭转力; 或由高处摔下足部着地的间接外力,引起的接近股骨髁以上部位的骨折。临床上分为屈曲和伸直两型,以屈曲型多见。常见有横断、斜行,偶有粉碎骨折,易移位。屈曲型由于腓肠肌的牵拉,远段向后倾倒,有损伤腘动脉的危险。近段则向前突出,在髌上囊部可刺破关节囊或皮肤。伸直型骨折,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远段可向内侧移位,而近段向外移位重叠。一般都有外伤史。在股骨髁上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畸形、有假关节活动与骨擦音。膝关节腔内多有积血。摄正侧位X线片以确定骨折的类型与移位情况。如胭窝部肿胀,脉搏消失,应考虑腘动、静脉的损伤。骨折端可刺破皮肤。成人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以手法复位,后用长腿石膏固定。 复位和固定方法以屈曲型为例。血肿内麻醉或腰椎麻醉。病人仰卧,双小腿垂于手术台一端,助手固定病人骨盆,另一助手两膝夹住病人踝部,并用双手抱住小腿上端向远端牵拉,术者则用双手直接推挤骨折端使之复位,然后用石膏托暂固定于屈膝90°位。在此位置不能太久,否则血肿机化,股四头肌在骨折处发生粘连,膝关节有不能伸直的危险。显著移位之斜行骨折,适宜牵引治疗。屈曲型应采用稍屈膝位,股骨髁向前、胫骨结节向下牵引,伸直型则用胫骨结节牵引,手法帮助复位,如不能复位,可在麻醉下施行手法复位后用夹板固定,放在Braun架上继续牵引直至愈合。骨折移位严重手法不能复位,或合并血管损伤以及开放骨折应做切开复位内固定。一般采用外侧切口,如有血管损伤则用内侧或后侧切口。复位后尽可能用坚强的内固定如加压钢板,术后用石膏托、夹板或皮肤牵引维持固定直至愈合。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均应鼓励病人全身活动,锻炼股四头肌并早期膝关节活动。 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移位情况 ☚ 股骨干骨折 股骨髁部骨折 ☛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上骨折是指股骨自腓肠肌起始点上2~4厘米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上不多见。一般系因从高处跌下,足部或膝部着地的间接暴力所致,或因直接暴力的打击或扭转外伤所造成。此外,若膝关节僵直的患者,因废用性骨质疏松,以及膝部的杠杆作用增加,亦易发生髁上骨折。股骨髁上骨折可分为屈曲和伸直两型,屈曲型比较多见。屈曲型骨折,其远断端向后侧移位,骨折呈横断或斜面,如为斜面骨折,其骨折线是从后上斜向前下,骨折远断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和关节囊的紧缩,而向后侧移位。其锋锐的骨折端有刺伤腘动脉的危险。伸直型骨折,其骨折远段向前移位,骨折线是从前上斜向后下,远近两骨折端前后重叠。临床表现与股骨干下1/3骨折类似,检查时,要注意防止膝关节过伸,以免加大移位畸形,造成血管损伤。如发现腘窝血肿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时,须考虑腘动脉的损伤。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对无移位的股骨髁上骨折,不需整复。若膝关节内有积血,应在无菌操作下将其抽净,然后用四块夹板超关节固定,前侧板下端至髌骨上缘,后侧板的下端至腘窝中部,两侧以带轴活动夹板施行超关节小腿上端固定,放好棉纱衬垫及固定垫后,用四条布带捆缚夹板。这种固定可以保持膝关节屈伸活动。在固定期间宜经常练习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随着肿痛的消退,可逐渐练习膝关节活动。一般固定6周以后可以离床扶拐不负重步行。 对于有移位的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可采用股骨髁冰钳或钢针牵引法; 伸直型骨折可采用胫骨结节牵引法。以上两种骨折只要做到正确牵引,在骨折端稍加提捺手法即可复位。整复时要注意保护腘窝神经血管。用力不宜过猛。如为屈曲型骨折,医者可将骨折远端向上端提,助手向下挤按骨折近端,即可复位。伸直型骨折的整复手法则相反。复位困难者,可加大牵引重量后再整复。骨折复位后局部用夹板固定于屈膝位,两侧板下端呈叉状,骑在冰钳或钢针之上。将腿放在牵引架上继续牵引。为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锻炼方法与股骨干骨折基本相同,但因骨折靠近关节,易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故应尽早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和关节屈曲功能锻炼。4~6周解除牵引,改用超关节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 股骨髁上骨折大多数都可用手法整复,除非骨折移位严重,用上述手法仍不能整复或并发血管损伤者,方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药物治疗,可按三期辨证用药。因该骨折的局部出血较多,血肿严重,故初期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活血祛瘀汤或肢伤一方加减,若此期间出现发热、口渴、汗出者,乃瘀血化热,轻者局部外敷双柏散,重者于血肿部穿刺,抽出瘀血,并内服清热凉血解毒之品。解除固定后,用海桐皮汤熏洗并结合按摩。 ☚ 股骨干骨折 股骨髁部骨折 ☛
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上骨折是指股骨自腓肠肌起始点2—4 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上不多见。一般是因从高处跌下,足部或膝部着地的间接暴力所致,或因直接暴力的打击或扭转外伤所造成。骨髁上骨折可分为屈曲和伸直两型,屈曲型比较多见。 ❶屈曲型骨折:其远断端向后侧移位,骨折呈横断或斜面,如为斜面骨折,其骨折线是从后上斜向前下,骨折远断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和关节囊的紧缩,而后向侧移位。 ❷伸直型骨折:其骨折远段向前移位,骨折线是从前上斜向后下,远近两骨折端前后重叠。临床表现与股骨干下1/3骨折类似,检查时,要注意防止膝关节过伸,以免加大移位畸形,造成血管损伤。 对无移位的股骨髁上骨折,不需整复。用4块夹板超关节固定,前侧板下端至髌骨上缘,后侧板的下端至腘窝中部,两侧以带轴活动夹板施行超关节小腿上端固定,放好棉纱衬垫及固定垫后,用4条布带捆缚夹板。固定期间宜经常练习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随着肿痛的消退,可逐渐练习膝关节活动。一般固定6星期以后可以离床扶拐不负重步行。屈曲型骨折,医者可将骨折远端向上端提,助手向下挤按骨折近端,即可复位。伸直型骨折的整复手法则相反。为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锻炼方法与股骨干骨折基本相同,易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故应尽早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和关节屈曲功能锻炼。4—6星期解除牵引,改用超前节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股骨髁上骨折大多数都可用手法整复,除非骨折移位严重,用上述手法仍不能整复或并发血管损伤者,方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 股骨干骨折 股骨髁部骨折 ☛ 00024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