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亦为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发生率与股骨颈骨折相似。大多为间接外力引起,由于转子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往往以小转子为支点嵌压形成小转子蝶形骨折。亦有人认为小转子骨折系由髂腰肌撕脱造成。由直接外力造成转子间骨折实较少见。
转子间骨折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示其稳定性,一般多按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分为: 顺转子间线型,即骨折线由大转子向下至小转子,其走行与转子间线平行,称为稳定型;逆转子间线型,即骨折线由大转子下方向内上达小转子的下方,称为不稳定型。有时骨折线难以分辨走向,呈粉碎骨折,稳定性亦较差。临床实践表明,上述分类方法不尽合乎规律,有些顺转子间型可能不稳定而发生髋内翻; 相反逆转子间型可能是稳定的。而骨折的原始状态更为重要,凡伤后髋内翻越严重者越不稳定;反之,原始髋内翻越轻或无内翻者越趋稳定,与骨折线走行方向无关。
症状与体征大致与股骨颈骨折病人相似,往往在临床上难以区别,其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于髋外侧可见皮下淤血斑。最后须靠X线确定诊断。
治疗时首先应注意全身情况,一方面在伤前即可能有严重疾患;另一方面在伤后可能发生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或静脉炎等合并症,对骨折的治疗有两种方法。
(1)牵引疗法: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转子间骨折,只要病人能够耐受牵引和长时间卧床均可采用。一般以Russell骨牵引最为适用,且便于护理和活动。牵引时间约需8~12周,待骨折愈合后去除牵引,练习活动。
(2) 内固定法 近年来多主张用内固定疗法,特别对年龄较高; 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施行内固定后,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防止髋内翻。内固定方法有
❶钉板内固定,根据力学计算,以150°角钉板最为适宜,其所承受的内翻应力等于0,因而可早期承重,促进愈合。
❷髓内针固定,由股骨内髁向上直插至股骨头,术后即可下地行走,例如Kintscher髓内针及Ender多针内固定等。
❸低位三刃钉内固定,仅用于骨折线较高、错位轻而稳定者。
钉板内固定

Kuntscher针内固定

Ender多针内固定
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者很少,主要后遗症为髋内翻,多发生于非手术治疗者,约占30%。内翻轻者不需治疗;重者腿短、跛行;臀中肌失效影响功能,可行转子下外展截骨术矫正之。
若骨折仅局限于大转子者称为股骨大转子骨折,因股骨大转子上有臀中、小肌附着,偶因该肌强烈收缩或下肢极度内收时发生撕脱骨折,常为上2/3不全骨折。如为直接打击伤则多呈粉碎型。伤后转子部疼痛、肿胀及皮下淤血斑、压痛明显,摄X线片可确诊。由于外展肌腱多保持完整,移位不大,只需保持患肢外展,卧床休息二周即可下地活动,一般6周即达骨性愈合,不遗留功能障碍,对于移位较多的整块骨折,可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若骨折仅局限于小转子者,称为股骨小转子骨折,一般多为撕脱骨折。因股骨小转子上有髂腰肌附着,偶因该肌强烈收缩发生撕脱骨折,例如青年运动员在做剧烈运动时有可能发生。伤后于髋内侧有疼痛及压痛,功能障碍不明显,须靠X线诊断。一般只需休息数日,无需其他处理,不遗留功能障碍。移位严重者将髋关节固定在屈曲位置直到骨折有临床愈合。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叫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大小转子之间部位的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男多于女,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股骨转子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若处理不当,可发生缩短和髋内翻畸形。
老年人股骨转子部骨质疏松,易于折断。若患肢因过度外旋,内旋或内翻的传达暴力或跌倒时大转子部直接遭受暴力冲击,均可造成骨折。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置,可分顺转子间、反转子间、转子下三种类型。
❶顺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转子部。依据暴力的情况不同,小转子或保持完整,或成为游离骨片,但股骨上端内侧的骨支柱保持完整,骨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好,髋髋内翻不严重,移位较少。由于骨折线在关节囊和髂股韧带附着点的远侧,因而骨折远段处于外旋位。粉碎骨折则小转子变为游离骨块,大转子及其内侧骨支柱亦破碎,髋内翻严重,远端明显上移、外旋。
❷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行走,达小转子的上方,骨折线的走向与转子间线或转子间嵴大致垂直,骨折近端因外展肌与外旋肌的收缩而外展、外旋,远端因内收肌与髂腰肌的牵拉而向内、向上移位。
❸转子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转子的下方。
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瘀斑广泛,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显缩短、内收、外旋畸形,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大转子上移,按压或叩击大转子部位时可引起剧痛。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无移位骨折可采用丁字鞋制动或悬重3~5公斤持续牵引6~7周。有移位骨折着重纠正患肢缩短和髋内翻,应采用手法整复(与股骨颈骨折同)。整复后,采用持续骨牵引,悬重6~8公斤,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8周(稳定型骨折)~10周(不稳定型骨折)。固定期间,应注意不盘腿、不侧卧,经常做患肢肌肉运动和全身锻炼。解除牵引后,可扶双拐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尤其是不稳定骨折,应通过临床和X线照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才可逐步负重。早期药物治疗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用新伤续断汤、和营止痛汤加减,老人体虚、气血衰弱者,不宜重用活血祛瘀攻伐之品,免伤正气。中后期治宜和营生新、补益肝肾,可选用壮筋养血汤、健步虎潜丸或肢伤三方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者多为老年人,男多于女,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老年人股骨转子部骨质疏松,易于折断。若患肢因过度外旋、内旋或内翻的传达暴力或跌倒时大转子部直接遭受暴力冲击,均可造成骨折。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置,可分顺转子间、反转子间、转子下3种类型。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瘀斑广泛,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显缩短、内收、外旋畸形,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大转子上移,按压或叩击大转子部位时可引起剧痛。
无移位骨折可采用丁字鞋制动或悬重3—5 kg持续牵引6—7星期。有移位骨折着重纠正患肢缩短和髋内翻,应采用手法整复。整复后,采用持续骨牵引,悬重6—8 kg,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8星期(稳定型骨折)8—10星期(不稳定型骨折)。固定期间,应注意不盘腿、不侧卧,经常做患肢肌肉运动和全身锻炼。解除牵引后,可扶双拐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尤其是不稳定骨折,应通过临床证实骨折愈合后才可逐步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