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气性囊肿
本病是罕见的良性肠道疾病。主要侵犯小肠和结肠,也可侵犯食管。病变在粘膜下或浆膜下,呈多发性含气的小囊或大泡。临床表现多隐蔽,常由X线腹部平片或钡剂检查偶然发现。其发病和胃肠道或呼吸道疾病有密切关系。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确切病因不清,多见于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患者,可能和反复呕吐从而迫使胃肠内气体溢进溃疡周围的组织间隙有关。此外,可因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肠寄生虫、Crohn病等胃肠道疾病,或因乙状结肠镜检查、息肉切除而使气体通过破损的粘膜溢入肠壁。部分患者发生在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基础上,肺泡破裂后,气体沿纵隔主动脉周围筋膜下行至后壁层腹膜,继而沿肠系膜至浆膜下和粘膜下层。气囊大小自数毫米至5厘米不等,外观如蜂窝状,气囊与肠腔不通。镜检所见气囊系扩张了的淋巴管,囊壁覆盖一层内皮细胞。环绕气囊周围的结缔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主要临床表现:
❶消化道症状: 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血便、腹泻,直肠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
❷肠梗阻: 少数患者因巨大粘膜下气性囊肿阻塞肠腔,或因肠襻粘连、肠扭转或肠套叠而引起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
❸气腹:浆膜下巨大气囊破裂时,引起自发性气腹。如X线出现膈下游离气体,临床上又无胃肠穿孔的证据,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❹其他: 病变范围广泛的小肠气性囊肿,阻塞肠壁小淋巴管时,可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乙状结肠镜检或息肉切除术后,直肠部位持续不适,里急后重,可能是本病引起的症状。
常无特异体征,在巨大的气性囊肿时,可于腹部触及一个无痛、质软、活动包块,通过腹腔镜检查,可助诊断。直肠、乙状结肠受累者,可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作出诊断。气性囊肿一般呈圆形、色苍白质软的肿块突入肠腔,易误诊为息肉。活组织检查采取标本时如肠腔肿块突然萎陷,更有诊断价值。X线腹部摄片或胃肠X线钡餐检查,可见粘膜下层的气性囊肿呈蜂窝状半透亮带或沿着肠壁呈锯齿状半透亮带。较大的气性囊肿,可从其半透亮与其他高密度的肿块鉴别。
本病多呈良性经过,若症状不明显,除治疗原发病外,一般不需特殊治疗,有用70%氧气吸入常使肠道气性囊肿自行消退。即使出现气腹,一般无需手术。当并发肠穿孔、大出血、严重腹痛和里急后重、肠梗阻及部分左侧结肠的气性囊肿,可考虑手术治疗。但病变肠襻切除术后的复发率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