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血管活性肽瘤
本病是一组以水样腹泻、低钾血症和胃酸缺乏或低下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曾称为Verner-Morrison综合征或胰性霍乱,又称为WDHA (watery diarrhea hypoka-lemia achlorhydria)或WDHH (watery diarrhea hyp-okalermia hypochlorhydria)综合征;上述表现大多是由肿瘤组织(主要在胰腺)分泌大量的肠血管活性肽(VIP)所致,故称为VIP瘤。
本病主要由胰腺非β胰岛细胞的肿瘤或增生所引起。肿瘤或增生细胞的确切来源不清楚。有些肿瘤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主要由肠血管活性肽细胞所组成,也有发现以胰多肽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瘤。这些细胞具有分泌多种肽类激素的功能,并可引起腹泻;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或患者血中含有高浓度的肠血管活性肽或胰多肽(PP),这些激素可抑制胃酸分泌,使小肠环磷腺苷酶活性增加,促进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合成,从而使小肠粘膜水、电解质的分泌显著增加。临床上可出现大量水样粪便,并丢失大量电解质,尤其是钾及碳酸氢盐的丢失,引起低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胃酸减少或缺乏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刺激受抑制所致,也有人认为与VIP分泌过多有关。此外还可引起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这类肿瘤还可分泌一种类甲状旁腺激素而常使血钙升高。
本病的病理变化分为非β胰岛细胞腺瘤、癌瘤和增生三种类型。细胞增生可同时合并肿瘤。肿瘤大小不等,以胰体、胰尾部多见。恶性肿瘤可转移到肝、肺等处。VIP瘤也可以在少数情况下发生于胰外器官,如肺燕麦细胞癌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为多见,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1。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与低下为突出的三大特征。主要为大量水样腹泻,便次很多,每日可达6~8L以上,病初常呈间歇发作,病久或恶性肿瘤者则可变为持续性;严重长期腹泻可导致失水、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腹泻期间大量失钾每日达300~400 mmol,比正常粪便排钾量高20倍,因此血清钾常低于2~3 mmol/L,有时静脉补充钾盐也难以纠正;长期低钾可使肾小管严重受损,以至发生肾功能衰竭。胃酸缺乏或低下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半数以上患者基础胃酸缺乏,且其中半数对组胺刺激无反应,但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壁细胞数量与形态均正常;部分患者胃酸低下,偶有胃酸分泌正常者。此外尚有部分患者有高钙血症和糖耐量试验不正常,出现阵发性面部潮红或荨麻疹。
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低下是本病诊断的重要线索;测定血浆中VIP浓度可助诊断。放射免疫测定,正常人VIP含量<200pg/ml,本病患者常达数倍或数十倍以上;如属胰多肽(PP)型者,则可测出血清中PP含量很高,而VIP正常。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不一定有帮助,有时选择性血管造影或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可显示肿瘤大小及部位,但不能显示增生性病变。胆囊造影术、B型超声显象扫描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有时可发现极度扩张的胆囊,也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之一。胰腺放射性核素75Se-蛋氨酸扫描偶可显示肿瘤,但假阳性和假阴性均多。最后本病仍需剖腹探查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本病的治疗是切除含有肿瘤或增生的胰腺组织,越彻底越好。50%患者术后症状获得缓解; 少数恶性肿瘤可能对放射治疗有效; 链佐霉素局部动脉灌注治疗也有一定效果。有些病例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消炎痛治疗能暂时减轻或制止腹泻; 也有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症状得到缓解,产后又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