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针灸治法
肠痈,指肠腑发生的内痈,是外科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肠管组织感染性化脓疾病。主要包括现代的急、慢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等。其中以天枢穴附近作痛者为大肠痈,关元附近作痛者为小肠痈。因症状表现上的特异,又有“缩脚肠痈”和“盘肠痈”等名称。多见于青壮年。常因恣食膏粱厚味,湿热蕴于肠腑;或食后剧烈运动,肠络受损;或感受寒邪,郁而化热;或因虫积;痞塞不通等导致肠腑气血壅滞而发病。急重症者常要及时施行手术治疗。早期单用针灸或配合针灸治疗,往往收效显著,缓解症状较快,但仍有少部分病例可复发,无效病例,多属组织坏死,粪石嵌顿或虫积梗阻者。实验表明,针刺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减少渗出,加快有害物质的清除和肠管运动的恢复,从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通治法 以散瘀导滞和清热止痛为主。选手足阳明经穴,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和曲池等穴,用毫针施以较强的刺激,留针30分钟以上,每日治疗2~4次,直到完全缓解为止。或可用毫针刺阑尾穴和足三里,配合右下腹阿是穴治疗。对恶心呕吐,可配加中脘和内关;对身热不退可配加曲池、合谷和商阳;对于腹胀,可配加大横。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急性 初起时,多于胃脘部或绕脐周围阵阵作痛,旋即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疼痛加剧,痛处不移,腹皮微急,右腿曲而难伸,或有身热,恶心,便结尿黄,苔黄白,脉数有力。治宜清热导滞,活血散结。选足阳明和足太阴等经穴为主,如天枢、上巨虚、地机和阑尾穴等,用毫针行泻法。若身热较重者可加曲池和内庭; 若呕吐剧烈者可加上脘和内关;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气海;若大便秘结可加腹结。若痛势剧烈,拒按明显,腹皮拘急,壮热自汗,局部可触及肿块,脉洪数,则为化脓征兆,属重症,应采用综合疗法。
慢性 多由急性转变而来,右下腹痛势绵绵,或起病时即限于右下腹痛,病势轻缓,常因剧烈运动或饮食不节而加重,或兼见胃脘痞闷,泛酸纳呆,腹胀便结,按之右下腹局限性疼痛明显,苔薄黄微腻,脉数有力。治宜导滞散结。选手阳明和足阳明等经穴,如天枢、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上巨虚等。用毫针行泻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选天枢、足三里、阑尾等穴,通脉冲电(多用疏密波)30分钟以上,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2~3次,直到病情缓解为止。
腧穴注射法 常选右侧足三里或右侧阑尾穴,注射蒸溜水,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了哥王注射液等2~5ml,每日治疗2~3次,直到病情缓解为止。
激光照射法 选腹结、府舍或阿是穴、阑尾穴,用氦氖激光器或二氧化碳激光器照射,距离为20~30mm,每日照射1~2次,每穴2~5分钟,此法对小儿患者尤为适用。
耳针法 选大肠、小肠、轮1~6、腹等穴,每日针刺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