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腺瘤
肝腺瘤是肝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少见,国外文献报告约有200余例,国内亦有数例好告。真正原因不明。肝腺瘤按肿瘤细胞学可分为肝细胞腺瘤,胆管细胞腺瘤(胆管腺瘤、胆管囊腺瘤)和胆管肝细胞腺瘤(混合腺瘤)三种类型。
肝细胞腺瘤 可能来自胚胎发育期与正常肝组织脱离联系的肝细胞团。近年许多报告认为本病发生与口服避孕药有关。曾报告139例,除3例为男性外,其余均系女性,而且80%以上有口服避孕药史。近年认为发病率增高和肿瘤自然破裂增多都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特别是长期口服羟炔诺酮等避孕药,可促使肝细胞灶性坏死、结节增生而发展成为肝腺瘤。肿瘤多单发,有完整包膜,少数无包膜者易恶变,瘤边界清楚,质地较硬,大小不一,直径1~20cm,表面血管丰富,呈棕黄或黄色。肿瘤多见于肝右叶。镜下瘤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相似,细胞呈多角形,排列成索状,细胞索间有毛细血管,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核亦大小不等,数目不一,胞浆偶见空泡。为良性肿瘤,发展慢,病史长,自觉症状轻微,约1/3病人无自觉症状,常无意中或于上腹部手术时偶被发现。肿瘤表面光滑、质硬,多无压痛。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可有明显症状,如上腹不适、胀满感及恶心、呕吐等。如有瘤内出血,则可出现贫血、黄疸或畏寒、发热、右上腹痛与压痛及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病人可因腺瘤破裂、腹腔内出血而出现急腹症,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本病术前诊断较难,B型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血管造影及CT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但难确定肿瘤性质。剖腹活检是较好诊断方法。肝穿刺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宜慎重。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包括局部广泛切除及肝叶切除。也有认为本病既系良性肿瘤,作包膜内肿瘤剜除即可,但本病与低度恶性肝癌肉眼难以区别,故仍以作广泛切除为宜,仅对不能将肿瘤完整切除时作包膜内剜除术。也有人主张对无法切除的肿瘤作肝动脉结扎术,对制止肿瘤生长或防止肿瘤破裂出血有一定作用。
胆管腺瘤 很少见,多为肝胆管内乳头状腺瘤,小型者较多见,直径在1cm以下,很少有包膜,呈腺瘤样结构,瘤细胞排列成小管状,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部分病例管腔扩张成为囊腺瘤,可恶变。瘤体大者在上腹能扪及肿块,甚至阻塞胆管出现黄疸。胆管囊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肝内型,多发生于右叶,累及两半肝者少见,女性较多见。肿瘤切面可见许多大小不等含澄清液体或粘液的囊。镜检肿瘤有包膜,囊壁衬复柱状或高柱状上皮。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可引起压迫症状。合并感染者则疼痛发热。因有恶变可能,应尽早切除,单作引流疗效不好。
胆管肝细胞腺瘤 具有以上二者组织结构特性,故又名混合腺瘤,多见于儿童,生长快,瘤大压迫邻近器官才出现症状。临床上无特征,病理检查始能确诊。治疗为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