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肝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肝痈

病证名。出《素问·大奇论》: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治宜清肝宣肺,解毒涤痰,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疏肝涤痰汤。脓成则宜于清肝泻火方中佐以排脓之品。脓溃之后宜清肺清肠,补益脾肾。外治参见肠痈,必要时应行手术治疗。愈后宜用四物汤等调理。本病包括西医之肝脓疡、肝包虫、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

肝痈

病名。生于肝脏的脓疡,即肝脓肿。古人认为膏粱厚味、嗜湿生热、情志抑郁等,都可聚而成痈;湿热虫积、外伤跌仆也可伤而成痈。膏粱厚味等,可能为其远因,即减弱了机体的抵抗力,内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右侧胁痛,肝区膨隆、触痛,肝脏肿大等。若脓液向内穿透可形成腹膜炎、膈下脓肿。

肝痈ɡānyōnɡ

病名。内痈之一。多由肝郁化火, 气滞血瘀, 聚而成痈; 或由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隐痛, 渐右胁胀痛, 拒按, 不能右侧卧, 常恶寒发热, 脉弦数; 继则局部胀痛增剧, 胁肋胀满, 身热不退; 如迁延失治, 脓肿破溃, 可咳吐或下利脓血, 脓呈咖啡色, 带臭秽。见于肝脓疡、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肝包虫病等。初起由肝火而成者, 宜清肝泻火, 用柴胡清肝汤(方见胁痈条)。湿痰形成者, 宜理气化痰,用疏肝涤痰汤( 《马培之外科医案》: 香附、当归、佛手、橘红、蒌仁、广郁金、茯苓、苏梗、枳壳、参三七、半夏、竹茹)。成脓时宜清肝泻火, 佐以排脓; 脓溃后, 再加清肝清肠药。外治见肠痈条。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肝痈

肝痈

发生于肝脏及其周围的痈证,称为肝痈。见于《外科大成》。本病由忿怒抑郁,肝失条达,肝火内生,肝胆不和,遂使气滞血瘀,聚而成痈,或膏粱厚味,醇酒炙煿,肠胃受损,运化失职,积湿生痰、生热,壅结肝胆之络,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湿痰交阻成痈,或因闪挫外伤,肝络受损,血瘀染毒而致。
初起右侧期门穴隐隐作痛,逐渐感觉胀痛,甚则不能转侧及右侧卧,局部触痛拒按,呼吸不利。多伴有寒战发热,腹胀便结,尿黄,舌苔薄黄,脉弦数等症。宜清肝泻火、理气开郁、通腑泄热,选用柴胡清肝汤、大柴胡汤加减。后期则胀痛增剧,右胁肋饱胀,肝脏肿大明显,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腹皮挛急,局部肿块皮色如常或紫红,如局部皮肤水肿或中软,为已成脓。伴有形体消瘦,精神萎顿,口苦纳呆,或有咳嗽,舌苔黄腻,脉数无力等症,此为湿痰瘀凝,化热化火,宜清肝泻火,托里排脓,用托里消毒散加生苡仁、冬瓜仁、败酱草等。破溃后,若胃阴耗伤,宜养阴益胃,用益胃汤加减;神疲肢倦,气虚下陷者,宜补脾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减。
外治: 早期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每日1~2次。如脓肿较大,中毒症状较重者,宜切开引流,并配合中西医综合治疗。

☚ 跨马痈   肠痈 ☛

肝痈gān yōng

liver absc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