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狭窄
肛管、直肠狭窄是指肛管直肠部位由于炎症、外伤、手术后疤痕、肿瘤、先天性发育不全等造成狭窄,致使排便困难。
肛管狭窄 分先天及后天性两类,前者在直肠发育过程中原始肛道肛膜未消失或消失不全即可造成先天性闭锁或狭窄。后者常见于痔或肛瘘切除手术后,系由操作技术不当,粘膜切除过多,以致瘢痕挛缩而形成狭窄。肛门部溃疡、创伤、烧伤、肿瘤等均可造成狭窄。主要症状是大便变细及排便困难,如有感染或溃疡并存时则有疼痛。对轻度无溃疡的狭窄,可行手指或器械扩张治疗,定期进行,逐步扩大,对早期狭窄效果较好,扩张时避免强力,以防止裂伤。重度狭窄或伴有溃疡者则需行手术矫正,将狭窄部纵行或Z形切开,潜行剥离直肠下端粘膜,拉下与皮肤切缘缝合。术后须定期扩张以防止瘢痕挛缩。
直肠狭窄 病因除癌肿外,常见于直肠手术后瘢痕收缩,其它良性狭窄原因为直肠慢性炎症、溃疡、外伤、放疗、性病肉芽肿等。按其长度可分为环形与管形狭窄,以环形狭窄较多见。炎症起源于直肠内,初始为直肠粘膜溃烂坏死,有溃疡或肉芽形成,炎症可扩展至肌层及直肠周围组织,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变硬,因瘢痕收缩而使肠腔狭窄。炎症起源于直肠外,感染先侵及直肠周围淋巴管,后侵及肠壁各层淋巴组织,使淋巴回流受阻,继而肠壁组织增生变厚而致狭窄。狭窄以上直肠腔扩张,粘膜可有溃疡或炎性息肉形成,有时可合并有窦道与膀胱或阴道相通。
早期主要是炎症感染症状,有腹痛、直肠内坠胀感、大便急频、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容易误诊为痢疾。病情发展后,出现慢性梗阻症状,有便秘、排便困难、大便变形,呈扁条状并混有脓血。指诊常发现肛括约肌较松弛,手指可触及狭窄处,如狭窄处尚能容手指通过则可测定狭窄长度,以区别其为环形或管形狭窄,前者一般不超过2.5cm,后者在2.5cm以上。直肠镜可见狭窄处有瘢痕组织或溃疡。应在狭窄处不同部位作活检,以与恶性肿瘤或增生性结核相鉴别。恶性肿瘤狭窄下缘一般无瘢痕组织。如灌肠用肛管能通过狭窄处,可作小量钡灌肠检查,以了解狭窄长度及近端肠腔有无瘘管或多数狭窄存在。怀疑性病肉芽肿时应作Frei试验。对环形狭窄多先采用扩张术治疗,用手指或Hegar子宫扩张器每日或隔日扩张一次,以改善狭窄情况,但必须持续定期扩张,否则狭窄可再度收缩。手术治疗方法:
❶纵行切开狭窄部后壁瘢痕组织,继以扩张术治疗。此法多用于环形狭窄;
❷保留肛管括约肌的直肠拖出切除术,用于管形狭窄;
❸对直肠高位狭窄(腹膜反折以上),可经腹腔切除狭窄部后作对端吻合。对于直肠管形狭窄兼有肠梗阻、内瘘及严重直肠周围感染者,应先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先作横结肠造口,待感染得到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