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肌电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系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图。肌细胞属于兴奋性细胞,在其兴奋与运动时伴有生动电现象。应用仪器并通过电子放大系统及示波器显示波形,便可记录肌肉运动的图形。对于检查肌肉、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及运动中枢细胞病变等有参考意义。

肌电图

用电极把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生物电位变化引导出来,经过放大而显示出的波形,是神经和肌肉疾患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之一。但不能作出病因学诊断。也可用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是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以判定神经和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检查时可用表面电极,单极针电极或单芯、双芯和多芯同心针电极等。常用单芯同心针极插入肌肉中。引导的电活动经放大器放大后显示于显像管上,同时转换成声音由扬声器监听,也可摄片或用磁带作永久记录,以及用电子计算装置作定量分析。检查内容有针极肌电图;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重复刺激及反射检查,近来在开展单个肌纤维肌电图和脊髓诱发电位等工作。
针极肌电图 根据针极插入肌肉瞬间,针极插入后肌肉松弛时,轻度用力及重力收缩时的电位特点进行分析。
❶正常肌电图: 在针极插入肌肉瞬间,由于针极对肌纤维的刺激,产生短暂的电活动,称插入活动(图1)。针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活动也迅速消失。但当针极插入肌肉运动终板区或神经纤维中时,出现时程0.5~2.0毫秒,振幅小于100微伏的高频率负相电位,扬声器出现海啸样音响称终板噪声,系微小终板电位;或时程1~4毫秒,振幅200微伏以上,高频率双相性神经电位。肌肉完全放松时,无任何电活动,监视器上出现一条平线称电静息。轻度用力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时程2.0~15毫秒,振幅100~2000微伏。4相以下的波都为正常动作电位,而5相以上的电位称多相波,正常在10%以内。运动单位电位是一个脊髓前角α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时综合产生的电活动。动作电位时程与振幅的正常值可因年龄、所检肌肉及使用电极等技术条件不同而异。当两个针极插入同一肌肉,间距大于一个运动单位的横切直径(10~15mm) 时,则每一电极描记的运动单位电位只有10~20%同时出现,此称电位同步。不同程度用力收缩时,由于参加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频率不同,而出现不同波型。轻度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分散可数,波型单纯;重度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相互重叠不能分辨,称为干扰相(图2)。
❷神经原性损害肌电图: 各种原因引起脊髓前角细胞 (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及周围神经病变时一般有下述改变。针极插入瞬间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电活动称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松弛时常出现各种自发电活动。时程0.2~3.0毫秒,振幅5~500微伏之单、双或3相电位称纤颤电位(图3),扬声器出现“嗒嗒”声,为单个肌纤维的自发电活动。时程5~100毫秒,振幅50~4000微伏,波型呈“V”形或锯齿状之


图1 插入活动


图2 干扰相


时标10ms


图3 纤颤电位


时标10ms

正相电位称正锐波,扬声器出现“砰砰”声。时程2~20毫秒,振幅100~4000微伏,近似正常运动单位电位之自发性动作电位,称束颤电位,为一个运动单位或一束肌纤维的自发电位活动,仅与纤颤电位并见时方有病理意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时程正常或延长,振幅大多增高,多相电位增加。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减少,波型呈单纯相(图4),或介于单纯与干扰相之间的混合相。有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长期的周围神经病时,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可超过15毫秒,振幅超过5 000微伏,称巨大电位,并出现踰常的电位同步。
❸肌原性损害肌电图: 插入电位一般正常。在肌强直综合征,针极插入时出现高频、猝发的电位,其振幅与频率递增至高峰而后递减,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分钟,伴有摩托车起动时的声响称为肌强直反应。肌肉松弛时大多为电静息,偶可出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轻收缩时运动单位时程缩短,振幅降低,由短时程、低振幅、棘波组成的多相波增多。重收缩时肌电图上呈现细碎密集伴爆裂声响之干扰相称为病理干扰相(图5)。


图4 单纯相


时标5ms


图5 病理干扰相


时标5ms


肌电图可区别神经原性肌萎缩、肌原性肌萎缩及其它原因(如关节疾病)引起的肌萎缩。结合传导速度检查有助于区别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对周围神经损伤可判定损伤范围、部位、确定损伤程度,判断神经再生,推测预后。对肌肉疾病有助于区别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作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测定时,可在神经干上间隔不同距离的两点,用短时程脉冲电流分别进行超强刺激,于该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上记录肌电位,测出分别刺激两点出现肌电位的时间(潜伏期)(图6)。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时用环状刺激电极置于指(或趾)上,在相应传导的神经近端如腕或踝部作记录,此为顺向记录方法。亦可在神经近端给刺激,于远端指(或趾)作记录为逆向记录法(图7)。

由于感觉电位振幅很低,故常需用高增益放大器或叠加装置记录。一般传导速度上肢神经较下肢神经快。同一神经的近端比远端传导快。成年人比幼儿和老年人快。对于成人的正常值的报道数字不很一致。临床上常测定的神经正常值大约范围见下表。
其中数值均为最快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用其他方法亦可测定较慢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变时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因此,传导速度改变是周围神经病的特征。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成人)

神 经运 动感 觉
部位传导速度
(m/秒)
部分传导速度
(m/秒)
正中神经肘~腕42.9~79.0指~腕36.4~72.1
尺 神 经肘~腕44.0~75.0指~腕38.5~71.6
腓总神经膝~踝42.6~66.0踝~膝42.1~58.9
胫后神经腘~踝38.3~66.9踝~腘44.7~55.0

神经重复刺激肌电图对神经施加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根据动作电位振幅的改变,判定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正常肌肉对10次/秒以下的低频刺激振幅不变。用大于这一频率的刺激时最初几个电位振幅略可增加。对每秒50次的刺激,持续30秒钟以上后振幅才有下降。重症肌无力及其它疾病影响神经肌肉接头时,对各种频率的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振幅均有下降。肌无力综合征对每秒10次以下的低频脉冲刺激所诱发出的电位振幅呈递减反应,而对每秒钟20次以上的高频率电刺激产生的电位振幅则呈递增反应。


图6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上图为踝点刺激,下图为膝点刺激。时标10ms


反射动作电位检查 通过刺激神经,在肌肉记录动作电位的方法,尚可研究各种生理反射。
❶F波:刺激运动神经时,在肌肉所记录的运动反应波(M波)后可能出现振幅很小的第二个电位。当刺激电极接近记录肌肉时潜伏期延长,当刺激电极向心移动时则缩短。系电刺激逆向传导引起的前角细胞放电所致。
❷H波: 刺激胫神经时,在腓肠肌或比目鱼肌除记录到M波外,尚可出现第二个电位称H波,其潜伏期较M波长,约为25~35毫秒,振幅较M波为低。当刺激强度低于引起M波阈值时容易引出。应用超强刺激时其振幅反见下降,以至消失(图8)。系通过传入纤维引起的脊髓单突触反射。通过测定F波与H波均可研究周围神经近端的传导速度和脊髓功能状态。


图7 感觉神经电位(逆向法)(胫后神经),腘点刺激,叠加记录,分析时间50ms,校准电压10μV


图 8 H反射上图为强刺激,下图为超强刺激H波消失

☚ 神经与肌肉电兴奋检查   神经肌肉活组织检查 ☛

肌电图学/兴奋-收缩耦联/神经-骨骼肌接头/运动终板/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动作电位/容积导体/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电位/神经支配比率/电静息/插入活动/损伤电位/插入性正波/肌强直电位/自发活动/终板噪声/终板棘波/纤颤电位/正锐波/束颤电位/肌纤维颤搐放电/复合重复放电/神经性肌强直/痛性痉挛电位/随意活动/MUP上升时间/MUP时限/MUP波幅/MUP相位/运动单位的募集/肌病的肌电图诊断/干扰型/单纤维肌电图/颤抖/纤维密度/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轴突断伤/神经断伤/轴突变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神经失用/节段性脱髓鞘/瞬目反射/F波/H反射/重复神经刺激

☚ 闪光-戊四氮联合诱发试验   肌电图学 ☛
000174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