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肌理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肌理派 肌理派清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该派以“肌理说”为其论诗主张,故名。清自康熙之后,士人读经考据形成风气,肌理说便是这种风气影响的结果。所谓“肌理”,本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用之来指学问义理和文理,在《志言集序》中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又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宇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他主张诗人写诗要将思想意义与组织结构、学问材料统一起来,首先要求写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要熟读六经,即所谓“根极于六经”(《杜诗“熟精〈文选〉理”理字说》)。翁方纲虽然不反对王士禛的“神韵说”,但又觉得这种主张流于空寂,故提出以肌理来求神韵;“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神韵论上》)他又认为袁枚“性灵说”失之片面,故需“由性情而合之学问”(《徐昌谷诗论》)。翁方纲提出“肌理说”,目的在于弥补“神韵说”、“性灵说”以及“格调说”的不足,提倡讲究学问,讲究经术,讲究方法,力求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他的“复古”,不是崇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认为“宋诗妙境在实处”(《石洲诗话》),片面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其论诗主张得到了郑珍、莫友芝、何绍基等人的支持,在嘉庆年间风行一时,成为一个诗歌流派,又称作“学问诗派”或“学士诗派”。此派诗人所作诗多为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的“学问诗”,也有一些纪述作者生活行踪和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由于大多违背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大量堆垛学问,往往写得佶屈聱牙,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成为毫无诗味的韵文,令人生厌,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五中嘲笑他们“误把抄书当作诗”。参见“肌理”。 ☚ 毗陵后七子 宣南诗社 ☛ 肌理派 肌理派清代诗歌派别。以翁方纲为代表,翁氏论诗,持肌理说。这一诗学主张,是在乾嘉考证学派影响下,为补救神韵派之空疏、格调派之肤廓、性灵派之滑脱而兴起的。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翁氏论诗取譬肌理,旨在追求细密,欲以学问为根底,增加诗的骨肉。他认为作诗重要的事,是要把思想意义 (义理) 与组织结构 (文理),学问材料 (肌理) 统一起来:“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廷辉阁集序》),“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而不在高举神韵,死守格调,空谈性情。因而主张要多读书,有学问,得方法。故肌理派诸人作诗,从立意到结构、造句、用字、辩音,从分宾主、虚实到蓄势、突出重点、前后照应都有所讲究,而且还要求能够反映时事政治,使作品质实充厚,构成缜密雅丽的风格。但翁氏是经史和金石考据学家,“诗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诚斋”,强调学问根基,成为一种学问诗。其他诸如钱大昕、孙星衍等大学者的诗,亦具此种倾向。肌理派诗风影响深远,为清末宋诗运动之先声。 ☚ 性灵派 文学研究会 ☛ 肌理派ji li paiSchool of Fine Details (a school of poetry formed at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focused on fine and exquisite details of poetry,its main representative was scholar and poet Weng Fangg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