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所形成的多血管幼稚结缔组织。这种组织在创面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湿润,类似肉芽,因此得名。肉芽组织中还含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肌或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它具有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填补伤口或其他缺损、接合断裂组织等重要作用。随着修复过程的进展,肉芽组织成熟,转变成苍白色坚韧的疤痕组织(见“疤痕”)。 肉芽组织用以填补溃疡或创口缺损部分的一种新生组织。肉眼观呈红色颗粒状,湿润,触之易出血;其中含有炎性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网及纤维母细胞。有抗感染及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异物,填补伤口及缺损的作用。 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指富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的新生组织,在创面常呈颗粒状,红而湿润,十分柔软,形如嫩肉而得名。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肉芽组织填充伤口的缺损,使创面得以修复,因而它是创伤愈合的物质基础。 一般在创伤的第3天左右,肉芽组织开始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每日2mm左右的速度向伤口的缺损区伸展。早期,新生的毛细血管芽呈实心的细胞条索,以后随着血流的通过而逐渐形成管腔。这种新生的毛细血管由伤口的底部自下而上地与创面垂直生长,在伤口的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形突起。伴随着毛细血管的新生有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在创伤的第5~6天生长最为活跃,两者形成颗粒样结构向创面突出。由于毛细血管丰富,所以肉芽组织鲜红湿润,触之易出血,但其中尚无神经长入,故无痛觉。由于伤口的感染和坏死物质的存在,肉芽组织中常有不同数量的炎细胞浸润,其中中性粒细胞多分布于表浅部位,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则多位于深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使肉芽组织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随着修复过程的进展,肉芽组织逐渐成熟。成熟的过程一般也是自下而上地推进,表现为: ❶毛细血管的减少,其中有的退化消失,有的转化为小动脉或小静脉; ❷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并形成较多的胶原纤维; ❸炎症细胞逐渐减少。此时肉芽组织逐渐转化成为血管稀少的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灰白坚韧的瘢痕。瘢痕中的胶原纤维可发生透明变性,有的还发生收缩,严重者可引起器官或组织的变形和功能障碍,如肢体挛缩等。 许多因素可影响肉芽组织的生长,如弛缓性肉芽组织表现为生长缓慢,久久不能将创口填平,多因年龄大或有贫血、营养不良、局部供血不良等因素所致。水肿性肉芽组织表现为肉芽生长过多,高出创面,因淤血水肿明显,故呈紫绀或苍白色,表面颗粒不明显,有较多的渗出物。上述情况多由于异物或严重感染所致。 除创伤愈合之外,体内任何慢性炎症病灶、坏死组织周围、血栓机化过程、梗死边缘等病变,凡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浸润构成的组织,均称为肉芽组织。因此,肉芽组织是机体对各种组织损害或破坏的一个最基本的防御修复反应。但肉芽组织老化后形成的瘢痕,在一定情况下(如过多或发生在重要的部位等)却可给局部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 愈合 肉芽肿 ☛ 00010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