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肇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肇论 肇论书名。后秦*僧肇著。是僧肇的佛学论文集。全书由卷首《宗本义》和《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四篇论文组成。系统地阐发了佛教中观学派的宇宙观、动静观和认识论,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说作了总结。《肇论》融合中印义理,证知体用奥秘,以极优美有力的文字,表达了般若性空深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禅宗完全中国化以后,仍把《肇论》放在首位,可见对它十分推崇。 ☚ 长阿含经 太子须大拿经 ☛ 肇论 肇论书名。后秦*僧肇著。是僧肇的佛学论文集。全书由卷首《宗本义》和《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四篇论文组成。系统地阐发了佛教中观学派的宇宙观、动静观和认识论,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说作了总结。《肇论》融合中印义理,证知体用奥秘,以极优美有力的文字,表达了般若性空深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禅宗完全中国化以后,仍把《肇论》放在首位,可见对它十分推崇。 ☚ 长阿含经 太子须大拿经 ☛ 肇论 肇论中国佛教论著。一卷。后秦僧肇著。僧肇(384〔?一说374〕—414),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好老庄之学,后读《维摩经》,欢喜顶受,因而出家。东晋隆安二年(398),至姑臧(今甘肃武威)随鸠摩罗什受业。后秦弘始三年(401),随罗什入长安参加译场,评定经论,被称为“解空第一”。其著作除此书外,尚有《维摩经注》、《维摩经序》、《长阿含经序》、《百论序》等。此书为僧肇的论文集,共收论文五篇,在南朝梁、陈间经人汇编成集。 ☚ 妙法莲华经疏 弘明集 ☛ 肇论佛教书名。后秦僧肇著。一卷。由《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论文编集而成。认为相对的动静只是假象,万物各住本位而无变化;世界万有皆因缘而生,虚假不真,故空;“般若”无相无知,却又“无所不知”。 肇论一卷。姚秦释僧肇撰。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肇论》为僧肇的论文集。卷首载《宗本义》解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五名一义之宗旨,概括全书大意。后载四篇论文:第一,《物不迁论》,发挥般若性空学说,认为有为之法,当处生灭。世界没有真实的发展与变化,刹那不住,非从过去流至现在,不从现在往至过去。所以动而常静,速而不转,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第二,《不真空论》,谓世界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乃虚假不实。历破心无即色本无三家不同意见。用真谛以明非有谓之空,俗谛以明非无谓之不真,于谛则二,于物则一,故名不真空。第三,《般若无知论》,谓“般若”无知无相,但却“无所不知”和明照万物。论中列有九番答难,后附刘遗民难和肇答。难中初问第三番以缘求知章,次问第四番无惑取之知章,最后问第五番无是无当。肇答以中论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地对中论八不玄义作了解释和说明。第四,《涅槃无名论》,前有《奏秦王表》,共分十九章。第一“开宗”章为全论大意,后十八章包括九重问答,设问之章称为“折”,第一章及回答之章称为“演”,合为“九折十演”。即:一初番演称开宗,二番折称覆体,演称位体;三番折称微出,演称超境;四番折称搜玄,演称妙存;五番折称难差,演称辩差;六番折称贵异,演称会异;七番折称结渐,演称明渐;八番折称动,演称动寂;九番折称穷源,演称通古;十番折称考得,演称玄得。全书字里行间到处渗透着对有余无余及大小乘不有不无,无智无得之义。此书约编于南朝陈时。其中有人怀疑《宗本义》和《涅槃无名论》并非是僧肇亲笔所作。僧肇是姚秦时著名高僧之一,所作《肇论》对研究僧肇及其佛教学术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此书已被收载其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