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联体(双生)病毒组Gemini virus group属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无包膜,球状联体结构基因组病毒。组名源于拉丁文Gemini,双生之意。由联体病毒侵染而发生的病害已有久远的历史,但认识这一组病毒的性质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波克等(Bock,等,1974)首先提纯了玉米条斑病毒(Maize strenk virus,MSV),并发现其粒子是两个球形的连生体。哈里森(B.D.Harrison,1977)和哥德曼(Goodman,1971)都证明玉米条斑病毒的基因组是ssDNA,同年,哈里森等又证明ssDNA是环形结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U)于1978年正式同意建组,并命名为联体病毒组(Geminiviruses)。根据基因组的结构、寄主范围和介体种类,弗南克等(Francki et al,1991)代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所做的第五次报告中又将联体病毒组分设三个亚组。 病毒性质 病毒粒子是由两个小型的(直径小于20纳米)不完全的20面体构成。相联的二聚体为18~20×30(纳米)。亚基以T=1的晶格状排列,形成22个五邻体的形态亚基。沉降系数(S20·w)为69~76S,分子量约为2.6×106。外壳蛋白含一种多肽,分子量为27~34×103。ssDNA的分子量7~8×106,是已发现的自我复制的病毒中最小的核酸分子。核酸约占粒子重量的18%~20%,沉降系数(S20.w)为16S,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717克/立方厘米。ssDNA有环状和线状两种形式,线状DNA可能是合成环状DNA的前体,首尾相接成环,闭合的环状DNA具有侵染力。病毒的核酸链及其互补的核酸链上都有阅读框架(推定的基因),在寄主组织的抽提液中含有ssDNA的三种dsDNA,因此推测复制的早期阶段是在寄主系统帮助下合成cDNA,复制时以dsDNA为模板,以滚筒式或双向方式复制。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的细胞核中,形成大型凝聚体,推测DNA的复制与粒子的装配都在细胞核内进行。 联体病毒组成员的钝化温度40~60℃,室温下可存活2~3天,稀释限点10-2~10-4。 亚组的性状及相关性 联体病毒下设三个亚组,它们的主要性状如下: 亚组Ⅰ: 典型成员是玉米条斑病毒(Maizestreak virus,MSV),基因组是一个分子的单链DNA,分子量为7~8×105,蛋白外壳的多肽分子量28~34×103。叶蝉持久性传播,不能经机械传毒。寄主局限于禾本科植物。亚组成员间无血清学相关性。 亚组Ⅱ: 典型成员是甜菜曲顶病毒(Beet curlytop virus,BCTV),基因组是一个分子的DNA,分子量为8×105,蛋白外壳的多肽分子量30×103。叶蝉和角蝉持久性传播,机械接种比较困难。一些成员与亚组Ⅲ有较远的血清学相关性。 亚组Ⅲ: 典型成员是菜豆金黄花叶病毒(Beangolden mosaic virus,BGMV),基因组为ssDNA,有两个分子,每个核酸的分子量为7~8×105,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7~30×103。在自然情况下由粉虱(Bemisia tabaci)持久性传播,在试验条件下可机械传毒。寄主范围视不同的成员而异,为害双子叶植物。 亚组Ⅲ的DNA的A分子与亚组Ⅰ和亚组Ⅱ的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因此认为这三个亚组间有远缘的进化关系。 分布和为害 病毒分布与介体分布有关,多发现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条斑病毒在非洲肆虐已久,它和虎尾草星点花叶病毒是为害热带禾本科作物的重要病原,也流行于印度。非洲木薯花叶和印度木薯花叶病毒使木薯发生严重的花叶病,甚至导致绝产。菜豆金黄色花叶病毒首先发现于巴西,广布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烟草叶皱病毒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鉴定的烟草叶曲病毒分布于云南、福建的烟草产区。 病害的症状类型与病毒粒子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侵染禾本科的玉米条斑、虎尾草星点花叶病毒的粒子分布在寄主的叶片(除表皮细胞外)中,叶片出现条斑和星点状花叶。另一些联体病毒成员的粒子分布在韧皮部,所引起的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叶蝉类传播的,表现为叶片皱缩、叶扭曲、畸形和叶面积减小。第二类是由粉虱传播的,首先表现叶脉黄化,最后全部叶脉变金黄呈黄网状,而脉间组织仍呈绿色,这种独特的症状在田间表现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