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结核
耳鼻咽喉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胃肠结核,原发性者极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以喉结核多见,咽结核次之,耳结核又次之,鼻结核最少。
中耳及乳突结核 主要由肺结核继发感染,其感染途径可能由咽鼓管或经血循环及淋巴系统感染后,首先侵犯鼓室粘膜,继之侵犯骨膜,再到骨质。本病有急性、慢性及混合感染性三种表现。病理可分为粟粒型、肉芽型和干酪型。
症状表现为起病隐袭,常不自知,急速发病者较少。无痛,如为混合感染,可有红肿热痛。耳聋程度进展较快,初则因听骨链破坏,呈传音性聋,可迅速发展至内耳呈感音神经性聋及前庭功能障碍。鼓膜可有2~3个小穿孔或边缘性穿孔,亦可溶合为大穿孔。鼓膜先充血,继则呈黄白色,或覆盖一层白色渗出物,其中可找到结核杆菌。分泌物呈稀薄脓性,并有臭气。鼓室粘膜水肿,常伴有苍白色肉芽组织。耳周淋巴结肿大,无痛。常见有多发性耳后瘘管,面瘫,也可发生迷路炎,结核性脑膜炎等。乳突X线照片显示乳突区大片骨质坏死。全身一般均有原发性结核病灶。
典型者诊断不难,非典型者及有混合感染者则诊断较难。寒性脓肿可抽脓检查结核菌,但常难查到结核菌。可靠的检查方法为脓液涂片、培养、接种及结核菌素试验。取中耳肉芽及乳突病理组织,可查出上皮样细胞,郎罕细胞及干酪性坏死病理变化等。
治疗以抗结核治疗为主,早期用局部滴药,如有骨坏死及大量脓液,肉芽增生,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鼻结核 鼻结核发病率不高。由空气或结核病患者用手指挖鼻而感染,少数经血运或淋巴途径发生。其病理改变可分为结节肉芽型、溃疡型及增殖型三种。结核结节中心有坏死的上皮细胞和郎罕细胞,愈合过程中可形成纤维瘢痕组织。鼻前庭呈慢性湿疹样病变。溃疡可侵及鼻翼、鼻中隔及鼻甲。患处覆盖痂皮,痂皮下有肉芽,易出血,可破坏中隔软骨,形成穿孔。自觉症状为鼻痛,鼻阻塞,鼻臭等。须与梅毒、麻风、鼻孢子虫病相鉴别。活检是可靠的诊断方法。直接涂片不易找到结核杆菌,但细菌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治疗以全身抗痨为主。局部治疗应包括清洁鼻腔,以三氯醋酸腐蚀溃疡面及肉芽组织,理疗; 紫外线,X线放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个别患者病程较长,难以治愈,常因全身扩散,致病情恶化而死亡。
咽结核 为肺结核患者痰中结核杆菌接触已受伤的咽部粘膜所感染; 亦可由鼻结核下行扩散所引起。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患者常发生咽结核。扁桃体结核常为隐性结核,无特殊症状,多在扁桃体切除后的常规病理检查中发现,作者(1953)在1000例慢性扁桃体炎摘除的扁桃体病理检查中,发现3例扁桃体结核。
其症状在粟粒型咽结核患者,全身多极度衰弱,咽痛剧烈,只能吞咽半流质食物; 饮水易呛入鼻腔,或因剧痛不能下咽; 体温升高,语言不清,口臭。病变在初期为粟粒状结节,迅速发展成边缘不规则的小溃疡,软腭及咽弓尤为多见。溃疡型咽结核的初期即可见软腭及咽侧索附近有浅溃疡,继而蔓延至口咽全部。溃疡为坏死型者,常有悬雍垂缺损或软腭穿孔; 增殖型的病变形成结核瘤。咽结核的特点是一部分病变愈合好转,另一部分仍在溃烂发展。诊断时注意观察局部病变和检查全身结核病灶,活检可以确诊。但须与梅毒、麻风、放线菌病及其他真菌感染相鉴别。鼻咽部结核较少见,其外观极似鼻咽癌病变,应注意鉴别。
治疗以抗痨为主。局部剧痛可服镇痛剂或用1%丁卡因喷雾。溃疡表面可用20%硝酸银涂布。已形成咽瘢痕狭窄者,在控制病变后,可作扩张术或咽成形术。结核瘤可作手术切除,扁桃体摘除后切片发现为扁桃体结核,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予以相应的抗痨治疗。
喉结核 三十年代肺结核患者并发喉结核者占10~20%,自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发病率显著下降,据四川医学院结核病院1953年统计为3%,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1956年统计占1.08%,近年来发病率更低。喉结核传染途径为肺结核患者带菌痰液直接接触喉部粘膜所感染。喉粘膜有损伤时尤易感染。亦可从血行播散或咽淋巴系统与肺门淋巴结核而发生感染,原发性喉结核极为少见。此外,有认为其发病与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变态反应有关。全身衰弱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均较易发病。
病理可分三型:
❶浸润水肿型。喉粘膜弥漫性充血,会厌明显水肿,粘膜下有结核结节及小圆细胞浸润。
❷溃疡型。粘膜下结核结节向上发展,上皮破溃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齐,底部为肉芽组织,多发于会厌、声带及杓突部。病变发展可侵及软骨膜,以杓突处多见。
❸增生型。病变经长期治疗,部分呈瘢痕愈合,部分病灶形成结核瘤,均可导致喉狭窄。
早期症状有喉痒及灼烧感,继之喉痛剧烈,发声和吞咽时疼痛常放射至耳部,有声嘶及刺激性咳嗽。浸润水肿型及增生型均可发生呼吸困难。杓突软骨膜炎,多伴有吞咽障碍。根据喉镜所见,结合肺部检查,不难作出诊断,但须与喉梅毒及喉癌相鉴别。喉部溃疡表面的分泌物涂片较易找到结核杆菌,增生型有瘢痕狭窄者,作气管切开后取活检才能确诊。
治疗可采用全身抗痨治疗和营养支持疗法,喉部剧痛时可用1%普鲁卡因作喉上神经封闭,饭前用0.5~1%丁卡因喷雾喉腔。对发生喉狭窄者,应作气管切开术。
狼疮 是一种轻型结核病,全身情况较好,一般查不出全身结核病灶。多发于青少年,病程缓慢。鼻部狼疮多发生于鼻中隔前部及鼻前庭,常由面部皮肤狼疮扩散至鼻部。咽及喉部狼疮可能为原发性,也可能为鼻狼疮所扩散,先发于悬雍垂及舌腭弓,很少侵犯扁桃体。喉狼疮见于会厌或杓会厌皱襞,或侵及喉室带,但很少侵及声带。其病变主要侵及真皮下及粘膜下形成结核结节,可逐渐融合呈片状,并向周围侵蚀,表面附有黄色结痂,一部分愈合,一部分仍发展扩散。侵及皮肤者有溃疡面。肉芽呈堆积状颗粒,周围极不整齐呈虫咬状或鼠啮状。病理与结核相同,有多数圆形细胞浸润,结节中含有巨细胞。
自觉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鼻狼疮有轻度疼痛和鼻阻塞,鼻漏呈水样,有臭气。咽狼疮有咽异物感,吞咽刺痛。喉狼疮一般无症状,偶有轻咳及声嘶,极少发生瘢痕。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及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结核菌素试验亦有助于诊断,但疮面分泌物涂片不易找见结核杆菌。
全身抗痨治疗,维生素D2及紫外线治疗效果良好。狼疮肉芽面可用20%硝酸银腐蚀或刮除。狼疮的治疗效果一般良好,但也有时经久不愈,无一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