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耳鼻咽喉梅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耳鼻咽喉梅毒

耳鼻咽喉梅毒

病原为梅毒螺旋体。先天性感染系宫内胎传。先天性梅毒分早期与晚期,前者属二期梅毒,早在出生后数月即可发病,出现症状; 后者属三期梅毒,可延至青春期始发病。后天性梅毒绝大多数系经性交直接传染,少数经接触,通过损伤的皮肤或健康的粘膜而间接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三期,一期为硬下疳,多在初染后3周出现;二期为梅毒皮疹期,可在感染后2~6月发病; 三期为梅毒瘤(树胶肿)期,多在初染后3~10年出现。以上各期梅毒均可在耳鼻咽喉部发生。先天性梅毒晚期的症状与后天性梅毒三期相似,如同时出现Hutchinson三联征,即迷路炎、间质性角膜炎和锯齿形牙,则更有助于诊断。
耳部梅毒
严重的早期先天性梅毒多发生在宫内期,一般在出生后1~2年发病,多为脑膜神经炎 (听神经炎、脑膜听神经迷路炎或中耳迷路炎)。先天性梅毒中耳炎如破坏镫骨底板及环韧带向内发展,可引起中耳迷路炎。如合并梅毒性咽鼓管卡他,则耳聋更重。由于双耳受累,终成为聋哑症。
晚期先天性梅毒常于8~20岁发病,主要为颞骨多发性梅毒瘤导致迷路炎所致,可突然发生耳聋(中风型),迅速发展为全聋,常为双侧性,多伴有眩晕等迷路症状。如前庭功能正常,则有蜗神经单独受累的可能。病变亦可逐渐进展,终于发生全聋。由于骨迷路被破坏形成瘘管或环韧带软化使镫骨底板松动,均可出现Hennebert征,即中耳正常而瘘管试验阳性,特别在外耳道内减压时明显。
后天性内耳梅毒常发病于梅毒的第二期末或第三期初,病变为梅毒性脑膜神经迷路炎或迷路骨膜炎和骨髓炎,其症状与晚期先天性内耳梅毒相同。一般在初染后7~10年发生耳聋。中耳一期梅毒即硬下疳未治疗前可在咽鼓管咽口处窥见,此乃使用未经消毒的导管使鼻腔感染传到咽口所致。中耳二期梅毒来自梅毒性鼻咽炎,并可引起卡他性中耳炎,最后侵及迷路,导致突发聋,但一般多为单侧性。中耳三期梅毒一般为鼻咽部梅毒瘤或梅毒性溃疡所致,引起鼓室壁骨疡,出现面神经瘫痪和迷路炎,即所谓梅毒性全耳炎。
鼻部梅毒
先天性晚期梅毒多发生于3岁至青春期,其特征为因梅毒瘤破坏鼻中隔骨架致成塌鼻,还可伴有Hutchinson三联征及感音性聋等。
后天性各期鼻梅毒均可出现,但一期较少,三期较多。
一期鼻梅毒常发生于鼻前庭皮肤及鼻中隔软骨部,形如丘疹,表面糜烂,或覆有干痂,可有浆液性渗出物,基底较硬,无触痛,不化脓。附近淋巴结肿大明显,质硬可活动、光滑。易与鼻疖区别,但应与上皮癌鉴别。
二期鼻梅毒的主要症状似顽固性伤风,称“梅毒性鼻炎”。鼻中隔及下鼻甲前部的粘膜红肿、糜烂,可形成灰白色粘膜斑,无痛。因病变处螺旋体极多,此时传染性很强。早期先天性鼻梅毒的症状同上,出生后1~3月即可发病。局部愈合结疤后,可形成前鼻孔狭窄或闭锁。
三期鼻梅毒比全身其他处为多见。基本病变有三:
❶梅毒瘤,可发生于鼻梁一侧、鼻翼、鼻前庭、鼻中隔骨部、鼻甲及鼻腔底部等处。初为一坚硬肿块,逐渐腐烂而成溃疡,鼻腔骨质或软骨随腐烂而成块排出,以致形成鼻中隔、硬腭的穿孔及鞍鼻等。
❷梅毒瘤浸润,鼻腔粘膜发生浸润斑块,鼻外形肿大,鼻塞,说话带鼻音。浸润消退后,可后遗萎缩性鼻炎样病变。
❸梅毒性骨炎,可引起鼻骨炎、鼻中隔骨炎及上颌骨炎,局部肿胀疼痛,并有臭脓流出。三期鼻梅毒应与鼻结核、鼻麻风、鼻硬结病、癌、肉瘤及毁形性鼻咽炎相鉴别。
咽部梅毒
因咽淋巴组织丰富,故各期梅毒均可发于咽部,且较多见。
后天性一期咽梅毒较少见,常为一侧扁桃体下疳,经继发性感染后,始有咽痛、吞咽困难、耳痛、头痛、低热等症。局部充血肿胀,但触之较坚硬,其上溃疡覆有假膜。同侧颈淋巴结常肿大、坚硬。应与扁桃体周围脓肿、溃疡膜性咽峡炎、咽结核、扁桃体恶性肿瘤、硬结病、粒细胞缺乏症等相区别。
二期咽梅毒常伴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及弥漫性皮疹,多发生于下疳后2月左右。局部呈顽固性咽炎现象,间有红色点状红斑,极似猩红热皮疹。口腔及咽部常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粘膜斑,其大小不等,扁平,边缘整齐,可稍高出于表面,多呈灰白色或蓝白色。扁桃体高度肥大者,可影响进食。先天性早期咽梅毒的症状亦如上述。
三期咽梅毒主为梅毒瘤出现于鼻咽部或口咽部各处,多在首次感染后数年内发生。病变发展可分为四期: 浸润期、软化期、溃疡期及瘢痕收缩期。其特点为无痛,但有恶臭。浸润期进行缓慢,易忽略。软化期可见咽部红肿,影响进食。溃疡期破坏性大,致形成硬腭穿孔。瘢痕收缩期可见咽部组织互相粘连,致有狭窄畸形。先天性晚期咽梅毒亦有同样病变。
喉部梅毒
先、后天性梅毒均可发生于喉部,但发病率较低。 先天性者常见于婴儿期至青春期,后天性病变则多见于中年人。
一期喉梅毒极少见,可在会厌部出现下疳。
二期喉梅毒为粘膜弥漫充血,似卡他性喉炎。声带、杓间区可发生粘膜斑,此时常伴有全身性皮疹及咽部粘膜斑。
三期喉梅毒稍多见,病变可分为四型:
❶梅毒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多位于会厌、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声带或喉室带等处。有时呈广泛性浸润。
❷溃疡型,溃破后创面覆有灰黄色腐烂组织,周围组织稍充血,短期内溃烂广泛。
❸软骨膜、软骨炎型。溃疡向深部发展,使各喉软骨坏死残缺,终致喉狭窄、畸形或声带固定。
❹瘢痕及粘连形成。常见者为会厌软骨与舌根粘连,杓状软骨及喉室带畸形变位,声带之间粘连等,先天性晚期喉梅毒同此。
诊断及治疗,可根据家族及患者梅毒病史,其母小产史,结合症状、体征及阳性血清反应,诊断一般不困难。血清反应阴性者可进行诱发试验。必要时可作脑脊液瓦氏反应及胶金反应。血清反应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驱梅治疗可阻止病情发展。就听力而言,患后天性二期者疗效较好,其他类型多无效,ACTH或类固醇激素单独或和青霉素联合使用,效果较好。此外,可采用对症治疗如清洗创面,保持口腔清洁等。各处缺损或瘢痕狭窄,可进行修补、成形手术。

☚ 耳鼻咽喉部麻风   耳鼻咽喉霉菌感染 ☛
000118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