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耳目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耳目论 耳目论对报纸乃至整个新闻事业的作用的一种形象性说法。在我国古籍中,《尚书》、《礼记》、《国语》和《史记》都使用了“耳目”一词,有的是直接指耳朵和眼睛,不是转意使用;有的是指亲近信任之人或国人的视听或刺探消息的人。后两者与现代“耳目”的意义接近,如《国语》中“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即指国人的视听;再如《史记》中“赵人多为张耳陈余耳目者”,即指刺探消息的人。近代中国人最早使用“耳目”说明报纸作用的是梁启超,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中写道:“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我国新闻学创立之际,徐宝璜称:“新闻纸者,社会之耳目也,而访问与通信员者,又新闻纸之耳目也。”(《新闻学》,1919年)邵飘萍也把新闻记者比喻为耳目,他说:“是故外交记者(访员)所处之地位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人类各种新事实之表现,皆难逃耳目之鉴察,其取作材料,载诸报纸,发为批评,则犹之耳目以所闻见者转达于脑府。无耳目,则脑府顿失其功用,于此可以知外交记者所负之任务及其地位为何如矣。”(《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历史文献中,也有将党报作用比喻为耳目的。如博古1944年曾说:“另方面党报又是党的眼睛、耳朵,经过它了解下面的情形,应该说比其他的线索更快更生动。……它是党的日常的耳目,如果报道不正确,会影响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第203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我国80年代的新闻学论著中,亦有不少将报纸作用之一比喻为耳目的,还有将耳目与喉舌放在一起使用的,但相比而言,使用耳目的频率比喉舌要低得多。 ☚ 抢与压 臣记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