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由急、慢性中耳乳突炎引起的一种面神经麻痹。由急性中耳乳突炎引起者,多因炎症或毒素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而致,晚期由于骨管破坏使面神经受压而致;慢性中耳乳突炎多由胆脂瘤或腐骨压迫损伤面神经而致;急性岩部炎症也可引起暂时性面瘫。面瘫为周围性单侧,运动丧失,致闭眼、提额、皱眉、鼓腮功能丧失,日久病侧面肌萎缩。防治:早期积极治疗中耳乳突炎,控制并发症;由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面瘫者,可行乳突根治术;面神经由压迫而致者可减压;久病可配合物理疗法、整形等。
耳源性面瘫
因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所致面瘫称耳源性面瘫。面神经行程大部在中耳段和乳突段的骨管内,故鼓室和乳突疾病成为面瘫的重要原因。由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者约占1%。发生于急性炎症的早期者,多因面神经水肿所致; 发生于急性炎症晚期者,多由于骨质破坏或受压迫所致。发生于慢性中耳炎和乳突炎者占5~6%,多由于病变腐蚀骨管,使神经水肿、受压、损伤、断离所致。急、慢性中耳炎并发岩部炎时,易发生面瘫。中耳结核和中耳癌亦常发生本症。其他病因为乳突、迷路或岩部手术外伤,如误将面神经切断; 行内耳开窗术时钻头滑脱,穿破骨管并损伤面神经鞘或部分纤维; 因病变或手术致面神经暴露,术后1~2日发生面瘫,多由于面神经水肿所致; 除去鼓膜张肌时致面神经管骨折,骨片压迫或刺入面神经; 面神经已暴露,乳突腔内填塞纱条较紧; 手术时致面神经管内出血,术后2~3日发生面瘫; 在儿童分离乳突尖部组织伤及面神经。
可根据症状、特殊试验和电反应试验来诊断面瘫的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面神经自中枢到末梢任何一段受损害,都可致面瘫。病变位于单侧面神经核以上者,发生对侧面下部2/3面瘫,额部多无影响,眼可闭合。病变位于面神经核者,除患侧面神经上中下三支瘫痪外,同侧的展神经多同时受累。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的近侧,除面神经三支部分或全瘫外,并有同侧听力减退。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者,除面部全瘫外,泪分泌、镫骨肌反射、舌味觉、唾液分泌都受影响;若为膝状神经节炎,则有时患者感到全身不适,体温上升,头痛,外耳面神经分布区有疱疹和疼痛,并有耳鸣,听力障碍和前庭症状。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与镫骨肌神经之间者,最为多见,除面神经三支受累外,镫骨肌反射、舌前2/3的味觉、唾液分泌都受影响。病变位于镫骨肌神经以下者,除面神经三支受累外,舌味觉、唾液分泌受影响。病变位于鼓索以下者,只出现面部全瘫。
用泪分泌、镫骨肌功能、味觉、唾液分泌等试验,对病变定位有一定的意义。
面瘫的严重程度,必须由电反应试验来确定。这种试验对决定手术治疗的时间很有意义。传导速度试验,依其潜伏期增长、减短等情况,决定神经变性的程度。兴奋阈试验是从所需电流量大小来估计神经变性程度。强度-时间试验,可估计神经失用纤维和变性纤维的比例。肌电图: 根据随意运动电位和颤动电位的变化来估计功能恢复情况,在恢复期,颤动电位逐渐消失,而随意运动电位却逐渐复现。电反应试验对神经功能情况的评价,意义较大,主要为了尽早发现神经变性。其中以传导速度试验及兴奋阈试验作用更大,尤其是传导速度试验,较为准确,但须有精密仪器和技术。兴奋阈试验简单易行,临床医生可以操作,肌肉收缩可用肉眼观察。肌电图主要对晚期面瘫的预后和处理有一定的价值。
在决定手术治疗时,必须具备面神经受伤后的病理和再生功能的知识。当面神经受周围病变压迫,轴浆供给虽受影响,但仍有少许通过,远端的轴突不变性,故呈暂时性传导阻滞。若面神经完全受压,轴浆不能通过,数日后远端轴突坏死者,则称神经轴突断伤。若神经干受压严重或断离,则称神经干断伤。神经轴突或神经干断离,即产生神经纤维脂肪变性。神经轴突断离后,其远端的轴浆完全失去补充,伤后2~3日内电刺激的兴奋性虽仍存在,但神经传导消失。当轴突的远端开始死亡和崩解时,电兴奋也逐渐降低。同时,其髓鞘也开始碎裂。神经轴突断离48小时后,远端的雪旺细胞水肿,并有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的轴突和髓鞘质的碎屑。雪旺细胞增生形成结缔组织,充满管腔及其周围,阻碍神经再生。神经受伤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若神经轴突断离后,雪旺鞘膜是连续的,神经轴突的近端,就可沿上述鞘膜向远端生长,恢复神经功能。若神经干断离,只要两断端鞘膜密切对合,鞘膜内雪旺细胞首先开始再生活动,使两断端结合,神经轴突沿神经鞘膜管腔向远端生长,恢复功能。神经受伤后2~3周,雪旺细胞再生力最强,亦有伤后2~4个月,仍可再生良好者。伤后时间较久,由于组织增生,雪旺鞘膜管缩小,神经轴突再生的通道受阻,神经功能恢复就受到影响。
根据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早期所发生的面瘫,多由于面神经水肿或神经炎所致,首先必须控制中耳炎症。于面瘫开始后的2~3周内,予以保守疗法,如休息、热敷、红外线照射或透热疗法等,可减少水肿,促其逐渐恢复,不需施行手术。如2~3周后仍不恢复,可予以电疗或按摩疗法。发生于急性炎症晚期的面瘫,多由于骨质破坏而影响面神经所致,须施行乳突单纯凿开术(见“乳突凿开术”);若术后2~3月面神经功能无恢复现象者,应施行减压术(见“面神经手术”)。
面瘫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应施行乳突根治术,若发现骨管破坏,面神经水肿较甚,应自茎乳孔至膝状神经节减压,轻轻剥除腐烂骨质和肉芽组织,观察水肿的面神经,术后10余日,患者面部多出现异常感觉,电反应试验可能示有恢复现象。若2~3周后,面部异常感觉消失,多因新生肉芽组织压迫神经所致。应按无菌要求进行换药,轻轻剥除肉芽组织,2~3日后将重新出现面部异常感觉。当神经肿胀消退并接近正常时,面部不仅有异常感觉,而且开始活动。此时就可移植皮片或筋膜来覆盖面神经。若术后面部始终无异常感觉,表示术中所见水肿的面神经可能为神经瘤,应考虑施行神经移植术。
若面瘫逐渐发生于手术后,应抽出乳突腔内填塞纱条,重新松松填塞。并予以面部按摩,将口角吊起等。保守疗法2~3月无效者,应施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如有缺损,根据缺损程度,须施行面神经改道缝合术或神经移植术(见“面神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