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气压伤
中耳气压伤 中耳气压伤(又称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鼓室内外压强不能平衡而产生的病理改变。
病因 潜水过程中,中耳气压伤通常发生于下潜阶段,尤其在深度较浅(10m以浅)范围内。下潜时,外界气压不断升高,中耳鼓室内压若不能借咽鼓管的调节而与外界平衡,鼓室内形成相对负压,就会引起中耳气压伤。在上升阶段,外界气压降低,增高了的鼓室内压可推开咽鼓管,使鼓室内外压力平衡;仅在特殊情况下(如全身挤压伤)咽鼓管口不能被推开时才会造成损伤。咽鼓管调节功能障碍的原因有
❶非病理性:当潜水员下潜时未做、或下潜速度过快时来不及做中耳调压,而咽鼓管的“活瓣”受压,不能启开;
❷病理性: 由于鼻、咽部的急、慢性炎症或下鼻甲后端肥大,引起咽鼓管口阻塞。
临床表现 发生在下潜阶段的中耳气压伤所表现的症状与发生在上升阶段者不同。
❶开始下潜时,鼓室内外压差较小,鼓膜外侧轻度受压,仅有耳“阻塞感”和耳鸣。继续下潜时,鼓室内相对负压值逐渐加大,会引起由轻到重的疼痛,甚至鼓膜向内凹陷、终于破裂。至于引起不同症状和体征的压差值,个体有差异,研究者们所测得的数据也不尽相同。一般,当压差达60mmHg以上时,可出现耳痛; 压差增至80mmHg以上,耳痛加重或难以忍受,并放射到颞、腮和颊部,听力严重降低,耳鸣、头晕加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压差继续增加到一定程度(100~500mmHg),鼓膜可发生破裂,血液流入中耳腔,耳内可有温热感,剧烈耳痛即刻缓解; 但轻度疼痛仍可持续12~18小时。在6~24小时期间尚可出现头晕、恶心。耳镜检查: 鼓膜光锥亮度和范围减小,鼓膜呈线形破裂,多发生在紧张部下方,有少量血液从此流出。
❷上升时,鼓室内压超过外界3~5mmHg时,有耳内“发胀感觉”; 压差达10~15mmHg,不适感加剧,可影响听力;当压差达到15mmHg时,通常已足以推开咽鼓管口,排出部分气体,鼓室内外压力达到新的平衡。如咽鼓管口被堵塞,中耳内压继续升高,鼓膜被推而向外突出,亦可引起剧烈耳痛,甚至破裂。
治疗 鼓膜未破,仅充血者,用局部热敷和透热疗法,能促进恢复。如中耳内有大量渗出液或出血时,可考虑穿刺,以防鼓室粘膜增生及纤维化。若鼓膜破裂,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但局部禁止冲洗和用药。严禁擤鼻涕,以免病菌进入咽鼓管及中耳腔。用消毒剂仰嗽咽部。若24小时内症状无明显好转,咽鼓管或中耳可能发生急性感染,应采取相应专科治疗措施。
预防 选拔潜水员(或高气压作业人员)时,必须在加压舱内进行中耳调压试验(见“加压试验”)。潜水员若患有妨碍中耳调压的疾病,应暂停潜水,并要及时治疗。应熟练掌握中耳调压动作。如张口、吞咽,打呵欠、下颌水平位移动,以及捏鼻鼓气动作。该动作为: 闭嘴、捏鼻,用力经鼻道呼气,使咽部气体冲入两侧咽鼓管内。在较浅深处,要控制下潜速度。如发生耳痛,应暂停下潜,或上升1~2m,作中耳调压动作,若无效则上升出水。平时应经常进行加压锻炼,使中耳调压功能适应压力变化。处于昏迷状态需要进行加压治疗的病人无法做调压动作时,可事先做预防性鼓膜穿刺术。
内耳气压伤 内耳气压伤是指在潜水的下潜阶段,外界气压升高时,由于鼓室内外压强不能平衡所导致的前庭或耳蜗的损伤。
病因 在下潜阶段,外界气压不断升高,若咽鼓管不能调压,鼓室内呈相对负压状态,鼓膜内陷。如继续下潜,
❶镫骨底板猛烈压迫前庭窗,使前庭阶中的外淋巴液压力升高,对圆窗膜有从内向外的“推力”;同时,鼓室内相对负压,对圆窗膜又有向外的“吸力”。二者均可使圆窗膜外凸。
❷当用力做捏鼻鼓气动作时,将因静脉压增高而使脑脊液压升高,并传至鼓阶等处,引起外淋巴液压力剧烈升高,也可导致圆窗膜外凸。
❸当强行中耳调压而咽鼓管口突然开张时,外界高压气急速冲入鼓室,内陷的鼓膜猛烈向外移位,可带动镫骨底板向外,使环状韧带受牵扯,又可使圆窗膜向内凹陷。圆窗膜的过度外凸或内凹、环状韧带过度地受牵扯,分别地可能导致圆窗或前庭窗破裂,使外淋巴液泄漏到鼓室,形成外淋巴瘘,引起前庭功能障碍或感音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临床表现 内耳气压伤往往在出水后1~3小时方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 耳鸣、听觉减损、完全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如眩晕、恶心、呕吐等。检查中耳,可发现圆窗膜或环状韧带破裂,外淋巴液流入鼓室。眼震电图显示自发性眼球震颤。听力计测定可证实感音性听觉减损或丧失。
诊断 主要依据潜水下潜阶段有中耳受压或强行开张咽鼓管的历史,以及典型症状和体征。但须与累及内耳的减压病鉴别; 在对氦氧深潜水减压过程中更换吸入气中惰性气体的患者,还须与等压气体逆向扩散综合征(见“等压气体逆向扩散”) 相鉴别。后二者及时进行加压治疗,症状即能消失。
治疗和预防 发病后48小时内,及时有效地治疗,治愈率可达80%。圆窗膜或环状韧带破裂者应尽早手术修补,能使听力得到改善、恢复,前庭功能障碍消失。采用高压氧疗法结合服用扩血管剂,对听力恢复有一定帮助。预防措施与中耳气压伤一致。下潜阶段发现咽鼓管通气性能不良,应暂停潜水。
外耳气压伤 外耳气压伤又名“翻耳症”或“翻耳综合征”,是因外耳道口被堵塞而与外界不通后,在下潜 (加压) 时压强低于外界 (100~200mmHg) 所引起的外耳道皮下肿胀,出血或血疱形成、破裂等损伤。
戴足以堵塞外耳道的潜水帽或使用耳塞进行潜水时,会使外耳道成为一个与外界不通的“含气腔”,下潜过程中无气体补充入内,于是外耳道内压强低于机体其它部位,引起外耳道皮下血管被动扩张、渗出、血管破裂,皮肤出现瘀血点或血疱,甚至血疱破裂。但鼓膜仍完整,除血疱延及鼓膜者外,鼓膜功能仍正常。
外耳气压伤患者一般无特殊主觉症状,出血多而血疱破裂者,可在耳廓看到流出的血。检查外耳道时,可看到皮肤肿胀、瘀血点或血疱。对血疱破裂者,检查前用双氧水冲洗并小心吸干后,可看到边缘不整齐的破裂口,或有血从破裂口继续流出。
对外耳气压伤的处理,首先必须停止潜水,直至治愈。一般肿胀,在气压平衡后不久即可消除。小瘀血点数日即消退。血疱,大者须数周才平复; 已破裂者必须严防感染。外耳气压伤痊愈后,不影响将来继续潜水。
外耳气压伤的预防在于避免使用可能堵塞外耳道口的潜水帽; 禁止使用耳塞。